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巫达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前文提过,族群的建构并不是凭空想象的,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的。对于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的彝族不同次族群而言,虽然可能相同的文化因素少于相异的因素,但是强调和认同相同因素是各地彝族共同建构彝族这个新概念的基础。而对于某一次族群内部而言,相同的文化内容是建构族群和文化认同最有力因素。凉山彝族的宗教体系正显示了凉山彝族的强有力的文化认同。这种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文化认同是认同整个彝族文化的基石。
虽然现在有很多城镇的凉山彝族转用了汉语,改穿了汉族服装,饮食上已向汉族靠拢,也就是与汉族共享了文化,但是,很清楚的是,大多数的凉山彝族仍然遵循独特的传统文化生活。这些文化内容包括独特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及不同于汉人的服饰等,并对这些文化内容表现出强烈的认同。凉山是中国境内彝族最为集中的地区,在这个区域里,彝族文化较为统一,形成一个不同于周边民族(如藏族尔苏人、汉人等)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族群。
凉山彝族的区域文化,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举族源、语言文字、等级制度等几个方面作简单介绍,以期大家对凉山彝族文化有一个简单轮廓的概念。首先要谈到的是凉山彝族的来源问题,这是目前史学界较为热门的研究内容,研究结果并不尽一致,主要焦点在于其起源方面。关于凉山彝族的起源,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僚人说(马长寿1940),濮人说(吕思勉1934),卢人说(庄学本1941),卢戎说(林惠祥1936),楚人说(陈士林1984),土著说(罗希吾戈1984;刘尧汉1985),氐羌说(江应梁1958,方国瑜1959,云南民族调查组1963,徐嘉瑞1978,马曜1977,国家民委五种丛书之一《彝族简史》1987)。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氐羌说,认为彝族先民来源于中国西北部的河湟流域,后来向西南迁徙,成为今天的彝族。 方国瑜说:“彝族渊源出自古羌人”;“彝族祖先从祖国西北迁到西南,结合古代记录,当与‘羌人’有关。早期居住在西北河湟一带的就是羌人,分向几方面迁移,有一部分向南流动的羌人,就是彝族的祖先。”(方国瑜1984)。易谋远提出彝族的先民来自东夷中的昆夷,昆夷从山东半岛一带移居到现在的中国西北部地区,然后再向成都平原迁移,与那里的以黄帝为始祖的早期蜀人融合成为彝族的先民,这部分人迁入今天的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后发展成今天的彝族(易谋远1998)。刘尧汉有相反的看法,他认为云南省的元谋人是黄种人的先民,中国境内外的黄种人都来自元谋猿人,彝族也是元谋人的后裔。他提出彝族先民本是云贵高原的土著居民,汉文献记载的与彝族相同的氐羌等古代民族是从云贵高原迁徙过去的(刘尧汉1985)。前述易谋远的所说的彝族迁徙路线,正好与刘尧汉的相反。
我认为,现在的凉山彝族是一个统一的稳固的族群,但历史上彝族的成分是多元的。根据考古发现,今天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有彝族居住的地区,在历史上很早就有人类居住的痕迹,这些土著居民是组成今天彝族的重要内容,同时,这些土著居民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来移民成分,这些外来势力中最强大的是古代氐羌人。因此,关于彝族的来源问题,比较可信的情况是这个地区以前就有人居住,但是可能因为他们的政治经济等不够发达,于是,当一部分来自中国西北地区的氐羌人进入该区域时,这些土著居民很快被有强大军事力量的氐羌人所征服。土著居民和氐羌人通过长期的交往和融合,很快融为一体,发展成为今天的彝族。今天的彝族有很多与古代氐羌民族相同的文化内容,就是因为彝族在其形成过程中,本地土著居民成分注入了古代氐羌人的文化血液。因此,我说彝族的历史渊源是多元的,我不相信彝族单元的说法,不同意在交通极为困难的时期,所有的彝族先民是从中国西北迁徙过来的,也不认同古代氐羌民族是从云贵高原迁徙散布过去的提法。
再谈谈彝族的语言文字系统。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语言,凉山彝语属于彝语六大方言中的北部方言。北部方言约有200万人使用①,内部语言比较一致。彝族有自己的传统文字,古文献称为爨文、夷文、罗罗文等。彝文的特点是独体字多合体字少,没有音类和意类的区分。传统书写方式是向左横列,从右写到左边。笔划最少的只有一划,多的有十多划的,多数是三至五划的。彝文的造字方式,按照陈康的分类,有象形、会意、转位、增点、同音假借、借用汉字等(陈康1998:10)用彝文写下来的文献很丰富,内容涉及祭经(如献药供牲经、作斋经、百解经等),占卜,天象、历法,谱牒,历史,伦理,神话,诗文,译着,语言文字,以及田契、书札、布告、柬帖、对联、印章等(马学良1981;1989)。再看看经济生活方面,凉山彝族以前曾是一个游牧民族,这是学者们认为彝族与古代“牧羊之人”羌人有关的一个原因。从凉山彝族的语言看,关于动物的名词远远多于关于植物的词汇,有很多农作物是近期从汉语借来的。比如玉米,彝语叫“依慕”(it mup),土豆,在四川汉语里叫洋芋,所以彝语叫“雅尤”(yap yot)。根据彝语方言的比较,各地彝语里植物方面同源的比较少,只有荞麦、水稻、大麦、燕麦等几个词。而动物方面有大批同源词,说明彝族先民跟动物的关系大于同植物的关系。而且动物名词还有很详细的区分,比如,雌性的动物,未生育过的用一个词,生育过的专门用一个词,骟过的用一个词等等(巫达1999)。
彝族现在已经是以定居的农业经济为主,住在靠近森林的偶以打猎作为副业,靠近城镇的也有做生意的。对于凉山彝族来讲,经商做生意是比较晚期的事情。彝族的传统是耻于经商的,人们普遍认为,做生意是“偏事”,彝语谚语就说“赚钱莫赚邻居钱”,平时的东西,也是以送为荣,以卖为耻(苏克明等1999:469-476)。平时人们在一起也是有很明显的平均主义思想,提倡见者有份的做法。笔者记得小时候,有一天外面很热闹,人声狗吠声交杂在一起,我也和小伙伴一起跑出去看热闹。原来是有几个人用他们自己的猎狗从山上撵下来一只麂子,麂子在狗和人的围追下,走投无路,慌不择路跑进河里,被人们捉住并被当场宰杀。麂子肉见者有份,每一个在场的人,不管男女老少,每人分到一小块麂子肉。彝族关于肉的观念,认为如果见到用于食用的动物肉,就必须要尝到肉,如果不尝肉,就会得大脖子病。彝族由于有这种想法,还很好面子,因此往往有什么好的东西都是在客人来的时候就要拿出来招待客人。彝族谚语说“客人不来,主人家没有好吃的”,意思是说,主人家平时可能很穷没有什么吃的,但是一旦有客人,就要拿出好东西招待,哪怕是借来招待都可以,不然就会觉得丢了面子。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巫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6/9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都永浩]中国北方渔猎民族的历史演变

下一篇[巫达]语言文字与凉山彝族的文化认同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