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当一个市场在失去动力而漫无目的地游弋时,可能人们更多需要的是一座灯塔,一种让人凝聚的共识。我们认为,当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就处在这样一个失速的过程中,需要的是一种新的标识,一种典范的向导、经典的凝聚。当下艺术品市场最为需要的不是一些投资,更不是一些展览,而是一种对标示的信心,一种源自艺术本身的信心,对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信心。从这种意义上讲,发掘经典、发掘典范对当今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生存的新标示

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主要反映在:一是艺术发展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二是艺术生存状态不断摆脱社会政治的影响,而走向不同艺术派别相互依存的共生生态之路;三是艺术发展的当代性课题,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艺术演进的方向;四是审美文化在社会文化,特别是消费文化的相互影响下正在走向两极化的状况,一方面审美被不断异化,技术化、平面化、世俗化及离散化的审美文化被大量地充斥着,而另一方面,向艺术本源性及本体性的追溯与回流也一直在持续着;五是艺术市场的兴起,使市场的要素与力量不断地参与到艺术价值的构筑之中;六是在人们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艺术的精神性价值及文化价值被不断发掘,艺术文化性及精神的一面被不断强调。当然,这样的变化我们还可列举出不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在中国文化精神的向度下,在大跨度地吸收世界民族艺术的审美观念及相应的表现能力的态势下,在多元化、生态化及其价值认识多重化的取向中,不断回归对中国文化价值的体认,也就是说,当代中国艺术多元化、生态化及多重化的格局中,并没有湮没当代中国艺术应有的追求及其评价标准。

二、价值发现的新标示

研究本身是一个确立与发现的过程。当下,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运作中,不是研究的多了,而是严重的不足。我们真诚地希望,建立在这种研究基础之上的理性精神能够照耀着中国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让更多的优秀艺术品、更多的优秀艺术家走向市场的经典平台,让更多的藏家及艺术市场的参与者体悟到这种经典价值认知,让艺术价值而不是艺术化的价值在市场的运作中闪光。

我们可以以中国画当代艺术的研究为例。中国画当代艺术从概念的提出到作为一个系统的研究对象来进行全面而又系统地研究,可以说经历了一个相对长的理论及研究准备。开展相关研究,是缘于一种现状、一种让人必须以分析的视野去剖析中国当代画坛的迫切性要求。因为,自己看到和听到了太多的关于当代中国画发展的评论,由于认识不一致,相互否定者有之,相互攻击者也有之,相互不理解那更是家常便饭,不仅混乱,而且含糊不清。细细想来,还是存在一种在认识基础上的混乱。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必须要面对当下的发展态势,去回答与阐释发展中的问题。特别是关于笔墨系统及水墨体系的提出,再到对第三形态的关注与研究,是一个相当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当我们面对已经建立起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的时候,好多似乎是难以有答案的东西有了可供分析的理论基础与评叛标准。在理论不断深化的研究中,让我们一步步找到了艺术与文化、笔墨与视觉、传统与当代性,以及审美与消费的契合点。自此,理论的研究不再是从书本到书本,从逻辑到逻辑,而更多地是从实践出发,面对现实问题,进行由形而下而形而上的研究与理论提升工作。这应是当代中国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特色。

在当代中国艺术的研究中,我们还更多地关注了探索性与创造性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很多时候都在说,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而创造的本身并不是成果的本身,创造的本身需要的是不间断的探索,而当代中国艺术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一步步走向文化精神指向的路子,在创造中整合各种艺术要素,并在时代文化对背景的聚焦中,呈现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审美当代性,从而开启了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当代形态的大门,从传统形态到现代形态,从现代形态到当代形态,看似不经意的一小步,却寄托了多少艺术家以命搏艺的跨世纪的追求。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中国艺术在当代的发展与进化才充满了活力。

三、时代呼唤新标示

在当代中国艺术的研究中,经典与典范是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并且在不少方面代表着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一种高度与探索的深度。问题的关键是,无论经典还是典范都需要评价,而评价是需要标准的,无法用红头文件来任命。学术与市场的认知是必须的,对于当代中国优秀艺术品经典作品的评价标准,至少有:⑴具有时代气息,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精神;⑵突出中国艺术审美的品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物理价值及市场价值;⑶反映先进文化形象,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出新,在内容上要反映当下人文精神,表述内容上要创新;⑷与当代世界艺术审美文化接轨,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方法及材料等方面有所创造。

那么,对于中国艺术家典范的研究,这需要从更广的层面去发掘:首先,在中国美学的转型过程中,他们勇于创造,努力探索中国绘画的当代性,不断丰富并完善自己的艺术表现。一是超越美学的兴起与拓展,从生存论的人类学本体论视角出发进行了深度开掘,以彰显生存的本原性、本己性和主体间性,为当代中国美学的转型打造了根基;二是审美文化研究的异军突起,更是以其对审美文化生存性的高度敏感、关注和护持为特征,为当代中国美学的转型不断拓展了研究路子;三是美学的“中国化”潮流的不断壮大,则是以中国文化传统中虚实相生的生命识度为标尺,在当代中国美学转型中呼唤着一种具有原发生存势态的风神气象;而作为最近不断提出的以建立在本原创造基础之上的信息量与可能空间为标志的中国美学审美当代性的探索,向我们展示出审美价值高低、艺术品价值高低、境界高低在于言说的信息量及营造空间的大小,以及超越有限的信息量与空间,给人以更大的信息量与想象空间是最为根本的,这很可能成为当代中国美学转型的第四方面力量。这也是我们考量当选艺术家的主线。其次,在艺术创作中始终关注文化自觉,聚焦中国文化精神,并在对文化精神的感悟中达到个性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与审美经验。我们知道,文化的发展至少包括四个层面,一是文化精神的培育与弘扬,二是文化事业的重视与全面发展,三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文化环境的整合与和谐。如果谈文化只见精神而不见事业、产业与环境,文化的发展就是没有承载的幻境;同样,如果发展文化只见事业而不见精神,那么文化的发展就会缺少灵魂。在艺术发展不断多元化的今天,我们之所以重提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就是要更多地关注艺术创造及探索如何才能避免迷失于技术及现实的丛林,沿着文化的坐标,主动而又自觉地向着文化精神的高地前行。唯有此,艺术才能成为有源头的创造之洪流。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精神的守望,不是一种形式的参拜,而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生长。审美的异化则是一种丧失生存性的文化,是被异化为牢笼的没有生命力的文化。一切艺术形式及其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及艺术家特有的生存状态,每一种风格、每一种流派都是艺术探索的结果。而在艺术探索中,传承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出新,创新又需要大环境及创新能力的机缘聚合。对于发展与生发传统的人来说,守望传统无疑是在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对于那些看重传统的形式、视传统为教条的人来说,传统无异于牢笼。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笔墨作为一种绘画语言是缘于笔墨自觉,它不仅仅是个性与情感的载体,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更是文化精神的一种担当。对一个传统笔墨传承型的画家来说,对笔墨的认识往往决定了其绘画境界的高低,从这种意义上说,对笔墨的认识高度,往往决定了其笔墨精神的高度,当然,这也是中国文化精神高度的一种显现。这是我们考量当选艺术家的基点。第三、随着国家文化战略的实施及世界文化中心的东移,对经典价值的认知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市场的经典性会进一步拉动他们在当代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市场行情的调整迹象虽然非常明显,但近现代已有定论的书画大家、巨匠及大师的精品力作,还是人们关注与追逐的对象。古代书画的经典名作,更是表现坚挺,让人们充分体验到了文化经典的力量。在市场快速滑落的过程中,我们太需要一种支撑。在文化精神的向度下,代表性画家、代表作品、经典之作所构成的关于艺术的内在核心价值,在市场的一次次冲击与教育下不断地深入人心,原创性与创造性的艺术价值判断视角也正在一步步走入人们对学术的认识与价值判断。我们说,市场一旦有了正确的价值体系的支撑,资本一旦找到了艺术品价值的接口,中国艺术品市场就会在市场的推动与资本的牵引下,在实现转型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第四、自律及在艺术上的不懈追求,确立了其创造能力的持久不衰,这为他们的学术定位及市场定位打开了广阔的空间。随着艺术品市场近10年的不断成熟与发展,艺术家队伍的规模呈现惊人式的扩张。这个时候,买家、收藏及投资者对艺术作品的筛选与对艺术家水平、资历及级别的评判往往要与艺术家的作品是否有创造性、创新能力以及有多大的创造性或创新能力直接挂钩。尤其是在当下艺术赝品横行、艺术作品趋同化明显的景况下,创造力及创新能力几乎成为人们擦亮眼睛、理性地判定艺术作品高低的头号标准。简单地说,一位艺术家如果生产出与自己雷同或是与其他艺术家相同的作品,其作品就会被视为艺术衍生品。从这种意义上说,艺术家最重要的职责不是生产出足够数量的作品,而是不断求索与挖掘,力争出新与创造。创造能力的这种聚合作用及战略地位,使很多国家都在一个战略与民族利益的高度来关注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因为一个民族有没有创造能力往往预示了一个民族有没有未来。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发挥全体国民的参与热情及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是关键。

四、新趋势的标示

当前,在世界艺术品市场的格局中,纽约、香港及北京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概念的不断酝酿与发酵,随着中国国运的增强及文化竞合能力的提升,世界文化中心东移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北京作为世界文化中心的态势已呼之欲出。

虽然中国当代艺术30余年以来,在寻求影响力突围中,曾误入西方话语权的迷阵与泥潭,并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陷入未能与世界文化多样性同步发展而丧失契机所产生的文化焦虑之中,也没能从传统文化根脉中有效汲取养分,盲目质疑却未能实质超越,陷入不破不立的发展难境。但在今天,我们在承认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历史性干预的基础上,辨证地看待自身文化,并认为在新时期要努力恢复民族文化的创造能力、评判能力,以及要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大胆试验与探索而不是回避东西方文化交融中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种种可能性。到目前为止,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去争论中国究竟有没有自己的当代中国艺术,当代中国艺术的标杆是不是在西方,市场是不是在西方,而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回避金融危机给当代中国艺术造成的影响,创造当代中国艺术的审美体系及其消费人群。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调整,我们有理由与充足的时间与智慧来认真地研究与反思,用责任心和使命感,而不是利益关系去探寻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明天。

在艺术发展史上,我们很难去造就一个时代,但我们完全可以踏上时代的浪潮,去展现一种自我,去呈现一种精神,去创造一种境界,去聚合一种力量,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尽一份力。




上一篇李亚俐:市场信心真的回来了

下一篇当版画面对市场 作者:王川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