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快速增长,它的发展趋势,它所带来的问题,它能带动哪些相关产业,这些已成为世界艺术市场共同关心的话题。
现今,中国当代艺术的火热已经成为艺术市场的焦点,由这一焦点又引出了许多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比如中国的艺术市场太热了吗,中国当代艺术太贵了吗,艺术基金在中国能否建立,什么时候能建立,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趋势是什么?等等。
在日前结束的“艺术北京2006”大型当代艺术博览会上,一个名为“2006艺术经济”的论坛就以这些话题为中心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中国的艺术市场太热了吗?
马芝安(北京艺门画廊负责人):中国艺术市场突飞猛进
为什么在北京突然有这么多的画廊崛起?第一个原因是世界性的原因,以全世界来讲,我们正处于艺术崛起的阶段。第二点是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人们购买艺术品对他们生活质量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提高。第三点我觉得大家都应该了解到,奥林匹克给了我们一个绝无仅有的机会推动艺术在北京的发展。
画廊有责任培养收藏家。现在,中国正处于一个艺术市场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任何人都可以做艺术买卖,但重要的并不是只做艺术买卖而已,而是将艺术有一个很好的收藏,卖给一个很好的收藏家。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就是我们的顾客是谁,我们将我们的作品卖给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群体。
尹在甲(韩国阿拉里奥画廊负责人):用积极的态度对待艺术市场的爆发期
中国的艺术市场是不是太热了?所有的事是不是发展得太快了?我想回忆一下2000年我大学毕业的时候,那时候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都在经历互联网投资的爆发期,各种人都在建网站,在找投资,我认识的人里包括贩卖钢材的都在谈这事,我觉得现在画廊的大量出现跟当时的情况有点类似。网站热退潮以后,我们发现在中国也确实也存活下来一些比较重要的和互联网有关的企业。一直到现在为止,我们看到在中国,在富豪榜的年轻人里面不少人都是做网络公司的。所以我希望参与当代艺术的人用比较平静的心态去面对这样一个阶段。现在是一个爆发期,就想办法让这个爆发期给艺术界提供一个机会,过一段可能会有衰退期,也不必恐慌,都会有一个发展过程。所以对于现在的这种爆发状况,我觉得虽然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但还是应该以比较积极的态度去对待。
以前中国的经济学家对中国的经济经常会有悲观的言论,说中国的经济这样发展下去就完蛋了,就没有救了,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经济还是很繁荣,我想艺术市场也是这样。
亚历山大•奥克斯(德国空白空间画廊负责人):中国艺术市场刚刚起步
在上世纪70年代,我们可以看一下西方的艺术市场,当时,整个艺术市场都相当火热。有时候有一些艺术作品还没有干就拿去市场上卖,所有人都在争买这些作品,但是所有买这些作品的人都不是好的收藏家。我所讲的意思是,以前有7位艺术家的作品在卖,现在却只有一位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是经历过考验的。我认为在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时,我们真正离不开的一个问题是首先作品的质量到底怎样?第二这些艺术家的潜力到底怎样?第三点就是的作品卖给什么样的收藏者?请不要将中国艺术家与西方艺术家做对比,中国艺术家只是刚刚起步而已。
当代艺术的收藏视野
陆蓉之(上海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不能用耳朵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的火热是一个历史的必然,也是一个偶然。中国在过去短暂的100年时间里,曾经跟全球处在一个比较隔阂的状态,因此外界对中国充满了好奇。这使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有偶然的爆发力,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跟随着西方资金和西方收藏眼光,以及在西方美学的影响和冲击下明显增长。这种收藏的主动性,今天看起来有了急速的改变,这跟来自于中国的本土收藏人口急速增加息息相关。但是这些中国本土收藏人口是不是具备了收藏家的条件呢?这个条件出自于对艺术的无条件的热爱。因为只有在无条件的热情之下,你才可以源源不断有新的、更敏锐的发现。
但是,“用耳朵收藏”,这是我们目前在中国看到的一种非常可怕的现象。一些收藏家是靠耳朵去听从一些声音来确定收藏趋向的。以目前我们在拍卖市场上看到的,经纪人制度和运营的系统还非常薄弱,有经验操作市场的画廊用5个手指都可以算得出来。这种畸形的发展使很多艺术品的价位处于非理性的状态,我们拿得到的数字,几乎是完全依赖拍卖市场的数字。实际上,现在中国当代艺术的价位还是极度偏低的,但问题出在那些在拍卖市场出现的少数的成功范例造成了市场的疯狂,这个市场的疯狂又造成了急速增长的价格。这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是不利的。
乌力•希克(瑞士前驻华大使、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收藏成为了一种越来越苛刻的行业
收藏家不是处在一个孤岛上,而处在一个艺术操纵系统中。这个系统的核心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协助传播者是艺术评论家,而商业方面的代理人则是经纪人、画廊和拍卖行,最终的消费者就是收藏家。但是在中国,这个系统的发展很特别。我们现在有策展人,还有批评家,但他们发现要靠这行生活下去是非常困难的。
收藏家现在面临很多趋势,第一,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人对于艺术的热情大大增长了;第二,艺术已经成为了金融资产,成为了投资对象;第三,伴随着巨大的全球化经济潮流,许多的金融投资者在过去10年促进了艺术品价格的上涨。这些趋势给收藏家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第一,具有经济实力的收藏家的角色地位被加强了,要增加收藏,博物馆必将越来越依靠有实力的藏家;第二,面对目前在艺术家、经纪人、批评家、策展人和收藏家之间不甚透明的网络关系,博物馆处在危险当中,关于什么是有意义的艺术而什么不是,它可能要失去长期建立起来的阐释权威;第三,真正的收藏家,无论是大藏家还是小藏家,仍旧还有许多理由继续进行收藏。然而,在目前的价格层次上,不管是出于对艺术品的热爱还是盈利的目的,收藏成为了一门越来越苛刻的行业。它更依赖于收藏家的核心技能:累积知识、建立品位、找到投资点,并作出艰难的决定。
艺术能否成为纯粹的投资品
唐冠科(纽约苏富比拍卖公司资深副总裁):艺术基金是一种健康的投资
收藏通常都是个人的行为,代代相传,最后进入博物馆或者被别的收藏家收藏。但是我们所说的艺术基金则主要是通过投资艺术来赚钱。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品的拥有者很可能从来就没有见过自己拥有的艺术品,他们最需要的仅仅是对基金经理人有信心,也就是说艺术成为一种投资,而了解和热爱艺术可能从投资者个人角度来说是不必要的。在过去30年里,我一直认为艺术是可以成为投资品类的。而经过鉴别的收藏可以成为非常健康的投资。
我们既然可以把艺术品看作是一种投资品类,那么可不可以推测它的价格呢?是不是有足够的信息预测将来的价格呢?当然今天能看到比过去30年多很多的信息,很多数据是网上可以查询的。有两个纽约大学的教授已经建立了一个指数,他们研究了艺术品的价格表现,这些艺术品都是在1875年后出售过不只一次的作品,在报告中发现,艺术品的收益超过了某些证券投资的收入,仅仅比美国股票市场要差一些。但是,投资艺术品基金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只有50%的艺术作品是在公开市场上卖过的。很多艺术品交易是私人行为,没有准确的数据可供参考,这不像股票,我们可以每天都看到大量信息。因此,现在艺术基金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信息的匮乏使得投资人认为艺术基金不可靠,风险太高,而且变现也是有限的。
张帆(美国红杉木资本(中国)CEO):艺术基金在中国还是问号
一个基金市场的建立需要很多因素,第一点就是信息的透明和市场货币的高度流动性。今天看艺术品投资市场,这个因素已开始存在。投资性买家在最近的统计里,占到了所有买家的40%。这种买家,对艺术本身没有任何的兴趣,也没有任何的知识,甚至买的艺术品看都看不看,就像一个专业投资人在买股票或者自己买交易期货一样,不需要看实物。同时在供给方面,各国的艺术家纷纷跳上交易的舞台。总的来讲,投资艺术品从心理和时间的距离上,从艺术家的工作室到画廊,到拍卖场,艺术品快速交易和流动越来越成为可能。而由于互联网和信息资源的快速增长,信息透明的趋势也一步一步把投资推向越来越透明的程度,艺术品基金的建立也就成为了可能。
不过,像其他的金融投资类资产一样,买方在整个产业链的结构中占有决定性的作用。大陆的收藏机构和收藏家,是否会或者什么时候会把艺术品投资推向一个机构化、专业化运作,这还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李涛(美国巴克莱银行集团巴克莱投资公司总经理):艺术投资不讲究作品好坏
收藏家或者艺术家们总是要买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但是作为投资人、作为资金的管理者,我不想买一张好画,我要买一张能赚钱的画,这个差别是很大的。资金运作只是把艺术作为一种资产。一位在伦敦搞艺术投资的朋友对我说,他在买艺术品的时候从来不看,甚至很恨这个东西。但如果你收藏,你就要买你喜欢的,你要把感情放进去,但是投资则不一样,投资需要的是清晰的头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投资人只看有没有市场价值,当然,最好是既是好画,有时代意义,还能卖个好价钱的。另外,投资不讲究是好作品还是坏作品,而讲究时机。反过来,你错或对并不重要,主要是对的时候赢了多少钱,错的时候亏了多少钱。因此,规模性资金进入艺术市场,是好是坏需要时间来评估。不要说市场化就一定不对,搞艺术的也要去了解市场,关键看你怎么运作。
下一篇: 整合亚洲当代艺术,对接全球艺术市场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