作者:罗阳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关键词] 民间文化;抢救;保护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2004)04-0055-06
全球化的进程是经济、政治、文化不断超越民族、国家和地域的特殊性而日益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世界体系的过程。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9世纪中期向人类宣告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为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见《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世界性”,显然是包括了“精神的生产”和“世界的文化”。这一概括虽然不能等同于今天的“全球化”,但马克思、恩格斯的预言已揭开了当今“全球化”的开端。
面对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持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尤其是对经济全球化给文化所带来的影响,有人拍手称快,认为是普遍的福音;有人则出拳回击,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灾难;还有的人则是不卑不亢,以喜忧参半的宽容态度面对。笔者以为,对于中国,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巨大的发展和机遇,同时也是一场严峻的挑战。文化工作者的任务是要做好“存旧立新”的工作,及时地抢救和保护好具有中国传统民间民族文化特色的个体,同时面向未来,弘扬中华文化的主体精华。
一、全球化背景下部分民族民间文化面临“广陵散绝”的处境
文化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当今时代的最显著特征之一莫过于全球化了。不管人们是振臂欢呼,还是恐惧诅咒,全球化的浪潮正在以加速度从西方向东方、从现代化中心地区向边缘地区席卷而来。
在当前的全球化的西风东渐中,有识之士无不担心全球化中民族文化的地位与命运。这并不是杞人忧天的多虑。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在《多语化与文化的多样性》中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化并不仅仅局限于商贸往来或信息交流的全球化。从‘世界化’这个词最广泛的含义来看,它首先对文化产生影响。”他特别提醒人们:“也许大家并不都知道,每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从世界上消失。随着这一语言的消失,与之相关的传统、创造、思想、历史和文化也都不复存在。”加利对于这种文化境遇的危机进行了深刻地剖析:“我们处于一种相悖的境遇中:国家在赢得主权的同时也在失去主权。当一个国家的政治在越来越多的方面更多地依赖于其他国家,尤其依赖于凌驾于国家结构之上的新兴权力时,它便失去了主权。因此,从全球的角度来思考民主,在世界化破坏民主之前让世界化得以民主化,这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只有国际社会各个权力层次都行动起来,只有保护语言和文化的多样化,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才能得以实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也宣布:“风靡全球的商业性强势流行文化,正在猛烈地冲击世界各民族,也包括我们民族的文化。在这种全球化的飓风中,首当其冲处于消解过程的是传统的民间文化。”“同时,还会看到它们面临着失传,受到漠视;看到它们曲终人散,人亡艺绝。每一分钟,在深邃的民间,在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都有一些民间文化及其遗产死去。它们失却得无声无息,好似烟消云散。”在现实中,在我们的身边,不时传来“广东佛山年画断档!”“凤翔年画失传!”“台州乱弹后继无人!”“中原糖人吹绝迹!”“新疆和田玉将尽!”“无锡惠山泥告急!”的呼吁和哀叹。中国地方戏曲剧种有史可查的就有360多种,而今天我们尚能见到的也不过几种而已。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1/7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刁统菊]女性与龙牌:汉族父系社会文化在民俗宗教上的一种实践
下一篇: [乌丙安]对中国北方麦黍文化的论证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