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摄影界不时会有一些影事消息径相传来,某机构组织庞大的队伍远赴西域、跋涉南疆、深入街巷创作去了;某摄影师单枪匹马,带顶帐篷为了个专题一走就是N个年头,回来后收获颇丰人却木纳了;“双年展”的口水仗还没结束,“华赛”又出了假照片;当人们在为人体到底是不是艺术争论不休时,798展出的《解决方案》却变换个花样卖了个好价钱;究竟是风光还是纪实?正当人们一头雾水时,“华辰”拍卖的满堂彩立马让看官们瞪圆了眼睛;这厢发烧友们正为等不到理想的光线抱怨不争气的相机时,那边厢的“观念摄影”已经讨论的如火如荼了——说起来,摄影真是个热闹的玩意,热闹的原因还是源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机构统计,沿海地区每百户拥有电脑56台,那相机呢?包括能拍照的手机,这个数字肯定是相当可观的了,设备的不是问题,随之而来的便是图像的生产量的骤增,从业人员的大众化角色的转变。数量的泛滥又导致质量的论争,论争的层面又渗透到普通的观众,每一个参与论争的观众(包括批评家)似乎都可以轻率的否定一种有效性的主张,即便没有充分的理由,也不会考虑图像生产家的感受,人长一张嘴,说吧!
当摄影上升到艺术的层面上时,社会大众在学术精英面前则明显的感到了话语与话语权的缺失。另一方面,面对今日纷繁复杂,名目浩繁的摄影艺术形式与摄影艺术作品,摄影艺术家们则把摄影爱好者抛弃的越来越远了。一个圈内聚会的场合,你再大谈光线、构图、色彩、表现力,无异于就是一个类人猿。你如果试图把自己口语化的文字上升到理论的水平,字里行间再没有达盖尔、亚当斯、弗兰西斯、韦斯顿来捧场架势,那不是粪青是什么?
摄影,无论是风光的涅磐,还是观念的再生,或者是纪实的不朽。无论是心平气和的评论,还是言辞刁钻的批评。我们无不欣喜的看到,一大批摄影师们正义无返顾的按照自己的自律意识、创造意识,竭尽所能的创作出表现着人的灵魂和驾驭语言符号以传达内在信息能力的作品来。广大浩瀚的摄影爱好者们也在一如既往的不辞辛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广纳名山大川而自得其乐。老一辈无产阶级摄影家也正从居室的角落搬出发了霉的泛黄信封,数落着成打的老照片,回忆过去美好的岁月,说不定拍卖槌的响声就能从这些信封里激动。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他们的权利。他们的伟大在于,让这个世界的图像丰富而多彩,让这个世界的人们与他们共同分享摄影的魅力!
作为观者,我们没有理由要求所有的摄影师们都去拍摄诗情画意的田园牧歌,更没有权利要求现代精英走出画廊拿出歌功颂德的腔调来粉饰太平。但谁都不可能阻止评论家们与普通的观众指指点点的本能,每一种艺术门类不可或缺的是批评,批评家虽然不能直接改变艺术,至少可以介纠艺术的语言场。无论在摄影本体的层面上,还是在形式美的层面上,如果不接触“文化问题”,摄影就有可能始终只能在“视觉审美”上兜圈子,不论是摄影的纪实性、舞台性,或者模仿,或者拼贴,以及数字化的处理。摄影作品没有权利拒绝观众的观看,而观看的理由却不是诗意和浪漫的现实。
究竟是存在即合理,还是合理才存在?当摄影作品摆在观众的面前时,客体与主体便建立起了相互的或者双向的诱惑关系,而在此时对摄影“意义”介定的莫衷一是,很多作品的意义不再是清晰的了,在批评家的眼里,所有的照片都被意义与语境所覆盖,因为这是他们观看的理由。而作为摄影师面对观众的评判,是否会有价值的失落或回归呢?是否会有判断力上的迷茫呢?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批评家看一幅摄影作品或评判一种观念是否符合“标准”,与判断这幅作品的好和坏并没有关系。“批评的实质是提问,是对话,而不是结论”。
摄影家的创作,就是用独特的语言陈述他所看到的,这是他创作的权利;观众的批评,因为他有与创作者
不同的观看方式,这是他们批评的理由。摄影反映生活决不等于生活追随摄影,摄影家应该有更多的权利干预生活,生活才会有爽人的滋味。观众应该有更充分的理由观看作品,作品才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视觉经验。惟有此,摄影才会称作为艺术,内涵才会越来越丰富,摄影事业才会得以健康的发展!
上一篇: 都市报社会新闻摄影的问题与改进
下一篇: 网络时代的审美转型对摄影文化的影响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