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近日,上海国拍举行的一场书画小拍,吸引了长三角地区许多书画投资者参与。
这次拍卖会的拍品来自一位日本书画收藏家小市英治收藏的184件中国书画。从最终的结果来看,77.15万元的成交价,以及91%的成交率,对一场小拍来说,已经是非常不错了,但和前两年刚刚推出名家藏品专场拍卖时火爆的场景相比,套在“名家收藏”上的光环已经逐渐失色。
投资者眼光越来越辣
上海国拍举办这样的书画小拍并不是第一次,仅2005就举行了五次民间藏画拍卖。据相关人士介绍,这几次拍卖的拍品均是从日本市场回流。而以收藏家名字来命名的小拍,在国拍则是首次。
此次参与拍卖的投资者,基本上都是一些老手,还有许多来自江浙两地的买家。而在本地的买家中,画商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像一位拿着363号牌子的买家就一口气拍下了许多成交价在万元左右的书画作品。
从最终的拍卖情况来看,在300元起拍价附近成交的书画数量已大大减少,“捡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对以往日本回流书画中非常热门的郑孝胥的书法、王一亭的绘画作品,投资者保持出相当的理性,像一幅郑孝胥的《正气歌》成交价为3000元,而以往这类作品的成交价均保持在5000元之上,2005年年初举行的小拍上,郑孝胥的一幅作品还拍出17000元的高价。更有意思的是,一幅署名是文徵明的画,成交价只有550元。这说明,随着艺术品市场的逐渐成熟,投资者的眼光已越来越辣。
金字招牌在褪色
名家藏品专场拍卖较早推出是在2003年底。当时由中国嘉德举办的“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会,最终成交金额高达6300多万元,是原来估价的2倍多,且成交率为100%。这也掀起了内地拍卖行热衷推出名家藏品专场拍卖的高潮。
但从去年的市场情况来看,“名家收藏”不再是一块金字招牌,许多专场的成交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滑。
如北京华辰2005年春拍推出的知鱼堂藏画暨郭味蕖家族作品,曾被市场非常看好,但最终的成交率仅为71%。事先曾被市场看好的恽寿平的《层峦积翠图》立轴无人问津,蓝瑛、董邦达、戴熙等古代画家的作品也均流拍。
此外,广东保利2005冬季拍卖会上推出的瀚海艺苑藏近现代名家书画,成交率为71%;上海敬华拍卖行去年秋拍推出的美籍华人HANSON(汉松)藏中国书画,成交率为76%;中国嘉德推出的陈达农收藏历代古钱币银锭,成交率为66%。
名家藏品不一定精
名家藏品专场拍卖的成交率之所以不再一路飘红,原因非常多。
“即使是名人收藏的物品,也不一定就是精品。”一位多年从事书画工作的圈内人士认为。由于名家身上无形的光环,掩盖了藏品的不足,才造成收藏者盲目的追捧。但随着艺术品投资群的逐渐成熟,他们已开始认识到这点,并学会了有选择的收藏。
同时,越来越多的名家珍藏专场,使鱼龙混杂的现象比比皆是,这让投资者产生了审美疲劳。此外,名家收藏的价格定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沪上一家拍卖行曾组织过某收藏家的书画作品专场拍卖,虽然件件精品,但由于价格过高,最终全部流拍。
专家支招“淘金”攻略
此次拍卖中,小名头画家的作品纷纷拍出了高价,像江南的国学大师俞曲园的隶书对联,成交价达到了13000元。一幅无款的古代书画作品,成交价更是达到了44000元。
上海国拍艺术品部经理余家邦认为,在这种小型的名家藏品专场拍卖会上,投资者应该首先关注一些小名头,甚至无款的书画。因为对于一位收藏者来说,要想收到大名头作品的机会相对较少,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对于小名头以及无款的书画来说,投资者选择的范围就要大很多,而且常常可以凭着自己的投资眼光,淘到具有投资价值的作品。
而在一些大型的名家藏品专场拍卖会上,则应该侧重于收藏家在收藏史上的地位。北京诚轩拍卖行的总经理左京华认为,从关注藏家本身的名气出发,具体到每一件作品的品质以及其所蕴涵的文化底蕴,是在大拍中“淘金”的关键。如2005年北京诚轩秋拍中推出的“善哉扇斋———黄天才藏扇”专场,成交率达到100%,成交额为2254.78万元,如此高的成交率和成交金额,在以往的扇面专场拍卖中是非常少见的,这是因为黄天才在扇面收藏上具有非常的地位,才得到了众多投资者的追捧。
来源:劳动报
上一篇: 专家谈拍卖:拍卖公司不应讨好画家和藏家
下一篇: 两会代表委员把脉书画市场起伏跌宕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