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沸腾的798、如火如荼的当代艺术,正被越来越多的媒体和大众所津津乐道,但更多的还是作为一种和股票同质的投资手段,以及“四大天王”拍卖出的天文数字,当代艺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介入了当代生活?占据了大量媒体版面的当代艺术和普通人的生活有关系吗?

4月25日即将举行的第三届“买得起艺术节”试图在当代艺术和普通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令不少徘徊在当代艺术门外的人跃跃欲试。让艺术品走入寻常百姓家,可以看做是一个新潮流的开端,对于一些追求潮流的年轻人,名牌服装已经不能满足其彰显品位的需求,买一幅画或者其他艺术品不但更时髦,没准还能带来意外的回报,这种市场需求令某些艺术界人士振奋,也有人表示鄙视。

在今天,艺术不可避免地和“投资”扯上了关系,“艺术”和“投资”似乎既矛盾又统一,艺术变得暧昧了,我们对待艺术的态度也暧昧起来。那么,买一件艺术品意味着什么?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消费和享受当代艺术?

买得起艺术节:喜欢艺术,而不是投资

1996年,还不满20岁的Tom Pattinson来到中国住在青岛,他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彭乐天,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在那里他没看到什么当代艺术,“都是传统的山水画”。2001年,他第一次接触到798,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画廊。2005年,Tom搬来北京,当他安顿好家中一切时,发觉四壁皆空,“觉得应该挂一幅画。那个时候当代艺术已经非常热了。”

初衷只是自己希望可以买一幅中意的画。他找来了自己的好友、红T画廊的老板谭仙(Tamsin Roberts),两个人决定办一个“买得起艺术节”。“拥有一件喜欢的作品而非出于投资的考虑,这是我们创立这个艺术节最初的想法。”

第一年,有300幅作品,价格并没有低到大家都接受的程度,主要集中在5000~8000元一件的水平,成交量70%。2007年有500多件,到了今年,送选的作品激增到3000件,最后入选的估计只在600件左右。“我们必须有一个水准,我们有专业的人来看哪个是最好的,从3000幅画中选了百分之二三十左右最好的。”

2008年,《TimeOut》、红T艺术及贝碧欧启动第三届“买得起艺术节”。因为今年的送选作品特别多,彭乐天觉得挑选难度大大增加。价格定位依然在“买得起”上,最高售价是1万元人民币,有一半的作品价格在5000元以下,为了让大家有更多的选择,作品范围包括绘画、摄影、雕塑、设计,甚至也有几十块的T恤,几百块的图片、版画、油画作品。






“拿我自己来说,我对艺术有兴趣,但我不是一个专业的人,我喜欢什么就买什么,我自己觉得好看就行。我觉得,艺术不应该是一个投资市场,不是为了钱,应该为自己的品位、为自己的欣赏需求来买。1万元人民币在中国市场是很便宜的,不是单纯说老百姓买得起,在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肯定是属于买得起的价格。但是我们发现对大部分北京老百姓来说,还是有点困难。”彭乐天说,很多艺术家都特别支持他们的这个活动,“一般的画廊,会拿特别高的佣金,但是我们90%的钱是给艺术家的,因为这个不是我们真正的工作,只是一个爱好,我们不是为了钱,就是为了给喜欢艺术的朋友一个机会,让他们买一幅画或者给新的艺术家一个机会去展现。”

彭乐天说,这样的“买得起艺术节”在国外运作得非常成熟,比如在英国,每年都会有这样的艺术节,最高价格是3000英镑,对英国普通人来说,是个可以承受的、消费得起的价格,而且这个艺术节在特别大的公园里举行,不光只是买画,人们还可以享受音乐、美食、各种有趣的派对,“不仅是去买作品,其实就是一个节日。”今年,“买得起”也会组织一些派对让艺术家和爱好者们有更多的互动交流。“你要想买好东西,一定要趁早来。”他说。

买得起,就跟艺术有关了吗?

这些年做艺术节,彭乐天唯一觉得遗憾的就是,在中国的艺术市场,比如张晓刚、岳敏君等人的画,客户大部分还是老外,或者局限在特别有限的中国人里。

“只有特别有成就的中国人或者老外才买,所以对中国社会来说,艺术还是特别高端的,有人觉得艺术跟老百姓无关。我完全不同意,艺术应该让所有人有机会去看、去买,应该是所有人的爱好。最近几年北京的艺术市场99%的不让砍价,这样不好。我们的艺术节这两年的消费群体发生了一些改变,第一年大部分是老外,去年一半一半,希望今年大部分可以是中国人。”

在“买得起”上,买家主要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当然也有三十多岁的,四十多的就很少,有做媒体的、有白领,有几个人特别有钱,主办方就帮他们挑了最漂亮的画。

彭乐天自然也会在“买得起”上买画。第一年,他分别花8000元和3000元买了两幅盛奇的作品,而现在,盛奇的作品均价已经超过10万元人民币。今年,盛奇将带着自己的作品《Most wanted》第三次参展。

彭乐天觉得,这些当代艺术作品还是集中在少数人的生活中,“我在798也看到会有一些中国工人进画廊去参观,他们不懂,我问他们喜欢不喜欢,他说比较喜欢山水,所以老百姓对现代艺术不懂,或者没有兴趣,因为是特别新的,也就是最近几年流行,大部分人可能不太了解。”






所以,对于一直为少数人独断的这个行业,当出现“买得起”这样的展览时,就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艺术节并不代表普通观众就此走进了艺术殿堂。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艺术评论家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过去几十年都没有建立起来,所以现在被提及便成为一个话题。“任何东西都有高级低级之分,它跟其他商品没什么区别,有钱就买国际大品牌,没钱就买地摊货。不就这样吗?艺术也一样,普通人买得起的艺术品并不意味着普通人买得起‘方力钧、张晓刚’。像那些伟大的作品,你可能买不起,但你能说它跟你无关吗?如果你看了原作的展览,你买不起,你也认为它跟你无关吗?地摊上随便给你画一风景,你买得起了,但这就表明你跟艺术有关了吗?”

“什么叫没看懂?艺术哪有没看懂这一说?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跟价钱无关。因为艺术除了对市场,对艺术史外,还要面对非常大的群体,就是对观众,人人都可以是观众,人人都有观看的权力,人人也都可以不在乎价钱,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品价格和艺术无关,你自己在感受艺术的时候,价格不必作为参考。市场太复杂了,艺术品市场和艺术无关。”

在一些人眼中,“买得起”更多鼓动起的不是精神追求,不是艺术品鉴赏,而是投资意识。“所谓更多的人参与起来,是真的参与艺术生活吗?我不知道,但至少从这些广告语来看,想的都是投资,投资就是指望着升值,你买画时根本不是购买艺术,不是在做艺术鉴赏,这跟买股票一样,撞大运,如果买了某个画家的作品,他以后成名了,那你就投资成功了,如果他永远都是末流的,永远是现在这个价位,那你就投资失败。一个艺术品的投资是否成功,你要分析的是这个艺术家的潜力,可这谁能摸得清呢?它比工厂的产品还难鉴定。”






当代艺术=股票 重要的是审美

4月11日,素有拍卖界风向标之称的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落幕。此次拍卖会4天15个专场拍出了17.74494亿港元。这一成交总额刷新了香港苏富比历次拍卖会的成交纪录,而多项世界拍卖纪录也在此次春拍中诞生。而在4月9日举行的中国当代艺术拍卖3个专场中,总成交额达到了4.03多亿港元——这一成交总额创下了全球苏富比历年来中国当代艺术拍卖最高成交纪录。

这其中,本次当代艺术专场的重点拍品为刘小东的大型作品《战地写生:新十八罗汉像》。这幅备受海峡两岸关注的作品以6192.75万港元的高价成交,创该画家个人的世界拍卖纪录;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三号》也以4736.45万港元,刷新了其个人世界拍卖纪录;台湾地区画家郭柏川的《北京故宫》则以2720.55万港元成交,同样突破了该画家个人的世界拍卖纪录。刘小东说:“我只是祝福这些收藏家,其他没什么可说的”,他更愿意聊聊艺术。

如同天方夜谭一般,当代艺术这些年的交易额让无数人大跌眼镜。前年10万元买的作品今年很可能就变成500万元,当代艺术被认为是一个暴利行业。业内人士分析,一个艺术品是否升值或升值多少,跟种种重大事件和细节生活有关,是由阳谋阴谋、阴差阳错,诸多复杂的原因构成的。这是一个事实,原因却说不清,中国经济的增长、整个世界试图了解中国的愿望、一些政治评价,还有华人地位的提高等等,最终哪个原因起主导作用,究竟谁在操纵价格,谁也说不清。因为除了有市场认可度以外,还有一些手里握有藏品的画廊和经纪人在运作市场,有各种各样的传说,这些传说都没有得到证实。

如此火爆的盛况却跟普通的大众关系不大,更多的人关注到当代艺术只是因为它那令人咋舌的价格,而对于如何消费当代艺术还不得其门而入。但798拥挤的人流说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艺术,这些人里有多少人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和喜欢,又有多少人只是看准了这个投资的市场?

某报的艺术记者说,“古玩收藏市场这两年已颇具规模,电视里《鉴宝》《天下收藏》等栏目也都很红火。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当代艺术,包括普通人,也开始留心收藏,即使是‘买得起’,其实还是为有收藏经历的人服务的,为了升值,本质上跟股市有相似的地方。好多人有闲钱总得花,目前股市也不景气,加上中国当代艺术品在国外也炒起来了。”

一些单纯的艺术爱好者对以“升值”为目标的收藏者很反感,乐迷乔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当代艺术本身没什么特定的定义,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也许你认为的艺术品在我的眼里一文不值,反之亦然。它更多地给人的应该是艺术享受,而不应该是商业的——现在这些畸形的观点给艺术带来了铜臭的味道,或者是投机的味道。

他对艺术品收藏的概念都表示反感:传统理解的艺术品就是绘画、雕塑等和美术相关的东西,现在艺术品本身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有些艺术品在传统人士看来本身就具有颠覆性,甚至有些都不能称之为“作品”,也就谈不上收藏。“艺术品收藏”本身就是个狭义的、错误的概念。






“我认为当代艺术收藏应该理解为艺术品的私人享受或者展示。人本身的占有欲使得我们喜欢拥有一些东西,而社会性使得我们愿意将自己喜欢而且拥有的东西拿出来与人分享——或者炫耀。而炫耀这个本能则成了艺术品在稀缺之外升值的主要原因。”

连续参加“买得起艺术节”的年轻画家盛奇今年又带来了两幅新作品《红胖子》《最爱》。他说,这样的活动使艺术品贴近最普通的人,而我们本身也都是普通的人。

“它帮助很多热爱艺术的人有机会买到自己喜欢的作品,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艺术不只是为有钱人服务的。”

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品都是昂贵的,也被理解成高雅的东西,“买得起艺术节”似乎给人感觉艺术的身价被放低,从市场角度而言,这种理解没有问题,但盛奇认为,不是每个人都是从市场角度看问题。“我不是从市场角度看问题,所以我不在乎价格。它满足了工薪阶层的精神需求,他们花不起几十万或十几万来买一幅画,但一两万还是买得起。在众多参与活动的人中,不排除抱有投机心理的人,一些有一点名气的艺术家参与这个活动,其作品的价格比市场价便宜很多,会有人有投机心理。如果单从国画市场看,大家现在是把艺术品当股票在买,所以,相当多的一些人把当代艺术当成股票、当成投资。这无可厚非,它可以拉动艺术市场,只要有人出钱,不管是什么目的,它总是能够带动艺术市场,这就是好事。如果能引导更多的人对艺术有兴趣,对人的整体素质也是一种提高。”

某报社文化版资深编辑表示,虽然很多人也在消费艺术品,但他们纯粹是投资行为,他们的审美普遍还没有被唤醒。其实,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风潮就能引领的,人有钱了之后需要提高审美层次,现在消费这种艺术品的人多少还有些审美,但都是浅层次的。整个社会审美的进步才能推动艺术品的消费。

林依轮在圈内做中国当代油画的收藏,这几年也逐渐出了名。

林依轮:首先要喜欢而不是投资

我收藏第一件作品应该是2002年。但其实1996年从广州回北京后,第一次看到张晓刚、方力钧的画就特别喜欢,当时对这两个人印象特别深刻。2000年开始喜欢岳敏君的作品,后来又知道了刘野。我收藏的第一张是潘德海的《胖子》,画的是我们的全家福。因为当时我去云南演出,叶永青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他带我去他的餐厅叫“火车南站”。进去就看到了潘德海给叶永青老婆画的那张《胖子》,一看就挺喜欢,所以就跟他定了这张画。我收藏了潘德海的画以后,朋友们看了也喜欢,订了他的画,其中还包括孙悦。

做收藏的人,要有自己独到的眼光,这样你才能对画家的想法一目了然,在收藏的过程中必须多学、多看、多听。我主要看书,还有和画廊的朋友多交流。

艺术品投资分两类:一个是摆在家里,不管谁说什么,不管将来这个人的前途怎么样,喜欢了就买;还有一种是这个人有潜力,我买来投资,希望以后他能像岳敏君、刘野那样翻很多倍。但是,我觉得在收藏这方面首先态度要端正。

现在掀起了一股大众收藏热,这没有什么不好,但我觉得从专业一点的收藏角度来说,有点忽悠的感觉。我跟一个临摹名画家的一个画匠聊天,我问他:“你在艺术界小有名气了,很多大艺术家都知道你,那你的画是怎么卖的?”他回答:“我的画是按‘人头’卖,画一个‘头’多少钱,多大尺寸多少钱。”我逗他:“你自己画那么辛苦,干吗不多收点钱?”他说:“因为我是在卖手艺,而真正的艺术家是在卖脑力,所以价钱不会卖得很贵,因为我只是一个画匠,不是画家,不是艺术家,我觉得他那种心态就很好。”

我给大家的建议,首先很多画廊或者美术馆都在借势做很多展览,不管是名家展还是新人展,大家都应该去看,如果周末有时间,如果你喜欢艺术品收藏的话,你一定不要错过,很多画廊都值得看,比如阿拉里奥、旁人、U空间、空白空间、798、酒厂区、草场地,里面有很多都值得看,而且要多看。对一个喜欢艺术的人来说,有本书特别值得看一下——《中国当代艺术史》,吕彭写的,还有国外的大收藏家专门对中国的艺术家,他所收藏的中国艺术家的图册,这些都可以买回来看。先看展览、看书,不要急于下手,如果你现在去买一个已经成名的大腕的艺术品,说实在的,一般老百姓已经消费不起了。但有人说这就是畸形,我觉得不是,我在国外看展览发现,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画价格其实还不是特别贵,当然你不能用拍卖的价值去衡量我们的艺术价值。

我建议一些刚收藏的人,可以收藏一些大师的版画,比如说岳敏君、刘野的,他们的版画签了名,里边制图都很精美,而且是限量,只是几十张,版画升值的空间虽然没有那么大,但是它摆在家里好看,又是大师的作品,而且有保值和升值的空间。

我们如何享受当代艺术

艺术家陈丹青说过,所谓艺术的本质就是“臭美”,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艺术”自然提上了生活的议事日程。

采访中大多数人都认为“买得起艺术节”毕竟是好事,某艺术记者说,“目前中国老百姓对艺术品的整体认识还在低级阶段,老百姓可消费的艺术品大都停留在浅层次,不懂得搭配和审美的人比比皆是。据说中国有一个村,专门做赝品的,做凡高、莫纳、毕加索,达利,那个村每年赝品产值就达一个亿,这种大批量生产在国外是无法想象的。这就反映出普通老百姓对审美是没有要求的。”

某艺术评论家认为是否能享受当代艺术和有钱没钱无关:“如果把当代艺术算作精神项目的话,任何一个精神项目都是有台阶的,一个从来没有认真接触任何视觉艺术领域的人,他突然说,因为现在艺术品有便宜的,所以它跟我有关了,你觉得这有可能吗?就像古典音乐,他突然说我想参与到古典音乐迷当中,可你参与的进去吗?花钱买票听音乐会,在那听一个小时睡40分钟,你就算参与了吗?也就是说,如果古典音乐没有真正让你迷,让你感动,让你享受,你只是进了音乐厅,古典音乐就跟你有关了吗?

这位评论家认为,普通人参与艺术生活的最好方式是看展览,除了多看,多做功课,没有别的。“欣赏艺术和有钱没钱有关系吗?我不觉得,因为那么多展览都是免费看的。而且我并不觉得参与艺术活动是人生活中必需的,因为人的精神享受有种种方面,谁说艺术就是必须的一项呢?”

那么普通人如何享受当代艺术?我们采访了两位代表人物。

老张:当代艺术无处不在

无何有咖啡馆老板张克荣是知名纪录片导演,他的店里处处充满着当代艺术的痕迹,他却上来就否定了798,“我不喜欢那里,只去过一次。在我看来,当代艺术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当代性表述,就是玩。”他记得艺术家徐冰在纽约做展览,当时现场有一个教室,专门教人书法,很多人都在那里学,“那就很好,每个人对艺术都有自己的理解。”“白先勇的《牡丹亭》难道不是当代艺术吗?用当代的元素,拯救了一个特别了不起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恢复了当代人优雅的生活,这个才是有价值的,是我们的文化生活。”

老张比较反感当代艺术是暴利行当的说法,他认为那样太局限了,艺术应该是无处不在,躲都躲不开的。他拿正在兴建中的上海喜马拉雅中心举例,这个酒店将植入艺术家的作品,届时将会有美术馆,“每一样东西都是艺术品,大堂就是美术馆,躲不开,开放式的。而不像有些人,买一幅画作,变成了投资、装饰和炫耀。”

老张在自己的咖啡馆做了一些当代艺术品的尝试。厅里有一个六米长,三米高的蓝色短信互动水幕叫《串流》,是林书民创作的多媒体装置作品。部分器皿的设计则出自“中国现代玻璃之父”王侠军,结合了汉代的玉器。在洗手间,则是徐冰创造的英文书法。

“中国的当代艺术就应该体现中国文化,要关注人,跟人发生关系,人才是最重要的。享受当代艺术不是要在家里挂一幅几千万的画,要懂得玩,艺术品只是个人的表达。”

乐迷乔:收藏是乐趣

我“收藏”的艺术品本身就具有使用价值,我喜欢和音乐相关的东西,收集了很多唱片。在MP3可以随便下载的年代,这不但是对音乐家本身的支持,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爱好。一张唱片背后有很多的故事和历史,而不通过寻找和研究是无法发现的。比如JIMI HENDERIX是个伟大的艺术家,而多少人见过他的《electric ladyland》被禁的唱片封面?有多少人知道他使用的是什么样的器材?有多少人知道唱片制作后面的故事?我的“收藏”就是围绕这些进行的。金钱和精力花费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是主要的,中间过程和看到自己的宝贝们的享受是最主要的。

梅建平:买当代艺术品相当于投资小盘股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梅建平,是梅-摩西艺术品指数的联合创建者之一,有关该指数的报道已见诸于世界主流财经媒体报端。这一反映西方绘画作品市场走势的指数,目前已被著名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定为世界十大生产指数之一,包括摩根·斯坦利、美林、UBS、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引用该指数。

这一指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艺术品市场的整体价格水平,以及某件或某类艺术品的价格变动情况,通过它圈内人可以分析出很多东西,大大减少投资的盲目性,否则人们只能去翻各家拍卖行厚重如山的拍卖图录。

梅建平说,“用我们的指数,再综合艺术家的特征、作品大小、在主要博物馆展出的次数等变量,我们可以对拍卖结果进行预报,预报价格与实际售价之间基本上有一个89%的弥合度。”

“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和50年前的美国艺术家很相似。”梅-摩指数分析发现,美国画派的投资回报率要高于古典派和现代派。“1950年代美国成为超级强国,收藏家开始重视本土艺术家的作品。如果中国国力继续增强,20年后,中国的艺术品就会成为世界主流。”梅建平预言。

梅-摩指数对普通人投资当代艺术有哪些帮助?

梅建平:会有帮助。圈内也有不少人在用,有几大类:美国画派,印象派,古典派,当代艺术指数。中国当代艺术价格走势跟全球当代艺术指数相关度很高,实际上跟全球市场火爆很相关。预测今年由于次贷危机和美国经济走弱的影响,市场可能会有调整。会有负面影响。

对普通人来说同样有意义,因为我们的指数说明当代艺术有点像高科技的小盘股,相对来说波动幅度很大,从长远来说,上升空间会超过印象派这样的蓝筹股,对收藏者来说,小盘股的优点:一、对刚进入市场的人来说,购买力上能够承受,而且能培养艺术修养。不仅是投资,也是艺术的熏陶,提高生活质量。“买得起艺术节”有价位1万的作品,我想就能起到帮助熟悉市场、培养鉴赏能力的作用。我多次强调,艺术市场是比较民主的。我们研究发现,收藏的回报,是向低价画倾斜的。实际上就是说,价位低的作品,长期的投资回报比蓝筹股高一些,如果收藏者买的件数多,又有一定眼光的话,会比蓝筹股回报要高。

你觉得当代艺术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公众生活?

梅建平:应该说,对中国而言,这个影响刚开始。从收藏的角度来说,你购买,也是寻梦的过程,看自己的眼光,甚至靠运气。我坦率地说,我没有这个能力来预测下一个张晓刚、岳敏君是谁。就和炒股票一样,更大程度上是运气,而不是眼光。

看中国现代画廊的统计数据,中国拍卖行每年的交易量,在两三百亿元,中国的证券市场也就不过几百亿,说明当代艺术已经开始在产生影响了。潜力实际上是很大的。我们现在的精神消费比较贫乏,改革开放30年,吃穿不成为问题,精神生活还是没有解决。当代艺术包括中国画、古玩市场,都为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起很大作用。今后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当代艺术的好处就是,这些画家还处于创作的高峰期,画家还健在,真假鉴别比较容易。

你怎么看待“买得起艺术节”这一类艺术节?

梅建平:很好啊,就像天使基金投资人一样,给很多人机会,原来画廊就像初步的风投一样,中小投资者就没有机会参与,现在可以扩大投资者的基础,全民越来越多参与,艺术家就不会饿肚子了。

你对刚入门的收藏者有什么建议?

梅建平:建议买之前先去网站拍卖行看一看,做一些了解,看画册进行学习,确立自己的喜好。对市场走势也有判断。避免盲目性。买艺术品的方法就和你买股票一样。要对这个行业有了解。

另外不要局限于现在哪一类艺术品最热。要看现在比较冷门的艺术品,考虑收藏的种类,油画、中国画、瓷器啊,把自己收藏的范围搞得更广一点,而不是仅仅的跟风。

从长远趋势来看,能禁得起时代考验的,就最具有增长潜力。你看最成功的几位艺术家,实际上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气息和脉搏,用最浓缩的方法、最令人震撼的表现手法把时代特征精确概括出来。谁能精确地用作品概括我们现在的时代,它就会是被五年十年后收藏的对象,就是价值最高的。但是到底是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上一篇是“投资人”?还是“交易人”?

下一篇市场轮替不宜追高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