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对于“民国时期文献”,目前还没有严格的书面定义。在5月16日陕西西安召开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座谈会上,多数与会专家认为,“民国时期文献指的是形成于1911年至1949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
近年来陆续实施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等重点文化项目,为实施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总体看来,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国家图书馆专门组织人员开展调研,并于近日发布了初步调研结果。结果显示,民国时期文献的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其保存环境、保存条件均不及古籍保护;整理出版多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
摸清数量不容易
民国时期文献涵盖图书、期刊、报纸、手稿、书札,还包括海报、老照片、电影、唱片以及非正式出版的日记、传单、商业契约和票据等。据初步估算,国内民国时期文献数量超过了存世的古籍总量,它们散落在全国各地的藏书机构。构成民国时期文献馆藏主体的有国家图书馆馆藏88万余册、南京图书馆馆藏近70万册、上海图书馆馆藏48万册、广东中山图书馆馆藏25万册、吉林省图书馆馆藏19万册、重庆图书馆馆藏近17万册、四川省图书馆也有一定馆藏数量。其余各省市级图书馆馆藏量均在10万册以下。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图书馆也具有一定收藏规模。散布在各县级图书馆的文献数量也不在少数。除了图书馆,党史馆、档案馆、博物馆以及研究机构也有大量收藏,目前具体数量还难以获取。
在我国台湾地区,民国时期文献主要藏于台湾“国史馆”、国民党党史馆及台湾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及军政机构的典藏部门,如台湾“中央图书馆”曾编纂《台湾公藏方志两盒目录》,该目录收录台湾各学术文化机关所收藏的地方志3800种。
在国外,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国家档案馆、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大英图书馆、英国国家档案馆和其他大学图书馆藏有一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珍贵资料。如《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方志目录》较完整地收集了1942年前我国河北、山东、江苏、四川和山西地区的地方志,其中100多种为罕见孤本。又譬如,有大批民国时期名人函件、口述史料保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胡汉民往来信函和文稿约2500多件保存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许多有关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文献散落在日本、俄罗斯等地。
缩微复制和数字化 需有效融合
调研结果显示,由于形式多样、利用率高、纸张脆弱,保护民国时期文献的难度远远超过古籍保护。目前,缩微复制与数字化是再生性保护的最有效方法。截至2010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与各成员馆共抢救各类文献12.4万种,其中民国时期图书71755种、期刊15351种、报纸4361种。据统计,目前采集到的相关馆藏数据约80万条,其中国家图书馆17万条、南京图书馆近7万条、重庆图书馆6万余条、吉林省图书馆4.5万条、山东省图书馆3.5万条。
在数字化方面,国家图书馆完成数字化转换民国时期文献34806种计935万页;上海图书馆完成民国时期文献数字化转换13195种;重庆图书馆完成馆藏全部民国时期图书、期刊、报纸的数字化,数据量达4TB;南京图书馆近两年开始数字化项目,已转换民国时期图书1500种,共3200册45万页。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文化报 2011年05月19日 16:17
【本文责编:思玮】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专家呼吁抢救保护民国时期文献
下一篇: [周飞战]江永女书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