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应天齐《徽州之梦》水印版画系列作品的高价成交,似乎正是对“版画市场开始回暖”信号的强力佐证。6月2日下午,《徽州之梦》水印版画系列作品以140万元落槌、168万元成交,一举刷新了2006年同样由应天齐创造的101.2万元的中国版画拍卖最高纪录。业内人士指出,虽然版画作品的个人拍卖屡创新高,但是就整体市场而言,离“繁荣”二字还差得很远。
冷静看待版画拍卖创新高
5年连创两个纪录,应天齐对此成交价格表示满意。他说:“相对于2006年的拍卖记录,此番价格有所上升,但是幅度不大,这表明藏家比较理性,对版画收藏而言是好事。”
同样以水印版画闻名的艺术家陈琦对于这一拍卖结果更为冷静。他分析道,从某种角度来说,艺术品拍卖结果反映出公众对艺术家的认可度和其作品的商业价值。此次版画高位拍出,对中国版画艺术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陈琦感叹,能在当下坚守版画创作的艺术家大都是开疆辟壤的践行者,中国版画的创作与发展目前正处于非常开放和活跃的时期,这既是历史赋予版画家的责任,也是一次机遇。
虽然有机遇,虽然国内艺术品市场一片红火,但作为中国最古老艺术形式之一的版画却并未因此获得市场的繁荣。相反,改革开放以来,版画市场一直处于较为低迷的状态而逐渐被边缘化,其价格较油画、中国画而言明显偏低,因此,《徽州之梦》的成功不啻为疲软的版画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再次吸引了藏家目光。
版画市场为何火不起来
版画市场不温不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莫过于版画艺术家过于强调学术和技法而与市场脱节,以及普通大众对版画认识的不足和偏差。
版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版画曾经因为其政治性和为工农兵服务等主题性创作而辉煌显赫,艺术性方面也取得相当的成果,且新时期以来也曾出现过一次版画群体蓬勃发展的高潮。进入1990年代之后,由于市场经济的进程,使得版画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一度走向衰落,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成就卓然的版画家被引进院校。应天齐说,中国版画过多停留在学院的概念上,使得版画的专业性增强而离社会越来越远,技法方面虽取得了较高的学术成就却被市场边缘化,这不利于版画发展。
版画艺术家袁庆禄与应天齐有着相似观点。他认为,重学术、重技法虽造就了中国版画斐然的学术成就和高超技法,但容易导致与生活、与市场脱节。“版画艺术不能离开技法,但更不能单纯地表现技法,版画不是内容或形式,好的版画必须是高超技法与思想内容相结合的产物。”
在版画艺术家贺焜看来,版画家忽略市场反应也是版画不被市场认可的原因之一。“一些艺术家由于过于追求纯粹的艺术,不被普通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其作品自然就难以被市场接受。”贺焜认为,版画艺术家不能单纯地谈论学术和作品的思想性,必须要贴近生活,走出画室与大众交流,让市场了解自己的艺术。
除此之外,大众对版画认识的偏差也使得部分藏家对版画收藏兴趣索然,这也导致版画价格难以提升。对多数民众来说,他们对版画的认识大多来自“文革”前后的黑白木刻和水印木刻,对现代版画的认识相当模糊,甚至分不清石版画、丝网版画、铜版画。而在日韩、欧美等国家,中产阶级收藏版画、将版画作为装饰的现象已非常普遍,这也是国外版画市场表现良好的原因之一。同时,很多人认为版画是可以复制的,不具有稀缺性,升值潜力不高。“但事实上,版画印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性工作,一幅版画的印刷数量有着严格限制,它们不但极具艺术价值,而且也具有较高的升值潜力。” 应天齐说,中国的版画市场还有待培育,但这种培育并非只让版画走大众路线。“中国艺术品的低端市场很大,但是大多被中国画抢占,普通的中国画可以卖到几十块、几百块一张,因此普通民众对中国画比较喜闻乐见。当然,这并不代表版画艺术没有市场。现在市场小是事实,但不能急于求成。”
版画收藏有窍门
听到《徽州之梦》水印系列作品拍出高价后,资深藏家赵先生非常高兴,他不仅收藏了《徽州之梦》系列作品,还收藏了袁庆禄、徐匡、苏新平、唐承华、古元、陈琦等诸多版画名家的作品。赵先生说,此成交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版画的认可程度,说明人们越来越关注版画,喜欢版画。
具体到版画收藏,大众应该注意什么?赵先生大方地道出了自己的心得:“首先,锁定版画界的知名艺术家,收藏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在这个炒作盛行的时代,走俏的艺术种类,如当代艺术、油画、国画等的品评标准往往受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它们所呈现出来的价格难免带有水分,因此,初入艺术品市场者不妨关注一下在版画界名气大、地位高的艺术家作品。其次,选择具有学术水平的上乘之作。因为这些作品有较高的艺术含量、学术含量,代表了该艺术家的最高水准。再次,全面体现艺术家正常风格的中等作品也值得收藏,因为艺术品收藏最好形成系列,要系统地选择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最后,技术水平较高、艺术态度端正、个性面貌鲜明、作品趣味独特、发展前景很好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也可以适量收藏。
上一篇: 浅谈中国画的民族性与中国画发展的时代创新
下一篇: 受伤的批评家 作者:王远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