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谈到塑造中国人脸的艺术作品,总绕不过1980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上罗中立的那张《父亲》,这张作品代表了美术界对于中国人“脸”的观念的巨大转变,真实描绘了一个农民“脸”的形象,这也正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农民的“脸”。它以风格明显的照相写实主义手法,打破了建国后普遍存在的“红、光、亮”的艺术表现形式,而给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注入了一股全新的创作理念。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今天,这张作品一直有着广大的群众认可度,以至于中国美术馆每次展出这张罗中立原作,都会吸引很多专程慕名而来的观众。
从“文革”时期的“红、光、亮”到罗中立为代表的照相写实主义,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由绝对美化向还原真实的转变。以《父亲》为代表的一批作品,其主要的艺术探索集中在形式语言上。这些作品在创作上的突破和另辟蹊径,深深影响了很多艺术后来人,新的艺术形式、新的绘画语言,也渐成为艺术家创作中极尽所能追求的东西。
从最近二十多年的艺术发展中可以看出,这一元素,不仅出现在了与罗中立同时代的很多艺术家的作品中,之后,当代很多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中,也将“脸”这一形象做了无限量的扩大。应该说,在一些早期艺术家的作品中,对“脸”的塑造,多源自艺术家内心既有的状态。而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品价值的不断攀升,对于艺术形式的追求更多地走向了越来越尴尬的境地,甚至发展到扭曲、丑化等形式,反映了当下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存在现状。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离最初纯净的新手法、新理念探索已经渐行渐远。
思索这一情况,令人焦虑的问题是那些正在院校学习和毕业不久的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心态。年轻艺术家缺少对作品价值的正确判定,往往会受到前辈艺术家的影响,这也就是当代艺术中不断出现“跟风”现象的原因。试想,如果老师所言传身教的东西就是这一类的东西,学生在日后的艺术创作中,很难避免不会有老师的影子。虽然我们很多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中,也有一批创作媚俗作品的个体存在,但在我对一些从事美术创作的朋友的了解中,当代艺术中存在的一些极端化问题,也是他们在日常创作中竭力要摆脱和避免的问题。笔者所采访了解的几位朋友中,对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另类艺术作品,他们也持不理解的态度,诸如“这不就是谁谁谁画过的嘛”、“这样的东西真的好吗”等话,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少见。
而就在前几天,一位同学寄给我了一本画册,内容是他新近创作的一批油画。这本画册中,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体现了时下最为人关注的“亮点”,比如奥运题材、卡通人物等等。我也就这一情况询问了几位同是我们两人共同的朋友,大家的答案出乎意料的统一:XX现在画得太俗了,远没有他没签画廊前的作品好。从拿到画册开始,我也一直思索这位朋友签约的画廊是否是国外画廊,后来通过朋友的告知也肯定了我的猜测,确实是一家在北京的国外画廊。所以,通过这位朋友的问题也可以看出,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需要重新审视的一个问题是西方策展人与西化了的中国策展人对作品价值的认定。西方策展人索要的是满足他们想象的图像和题材的中国信息,在他们的意识形态判定中,只有这样的信息才能表达中国社会的本质和民族本性,比如当下的都市题材和之前的“文革”题材,都是西方策展人所喜欢的艺术形式。在这一风向标的引导下,近年来中国本土策展人的口味越来越倾向于西方人的癖好。似乎与西方认定的类似的艺术形式就是深刻的、先进的,才是国际化的,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艺术判定。同时,由于中国当代艺术最初的买家,以及具备大型购买力的买家多数为西方人,也造成了展览体制中掺杂着由西方趣味左右下的大量利益趋势。而艺术家个人在创作中受到的策展人或画廊的错误引导,逐渐变得没有文化立场,从最初的“失声”渐渐走向了“失身”。在这样恶性循环的情况下,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和中国当代艺术一起,落入了西方后殖民文化策略中,迷失了自我,忘却了反思。
中国当代艺术所遭遇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作品中存在丑化中国人的形象、迎合西方社会趣味这一表象性的问题,如何在西方化了的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创造反映健康向上、乐观的精神,体现我们泱泱大国的“东方精神”,且具备国际共融性的艺术作品,才是需要深度挖掘的问题,才是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未来方向。因而,打造属于中国自身的当代艺术,不但要抨击丑化中国人形象,还要站在文化战略、文化发展的高度,从艺术评选、制度等方面,引导正确方向,打造健康、向上的艺术风格、艺术形象,从根本上扭转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
上一篇: 市场机制尚不完善 当代艺术需弘扬传统精华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