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近年来, 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的日渐繁荣,书画这个有着上千年传统的国粹又被国人视为“软黄金”而竞相购藏投资,且因备受推崇而成为众多收藏家眼中的“宠儿”,竟使无论民间的一级市场或是二级的拍卖市场成交都十分火热,其地位可谓得天独厚。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在书画收藏中也存在不少误区,其中“唯尺论价”、以大为佳的现象便是一例,并且尤显突出。
时下,有不少画家在宣传自己作品时张口闭口“我的画每平尺多少钱”——“每平尺”竟成了其口头禅。同样,一些艺术类网站在数据统计时也惯以平尺计为度,俨然已成为艺术品市场的时髦用语。而许多拍卖公司或画廊,在征集收购时更是盲目追求作品的尺幅——仿佛平尺越大越好,越大越能卖出高价!至于作品的内在质地如何?早已被置之脑后而变得无关紧要。其结果便是,相当多的藏家们受此误导,转而开始格外偏爱大尺幅作品:不管画得好坏,都有藏家肯出手买下,误以为画越大收藏价值就越高!如此,便导致市场中到处泛滥水平低下的书画“巨制”,而一些高水平的小尺幅作品则备受冷落,乏人问津。而这,在收藏价值理念上,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悲剧:因为市场发生了巨大的扭曲,价值出现了严重背离!
其实,自古迄今历代书画名作皆不乏小品。在书法珍迹上,如名闻天下的被清朝皇帝乾隆置于三希堂秘笈的“三希”——王羲之《兰亭序》(24.5×69.9 厘米)、王歹旬《伯远帖》(25.1×17.2 厘米)、王献之《中秋帖》(27×11.9 厘米),以及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的唐颜真卿《祭侄稿》(28.1×72.3 厘米)、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墨宝晋陆机《平复帖》(23.7×20.6 厘米)等,都尺寸较小,但却以高超的笔墨技巧和非凡的格调韵味令人陶醉,并不因其小而受到冷落。绘画上,如唐代周日方《簪花仕女图》(46×180厘米)、元赵子昂《鹊华秋色图》(28.4×93.2 厘米)、元倪瓒《六君子图》(61.9×33.3 厘米)等,也都凭借出色的富有个性的笔墨形式与深邃的意境而名传后世,也未因其小而被打入冷宫。此外,中国的文人画历来讲究近距离把玩,“小中见大”是其所长。如八大山人的许多书画册页小品皆小而精,却让观者大叹其笔墨苍茫高古出尘之奇!这样的“小品”并没有遭人歧视,反被博物馆和大收藏家们捧为至宝。
近代的不少国画大师,也皆以擅长创作小品画闻名。如齐白石的《草虫册页》(中国美术馆藏),尽管尺寸很小,但却精微毕现,令人叹为观止。傅抱石的山水画尺寸也以小品居多,但在拍卖市场上同样表现抢眼;他的《杜甫诗意百开册》,更是以6930 万元创造了国内书画拍卖成交的天价而备受瞩目。在去年的溥儒书画展中,笔者亲眼目睹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全是一两平尺的条幅,然意境笔墨却远胜当今市场中许多“巨制”!李可染的名作《万山红遍》,不过区区3 平尺,但在2000 年竟拍出501.6 万元的惊人高价!可见,尺幅大小并不是衡量决定作品质量与价值高低的标准与关键,尺小未必画差,尺大不一定画佳,二者根本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反,“以尺论价,唯尺论价”却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脱离作品本身而以尺定高低论好坏,不但是不科学的,而且是及其浅薄的做法。
“ 以尺论价, 唯尺论价”,对国内书画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危害实在不小。一些书画家为了迎合这种市场喜好,不再一心专注于在作品的内在质地、笔墨、格调上下功夫,而热衷于投其所好,盲目求大,捞取实惠,加工生产“大尺幅”。于是,大而空、缺乏笔墨与内涵表现的“巨制”纷纷涌向市场,既扰乱了市场,也使自己离真正的艺术创作距离越来越远。近两年来,书画市场的火热吸引了大批对艺术品毫无经验的新投资者加入。但由于他们对书画的价值判断缺乏认知,误以为画越大价值一定越高,而不加选择地购藏了一些毫无价值的“大作”,最终上当受骗,也致投资大幅缩水,极度贬值,叫苦不迭。如今漫步市场,人们不难发现举目尽是四尺、六尺、丈二的大尺幅书画,既无笔墨也乏格调,完全是一种工匠式的“画师”之作,令人大倒胃口,丝毫没有赏心悦目之感。如此以尺论画诱发出来的“大作”,何谈投资价值可言?
衡量一件书画艺术含量高低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具有真正的投资价值?在艺术品市场化的今天,收藏爱好者与投资人应该抱有怎样的投资理念才能使作品保值增值?书画该不该以尺论价唯尺论价?古今的历代书画大师杰作,已给我们做出了有力的回答与启示。




上一篇杨炳延:中国美术馆收藏当代书法作品的价值观

下一篇当代书法之冷思考:文化缺失 作者:陈智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