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我们知道绘画是人类“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一定数量的组成部分(或阶段),按照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系统。而“意”和“形”正是这个系统中的主要矛盾,它们对立而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本文尝试就“意”和“形”这对矛盾在写意画的创作过程中,如何对立而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具体过程,作一简要的分析。
写意画的创作过程,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我国清代画家郑板桥所讲的画竹三阶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正是这三个阶段最准确的写照。依此类推,如果说我们画荷则需经过“眼中之荷”“胸中之荷”“手中之荷”三个阶段,画牡丹则需经过“眼中之牡丹”“胸中之牡丹”“手中之牡丹”三个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现以画牡丹为例,对“眼中之牡丹”作进一步的分析:这个阶段主要是以造化为师,正如著名画家吴作人所讲:中国画就是“师造化、夺天工”,他还特别强调——“在师造化时要无我,在夺天工时要有我。”一个“无”字、一个“有”字,寓意深长,“有”“无”之间,道出了中国画的真谛。在这个阶段不要加进自已的主观东西,就是要毕恭毕敬地向造化学习,要学习牡丹在大自然中的生长规律、结构规律、色彩规律……我们知道“存在决定意识”,在这里“形”是存在,“意”是意识。“形”是写意画的根本,因此我们在“眼中之牡丹”阶段的方针是要得“形”忘“意”。牡丹的花期很短,也就十来天,我们要尽可能的搜集牡丹花方方面面的素材,为以后的创作作好准备。
当我们进入“胸中之牡丹”阶段时,首先要对“胸中”这个词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其实在汉语中“胸中”这个词,指的是大脑。因为只有大脑才能思维。所谓“胸中之牡丹”实际上是指——思维领域中的牡丹。在思维中你会发现上一阶段搜集的牡丹资料(速写和照片)基本上都不能直接使用。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画写意画,这中间需要一个变的过程。打个比方说:有些昆虫是直接食用花粉,而蜜蜂则是把花粉变成蜂蜜后食用。写意画不同于写实类绘画,写实类绘画用双勾的方法,基本上可以把看到的照片勾画出来。而写意画则必须把原始资料进行变化以后——把形象变成笔触(如同蜜蜂把花粉变成蜂蜜)才能进入创作状态。
因此,“胸中之牡丹”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忘“形”得“意”。也就是说,你要把按照自然规律生长的牡丹,变为按照你自已摸索出的艺术规律生长的牡丹,你要把具体的形变为笔触、变成有气势的笔触组合(或称笔墨组合)。这其实就是清代画家石涛所讲的——立自已的“一画”之法。只有你立了自已画牡丹的一画之法后,画面上的主与宾、藏与露、疏与密、聚与散、清与浑、巧与拙、促与伸、经与权……这种种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当然还要学习历代画家,画牡丹的表现规律,作为自已表现牡丹的参考。
当我们进入“手中之牡丹”阶段时,也就是进入“主观见之于客观”阶段。如果说“胸中之牡丹”是属于思维领域,那“手中之牡丹”阶段则是属于事物的范畴。因为事的定义:就是指人的所遇或所做。我们画写意画就是做事,画出的成品就是一件物品。所以在“手中之牡丹”阶段,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意”和“形”(此时“意”变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我们在生活中的感受(“意”),通过笔墨(“形”)表现出来,传达给别人……
在写意画中,由于是使用中国的文房四宝进行创作,因此有一个特殊的要求——即画家作画时手要达到一种“狂”的状态。齐白石说的好:“三日不挥毫,手无狂态。”只有达到这种“狂”的状态,才能得“意”忘“形”,也才能画出感动人的作品来。
写意画必须要——得“意”忘“形”
我们知道绘画是人类“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一定数量的组成部分(或阶段),按照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系统。而“意”和“形”正是这个系统中的主要矛盾,它们对立而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本文尝试就“意”和“形”这对矛盾在写意画的创作过程中,如何对立而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具体过程,作一简要的分析。
写意画的创作过程,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我国清代画家郑板桥所讲的画竹三阶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正是这三个阶段最准确的写照。依此类推,如果说我们画荷则需经过“眼中之荷”“胸中之荷”“手中之荷”三个阶段,画牡丹则需经过“眼中之牡丹”“胸中之牡丹”“手中之牡丹”三个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现以画牡丹为例,对“眼中之牡丹”作进一步的分析:这个阶段主要是以造化为师,正如著名画家吴作人所讲:中国画就是“师造化、夺天工”,他还特别强调——“在师造化时要无我,在夺天工时要有我。”一个“无”字、一个“有”字,寓意深长,“有”“无”之间,道出了中国画的真谛。在这个阶段不要加进自已的主观东西,就是要毕恭毕敬地向造化学习,要学习牡丹在大自然中的生长规律、结构规律、色彩规律……我们知道“存在决定意识”,在这里“形”是存在,“意”是意识。“形”是写意画的根本,因此我们在“眼中之牡丹”阶段的方针是要得“形”忘“意”。牡丹的花期很短,也就十来天,我们要尽可能的搜集牡丹花方方面面的素材,为以后的创作作好准备。
当我们进入“胸中之牡丹”阶段时,首先要对“胸中”这个词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其实在汉语中“胸中”这个词,指的是大脑。因为只有大脑才能思维。所谓“胸中之牡丹”实际上是指——思维领域中的牡丹。在思维中你会发现上一阶段搜集的牡丹资料(速写和照片)基本上都不能直接使用。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画写意画,这中间需要一个变的过程。打个比方说:有些昆虫是直接食用花粉,而蜜蜂则是把花粉变成蜂蜜后食用。写意画不同于写实类绘画,写实类绘画用双勾的方法,基本上可以把看到的照片勾画出来。而写意画则必须把原始资料进行变化以后——把形象变成笔触(如同蜜蜂把花粉变成蜂蜜)才能进入创作状态。
因此,“胸中之牡丹”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忘“形”得“意”。也就是说,你要把按照自然规律生长的牡丹,变为按照你自已摸索出的艺术规律生长的牡丹,你要把具体的形变为笔触、变成有气势的笔触组合(或称笔墨组合)。这其实就是清代画家石涛所讲的——立自已的“一画”之法。只有你立了自已画牡丹的一画之法后,画面上的主与宾、藏与露、疏与密、聚与散、清与浑、巧与拙、促与伸、经与权……这种种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当然还要学习历代画家,画牡丹的表现规律,作为自已表现牡丹的参考。
当我们进入“手中之牡丹”阶段时,也就是进入“主观见之于客观”阶段。如果说“胸中之牡丹”是属于思维领域,那“手中之牡丹”阶段则是属于事物的范畴。因为事的定义:就是指人的所遇或所做。我们画写意画就是做事,画出的成品就是一件物品。所以在“手中之牡丹”阶段,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意”和“形”(此时“意”变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我们在生活中的感受(“意”),通过笔墨(“形”)表现出来,传达给别人……
在写意画中,由于是使用中国的文房四宝进行创作,因此有一个特殊的要求——即画家作画时手要达到一种“狂”的状态。齐白石说的好:“三日不挥毫,手无狂态。”只有达到这种“狂”的状态,才能得“意”忘“形”,也才能画出感动人的作品来。
上一篇: 社论:当代艺术的盈利模式与可持续发展代化
下一篇: 粉墨-----当代语境下的女性水墨艺术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