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素描就是素描,它就这么简单,所以它这么重要。

这本有关素描的大书,是《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大展的文献集。此展的目的并非为推动学院素描问题的继续争论,从某种角度讲,是意在停止那种带有意识形态思维惯性的、情绪化的、风格层面的讨论;以客观的,学术的态度,回看一下素描作为西方的一种描绘方式,来到中国后,在中国发生了什么。在一个同样强大又截然不同的文化语境里,中国艺术界是如何对待它的;在我们多变的社会阶段中、在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的进展中,它起到了哪些作用,其结果又是怎样的;素描与设计、建筑、综合艺术、中国传统绘画等艺术门类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在国际艺术格局中,我们在素描艺术这个领域中,已经走到了哪里。为此,我们四处搜寻,把美院60年来的素描作品找出来,把好画找出来,也把各阶段不同先生具有代表性的主张找出来;摆出几代人探索的原貌,这有助于我们比照“不同”与“类似”之处,辨别出优秀作品和众多主张之间的共同点——这也许就是我们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的这门学科的核心部分。以此,作为引子,得以深入到对艺术本体的关注和实质部分的探究。

此展分为横向展开的三部分,而每一部分又做纵向陈述。

第一部分,是以历年教员和学生有代表性的作品及主张为材料,对中央美院60年素描教学历史的梳理,回看从徐悲鸿时代到苏联方法引入,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各阶段,我院素描学科进展过程的真实原貌和阶段性的认知盲点在哪里。

为了看清这些主张在素描实践及教学中的作用及结果,我们通过当事人对作品回顾的方式,再现教和学的“现场情境”,将主张与实践融在一起。随着对画面本身解读的引导,从中引出更多有关画本体的信息。

经历教与学之间微妙的碰撞,对先生教学思想及方式的描述,呈现的是一种真正被理解和消化后留下的结果。我们发现,央美的素描训练,留给学习者除造型的技能外,更深刻的部分似乎是教师的品格,对学术和事业的态度及方法;通过对每一笔的处理,通过交换感受的点滴小事,使学习者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人,一个训练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靳尚谊先生说过:“素描解决的是水平问题,不是风格问题。”水平是什么,是从事任何领域者都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一种穿透、容纳、消化各类艺术现象的能力以及执行的能力。而艺术家水平的提升,几乎是在对每一笔处理的思辨过程中,获得的对艺术理解,对手头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学会了挪用某种风格的技术。

第二部分,是关于“素描作为创作思维”关系的考察。这部分展示了我院60年来,部分创作以素描为主线的背景材料,揭示作品形成的思路历程。这些极富感染力并曾经给社会以广泛影响的作品,创作者是怎样提炼出有效的造形语言,又最终落实到画面上的。这里的每一个过程,都是视觉图式的发生个案,它们直接提示的是绘画的本体部分——即艺术样式与艺术家所处时代之间关系的,处理技术的方法,而不是在风格、流派样式之间比较和争论的结果。这部分为我们提供了如何以艺术面对时代的经验,在来自于艺术内部与外部有限的“艺术”空间中,这些艺术家是如何将艺术推进到极致的。同时也涉及到,绘画基础与个性表达,这两者之间在相克相生的较量中,是如何统一的课题。

此部分提供了素描学科与社会及艺术个性多方关系思考的案例,与第一部分从不同角度,共同勾画出了美院素描学科的厚度与风采。

第三部分,为三位艺术家个案研究。这部分可作为前面两部分的注释。对素描教学及历史林林总总的清理之后,再以几位艺术家的线性经历,考察素描作为一种养料,在伴随艺术家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素描这件事与艺术家个体之间是什么关系。

油画家苏高礼先生的代表性在于:其艺术历程与美院历史共生的关系。从考美院附中之前的素描,经过附中、美院本科、苏联学习、本院任教,以及文革期间下厂下乡的应对,直到改革开放后的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一个教学体系的历史;一个人的历史,被素描的“痕迹”敏感地呈现出来。

雕塑家钱绍武先生在央美丰富的素描艺术中,是个特别现象。他对素描艺术的独特表述,曾对全国产生过广泛影响。我们特别找到了在70年代末期,央美电教室制作的“钱绍武素描教学”录影带——这些在当时极具影响的资料,以助解其素描艺术和教学理念之精要。

对中年教员刘小东绘画历程的分析,我们看到,作为一个具备和携带学院背景的人,是如何在此基础上,将这些基因衍生出彻底个性的当代表达。他的艺术成果与学院训练之间,应该说是一种积极的生发关系。这三个个案,并非是对其成功度的表明,而是对其艺术经验,就此展主题,具有说明性的使用。

此展及此书尝试以图文并叙的方式展开。从读画切入,依通识语言,让观者浅入“绘制此画时的”语境,并与这些作品的内幕相遇。避免教条理论的阐释——偏离绘画本体——使论述无效的弊端。

我们也花时间对每件作品指导教师的确认,对体系承接关系做了考据式的调查。今天已成为备受敬仰的名家,曾经在怎样的师承关系中,经历过怎样的滋养与磨练;从中看到一代代演变的逻辑——与原型一样中的不一样。也使我们感受到一个学院学术的坚实来源。这,也可以让今天的学子们,改变与成功者在心理上的距离。

另外,我们在院图书馆的协助下,整理了我院教员出版、发表的有关素描的专著、文论、教材等目录,一并包括在此展及此书中。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么多人为这个事业倾注过心血。

为筹备此展和此书,指导委员会和策展委员会,进行过不下十次的工作会议。更确切说,这些工作会是对素描核心问题的辨识与讨论会。与此同时,我们也做了大量的采访。我们将这些采访,经整理也发表在书后,这可以看作是现阶段央美艺术家们对素描学科认识程度的反映。

上个月比利时皇家美院院长来访,他的目的是了解中国的艺术学院是如何在发展新艺术、新学科的同时又保留了传统技法和手头能力的部分,这种经验在今天的世界艺术教育中是稀缺的。我说:“这本来是从你们那儿学来的,你们给丢了,我们还留着,如今,已经成为我们艺术教育传统中的一部分。西方当代艺术和艺术教育是按照“艺术史写作”脉络展开的,过分注重对作品的解释而不注重作品本身。真正当代的态度是不排斥任何文化营养的。如何处理技能训练与当代的关系,是关照当代问题不可缺失的部分,这是我们在将来可以给世界提供的经验。

在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央美有关素描的史料,原来是如此丰富和精彩。虽然团队成员在征寻材料上做了力所能及的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全面性和史料分析上,难免有遗漏和不妥之处,有待指正和日后弥补。感谢中央美院深厚的学术背景对我们的滋养。感谢所有为此书形成付出努力的团队及个人。

二OO九年十一月末




上一篇当代艺术究竟是什么?

下一篇当代艺术史如何进行“微观叙事”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