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大禹故里北川的祭禹习俗是传承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祭祀仪式有很多,包括农历六月初六大禹诞辰祭祀、春秋祭祀、求雨祭祀、防洪祭祀等等。虽然形式各不相同,但都极大的表现了大禹故里人民对大禹的崇拜和缅怀。
一、最重要的祭祀——六月初六大禹诞辰庙祭
史书记载:“禹生石纽”。自古以来,北川民众就视石纽山为神圣之地。早在汉代,石纽一带“夷人共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不敢放六畜”。唐代以前,石纽山麓就建有禹庙,每年六月六日大禹诞辰,人们便在禹庙前举行祭祀活动。虽遭兵燹祸乱,禹庙却随圮随修,庙祭从未间断。唐宋以后,特别是清乾隆时期,六月初六的大禹诞辰庙祭几乎已成国祭。祭禹时,县令身着黄马褂代皇帝率领文武官员,以盛大仪仗为先导,百余人抬着牛、羊、猪、帛、爵、登、簋、笾、豆等祭品,从县衙出发,浩浩荡荡去至禹庙。县内外百姓数千人随往,以太牢之礼仪祭祀大禹。县令二叩六拜,群臣、百姓三叩九拜,虔诚之心,皇天可鉴。
北川大禹诞辰庙宇祭祀活动内容和形式都更加丰富。这一天,乡民在会首的调度下,身着羌民族服装,仍然以火枪、唢呐、羌旗、许家湾花灯、马马灯、龙灯、羌歌等仪仗为先导,百余人抬着活猪、活羊、活鸡、五谷、水果等祭品,从大禹广场出发,穿过禹里镇的大街小巷,浩浩荡荡到石纽山下广莲寺(原禹王庙)祭祀大禹。
二、最神秘的祭祀——祈雨和防洪灾祭祀
北川人民不只把大禹当做自己的祖先,更是当成神灵在崇拜。逢大旱之年,禹里百姓会自发的聚集到禹穴沟口的禹王宫祭拜大禹,祈求降雨。据禹里老人介绍这种祭祀之前的准备比较麻烦,百姓们在会首的带领下,每家捐献一些布匹出来,缝制出一条五彩的布龙,祭祀之日由会首带上一路百姓进入禹穴沟深处,在洗儿池烧香取出曾经洗涤大禹王的圣水来至庙前。在燃香供奉香果后,由精壮汉子舞起布龙,其他百姓围绕四周,并向布龙不断泼洒由洗儿池取出的圣水,以祈求大禹王降雨,保佑丰收、祈求平安。
防洪灾的祭祀就相对简单多了。百姓在大禹像前祭祀,燃香蜡钱纸后,将纸钱灰烬收集,抛洒于洪水之中,以此祈祷大禹王显灵,将洪水消退。
三、最具政治性的祭祀——官员上任祭祀
明清以来,政府对北川羌族地区的羌人采取了改土归流政策。为缓和民族矛盾、更好的治理百姓,外地官员来北川任职的,通常都会通过宣扬自己认同大禹之“德”,利用百姓对禹的崇敬来教化百姓接受现行的政治秩序。在北川为官者一面不断地维护和修缮禹庙,一面采用各种形式的祭禹活动。官员上任祭祀就是这些政治性祭祀中效果最明显的祭
祀活动。
官员上任祭祀主要有在“一线天”小禹穴处祭祀和拓碑文祭祀两种。据禹里的老人介绍:明清时期,外地官员一到石泉(今北川)赴任,就会组织百姓带上三牲祭品,直奔禹穴沟“一线天”小禹穴处祭祀大禹。因禹穴沟山路陡峭,每次进行这种祭祀时,沿途百姓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协助祭祀队伍通行(现在禹穴沟还有祭祀架桥等痕迹)。上任祭祀结束后,官员才会到县衙上任,开始履行职责。
拓碑文祭祀一般用在官员上任或者卸任时。官员带着祭祖用的祭品到禹穴沟口颜真卿所书“禹穴”碑刻处,向“禹穴碑”烧香祷告后,用宣纸将整个碑文全部拓下,仪式即完成。此拓文会被官员珍藏,会成为官员与百姓一样认同大禹精神的一个象征。
上一篇: 浅谈古典诗歌中兰花的多种意象
下一篇: 壮族的习俗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