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一.“悬置”:国美绘画的新貌
“具象表现绘画”之谓,最初由法国艺评家让·克莱尔于1975年策展时提出,用以指称欧洲一批“画家中的画家”。想理解中国美术学院的“具象表现绘画”,必须首先了解司徒立。
司徒立1949年生于广州,1975年赴法国。1982年,他的20幅作品参加法国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当代画廊“INSITV”联展,次年,他参加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20位具象表现画家素描展”,开始跻身于巴黎的优秀画家行列。随后,他在巴黎、台北、香港等地举办个展,其作品为多家重要博物馆收藏。司徒立在卓越的艺术实践之外,又将绘画放至大文化背景之中,整理出一系列具象表现绘画的观点和方法。
1993年底,已有60余年历史的浙江美术学院,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新校名寓意着“国家级的一流水准”和“中国的民族特色”。就在这一年的4月,司徒立应邀到该校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具象表现绘画讲习班”,给油画系三年级本科生、以及由青年教师组成的助教班作指导。
讲习班上,司徒立不仅介绍了莫兰迪、贾克梅蒂、巴尔蒂斯等重要“具象表现”画家,而且第一次在国内完整提出“具象表现绘画”的基础理论。他在当年回巴黎撰写的《现代具象表现绘画及其基础方法论浅谈》一文中,详细阐述了该理论的3个要点:一是“现象学式的看”,即将绘画中的“观看”严格限制于直接呈现的现象,将对象自身以外的一切影响纯粹视觉的东西“悬置”。二是“寓言综合”,即尝试在静止画面上抓住“不断逃离的东西”,永不停止地抹掉上一次的描绘。三是“未完成态”,即由“抹去-重画-再抹去-再重画”,去呈现“痕迹叠痕迹的画面”和“没完没了之感”,以体现画家“不可为而为之”的生命意志。
司徒立称:当西方现代画坛观念越来越多、而形象越来越弱,曾经辉煌的抽象艺术越来越机械、呆板、贫乏、重复的时候,“具象表现绘画”既接受了现代主义的洗礼、也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它开辟了现代绘画的另一方向:以纯视觉形式理解世界,指向现实世界的直观真实性。
该讲习班结束后,许江、胡振宇、井士剑建立具象表现绘画实验班,井士剑撰写《基础的含义》一文。1995年5、6月,司徒立再度受邀到该院讲学,期间,他与油画系教师共赴南浔小莲庄研讨,拟定将95级新生作为试点班。当年9月,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首个“具象表现绘画”试点班成立,司徒立、许江任导师,章晓明、焦小健、杨参军负责教学。1996年12月,由许江主持举办了“回到视觉:具象表现绘画五人展”,同时推出《回到视觉:五人谈话录·具象表现绘画文献》。于此,绘画基础方法论试点班的师生,受到学院的注目。
1999年7月,“走进大地:中国美院油画系99届暨具象表现绘画试点班毕业作品展”开幕,从屠宏涛、兰友利等的创作中,展现出新一代画家的全新探索。随后,具象表现绘画的创作与教学日益深化、展示与交流日益拓展。
2001年1月,许江、章晓明、焦小健、杨参军等编著的《中国美术学院具象表现绘画作品与教学》丛书出版。同年10月,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中心”成立。2002年,“艺术现象学研究中心”开国内招收“绘画实践类博士”的先河,方向为“具象表现绘画创作与理论”;同年10月,该中心承办“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举办“大地上:国际具象表现绘画展”,来自中、德、法、日等地的近50位哲学家和艺术家参加研讨;此前的9月,许江、焦小健编著的《具象表现绘画文选》出版,书中除记录西方具象表现画家的思考和经验外,还整理了该院画家多年的创作感悟。
2002年,油画系实行工作室制,以实现具象表现绘画的多向探索。其中,“新具象绘画工作室”由孙景刚任导师,陈宜明、王羽天、常青执教;“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由章晓明任导师,杨参军、焦小健执教;“多维表现绘画工作室”由井士剑任导师,成南炎、何红舟执教。
至此,以“悬置”为特征的当代具象表现绘画,已经扎根于斯、且枝繁叶茂了。
二.更生:中国当代绘画的新途
司徒立的“具象表现绘画基础方法论”,在中国美院经过10余年的与民族传统文化相溶,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特色。其成功推衍,与该校的“中西融合”传统一脉相承。
早在1928年,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成立之初,便确立了“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办学方针。林风眠倡导的“中西融合”,成为该校长期坚持的方向。民国时期,该校的绘画系因同时接受中西绘画的理论和技巧,画风多有现代主义倾向。新中国成立后,在“苏式现实主义”几乎一统美术界时,该校于1960年举办为期2年的“罗马尼亚画家博巴油画训练班”,让长期受制于苏联的中国油画家开阔了视野,也使该院的教学和创作风格走向多样,参加学习的陈达青、徐君萱、金一德,创作了大量有表现倾向的作品。
文革结束之后,该院迅速恢复教学,并很快引进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其1978年创刊的《国外美术资料》,成为全国美术界了解国外美术动态的主要窗口。1980年代中期,该院以开放的姿态,在中国美术界的现代艺术创作中独占鳌头。1985年,该院邀请赵无极举办绘画讲习班,影响波及学院内外。同年12月,该院毕业生组织的“85新空间”展览,在全国引发了迅猛的现代艺术大潮。
中国美院“具象表现绘画”的导入,同样是在开放背景中展开。
当国内“85新潮”美术运动正酣之际,中国美院油画家胡振宇和徐芒耀旅欧考察,接触了欧洲艺坛关于“现象学式的看”等论述,最早受到“具象表现绘画”的影响。正是由于他们的推荐,促成了司徒立1993年的来杭讲学,使“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论”与油画系结下不解之缘。司徒立在短短几年内数次赴杭,贴合中国美术传统和现状作指导,为该院、甚至全国的中西美术交流史所鲜见。
司徒立传播给该院的“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论”,确实给中国画坛带来了崭新的思路。
从1950年代起,中国美术界借鉴苏联的教学模式和造型方法,形成的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模式,席卷全国。文革结束后至1980年代中期,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中心、风靡一时的“伤痕绘画”和“乡土绘画”,其实是“现实主义”在新时期向本义的回归。及至1990年代初期,在中央美院及四川美院两地推出的“新生代”绘画,虽面貌各异,但基本上并没有脱离写实的叙事性框架。
中国美院现任院长许江在回顾引进“具象表现绘画”的动机时说:“中国绘画如何立足当代、面向现实生活,既不停留在习惯定式之中、又不盲目追随西方主义,建立对新一代青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基础方法论,是关系中国绘画和绘画教育发展的关键。”中国美院“具象表现绘画”的教学和实践,与“力求模仿客观世界”和“竭力表现主观世界”的两大体系都拉开了距离,在中国绘画面对西方百年现代艺术共时冲击、架上绘画多向拓展之时,展示出现象学在中国的特殊意义。
最为可贵的是,中国美院的“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论”所作的“中西融合”,已不是通常的形式照搬、语汇拼凑,它虽以西方哲学为起点,更与中国的传统相切近。司徒立再三强调:“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论”不是一个绘画流派,而是一种思想方法。36年前,司徒立旅居香港时看到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大受鼓舞;如今,追随他的一大批“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论者”所作的艺术思考,无疑从更深层次融入了中国艺术精神的本源。
2003年9月至2004年3月,由中国学院、中央美院组织的“澄明之静:司徒立绘画展”,在广东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香港大学巡展。2006年6月,中国美术馆举办“远望:许江的绘画”;7月,中国美术馆举办“艺术地理:井士剑作品展”;11月,杨参军、焦小健、章晓明、孙景刚的“观看的姿态:中国当代具象表现绘画四人小幅油画展”在宁波、台州、丽水、杭州巡展。2009年4月,毕业于“多维表现绘画工作室”的李青的个展“重影”,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从江南一隅展开的“具象表现绘画”,颇具燎原之势了。
看来,在和世界同样面临“艺术死亡”考验之下,中国当代绘画因“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论”呈现的独特风貌,当不止是一次回归、更是一轮极有深意的更生。
三.转向:中国油画收藏的新空间
中国“八大美院”在中国画坛各有建树,但内地艺术市场兴起以来最受关注的,当属三足鼎立的中国美院、四川美院、中央美院。从当前雅昌艺术网发布的“中国油画拍卖总成交额排名”可以发现,三所学院在艺术市场的不同板块中,各有侧重。
中央美院油画被市场青睐的,主要是自徐悲鸿传承下来的“写实”一路。在总成交额100名之内的15位画家中,民国时期开始任教于该院的徐悲鸿、吴作人在第9、31位;新中国至“文革”前毕业于该院的靳尚谊、艾轩在第18、15位。1980年代毕业于该院的姜国芳、陈丹青、杨飞云、王沂东、朝戈、方力钧、刘小东、刘野在第43、21、14、13、45、22、8、20位;1990年代毕业于该院的毛焰、尹朝阳、夏俊娜在第36、19、45位。
四川美院在1980年代初享誉中国画坛的代表画家,目前仍处于市场前列。其中张晓刚、周春芽、罗中立稳居总成交额排名前10位,何多苓、毛旭辉、程丛林、高小华在第23、42、35、80位。1980年代中后期至1990年代初毕业的“新生代”画家,是“川军”市场的重要方阵,其中庞茂琨、俸正杰、郭伟、郭晋、何森等排在100名之内。
与上述两校不同,中国美院是以具有现代倾向的“老油画”,叱咤艺术市场。
20世纪前50年是中国油画的第一个繁荣阶段,中国美院前身“杭州艺专”画家在该市场板块中,占有很大比重。曾任教于该校的第一代油画家主要包括:李超士、王悦之、林风眠、关良、吴大羽、周碧初、方干民、庄子曼等。其中林风眠、吴大羽、关良总成交额排名第16、25、33位。1930、40年代毕业于该校的第二代画家主要包括:黄显之、胡善余、林达川、涂克、闵希文、吴冠中、朱德群、朱膺、赵无极、席德进等。其中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的总成交额分别高居第1、2、5位。
然而,相对于川美和央美、以及自身的“老油画”而言,中国美院在“当代艺术”市场板块,被明显低估。该板块涵盖1970年代末至今的中国油画蓬勃发展阶段,是近年内地油画市场的亮点。目前,该板块中的中国美院画家,除常青、许江、徐芒耀的总成交额排名第46、52、75位外,其他画家很受冷落。前述“具象表现绘画”的代表画家胡振宇、焦小健、章晓明、杨参军、孙景刚、井士剑、何红舟、蔡枫、周刚,总成交额最高未超过700万元、排名都在200位之外。
即便排名略靠前的现任院长许江,其最高价格纪录仅为2007年《绿色背景上的棋俑》在香港佳士得拍出的337万元,相比前任央美院长靳尚谊的最高价纪录2016万元、现任川美院长罗中立的最高价纪录1760万元,相当低迷。而司徒立在内地的最高价纪录是2006年《塞纳河风光》于“西泠拍卖”拍出的49.5万元,这与其在国际画坛的影响力、以及在中国的“具象表现绘画”祖师地位,都极不相称。
“不平则鸣”,该群体的未来市场空间,已经引起业内的注意。
其实,预计某个绘画群体或某位画家的未来市场空间,不外从画作、购藏者、市场中介三个角度考察。就画作而言,其所处的艺术史位置,是最关键的衡量指标。中国美院在国内的美术院校格局中举足轻重,它是民国时期的最高艺术学府,又是新时期的现代艺术运动中心。在国内,他与中央美院南北呼应、势均力敌;在国际上,它的美誉度排名居全国所有美院之首。清晰的学术文脉,是其“具象表现绘画”群体的厚重根基,而“具象表现绘画”标举的独特方法论,因与新中国以来所盛行的模式大相径庭,独树一帜。这种并非狭隘流派的艺术思维方式,必然在中国的当代美术史上写就浓重的一笔。
在购藏者方面,流行审美趣味是购藏风气的决定因素,艺术购藏史,实则审美趣味的流变史。不论西方、或是内地购藏界,基本都沿循了从古典绘画到印象派、再到抽象绘画的更迭,是一条不断推陈出新的脉络。中国美院“具象表现绘画”市场一直沉寂的原因,与其“前卫性”有关。它的出现,是意在对抗大众时尚文化导致的庸俗形象,反省抽象艺术与现实生活和真实情感的疏远,回归可视的真实。其不追随流俗,自然难免超前于现行的购藏趣味。然而,也正是这种超前的审美趣味,很可能引领新的购藏时尚,成为有前瞻眼光的购藏者的新宠。
作为画作和购藏者之间的桥梁,中介者对市场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杭州艺专时期“老油画”和“川军”之所以能够在市场风起云涌,与海外和港台画商的持久运作有关。例如,资源稀缺的第一代油画家作品,便是首先被台湾“大未来”等画廊发现市场潜力,经过他们的多年发掘、推广,开拓出来;而赵无极和朱德群的市场,最初在欧美培育,近年向国内延伸。目前,对于国美“具象表现绘画”一族这样簇新的题材,一些嗅觉敏锐的市场机构已经逐渐发力。
可以相信,伴随着“具象表现绘画”影响力的日益显现,艺术市场向它的转向,应该并不遥远。
来源:《艺术与投资》
上一篇: 艺术品市场没有行情一说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