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当2002年陈光俊在北京798艺术区办起北京第一个专业的摄影画廊百年印象时,很多摄影师还不知道照片也可以像油画一样高价出售,4年之后的2006年的11月23日,许多摄影人激情澎湃地赶往北京王府半岛酒店,看看这个中国首场影像专场拍卖会拍出多么让人血压飙升的价格。几年来,影像画廊不断出现又消失,拍卖公司的影像专场也一场接一场地制造着高价和低拍的数据。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在2008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期间举办的“摄影图片市场”论坛,对几年来图片收藏市场的发展变化进行了一次回顾和反思。此次论坛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解海龙主持,评论家鲍昆、新华社特稿社编辑曾璜、映画廊艺术总监那日松和百年印象摄影画廊艺术总监陈光俊参与其中。当摄影家、评论家、策展人、画廊主和拍卖操作者围坐在一起现身说法,对于一些长期以来面对影像收藏有些雾里看花的人来说,想必能窥视到影像拍卖的冰山一角。

二级市场,也是一级市场?
  近年来,认为中国照片收藏市场格局“不合情理”的讨论很多。陈光俊说,按照国外多年形成的“行规”,国外作品进入二级市场一般是:有一定限制数量的收藏级作品在一级市场全部销售完,藏家将其中的一幅或一部分作品送到二级市场拍卖。而中国照片收藏的现状则是,在画廊限量出售的照片还没售完,照片已经由画廊直接进入了拍卖公司。陈光俊觉得,如果在国外,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老板坐在一起,会被认为是“艺术的阴谋”,但在中国却是“阳谋”,解海龙也开玩笑地比喻为“法官和律师商量着来”。为什么在国外十分忌讳的事情在中国就变得非常正常呢?陈光俊认为,这是由于影像作品容易拷贝的特殊性决定的。一张底片制作的照片在30幅左右。即使是限量在10至15幅的作品也还没有从画廊全部销售出去,另一方面,因为中国的影像收藏才刚起步,所以出现了二级市场直接从一级市场寻找照片拍卖的现实。曾璜也坦陈,今年华辰拍卖就和映画廊、百年印象等10多家画廊有合作。
  陈光俊觉得,目前二级市场承担了部分一级市场的义务和责任。尽管他也无法确定这种现象的对与错,但他认为,如果按照西方的评判标准,这是有问题的。但仅有的几家代理机构和拍卖公司在推动摄影作品收藏,是不太可能的,所以,现在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业内人士也都是理解的。
  曾璜则提到了拍卖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帮助。对于年轻的艺术家,他认为一定要先在一级市场做好了再进入二级市场,而对于在中国摄影史上已经有位置的人,并不一定要遵循这一规则,可以借助二级市场为自己的照片进行入册和定位,并实现作品的增值。虽然目前的二级市场还很难做到增值,但已经有摄影作品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增值。他举例:侯波的作品在进入市场时仅300美元一幅,却在拍卖市场拍出了每幅人民币3万元到4万元的价格。曾璜还透露,目前,一些国外的美术馆也是参考华辰拍卖的图录在寻找中国摄影师的作品来收藏。因为美术馆除了看画廊代理的作品,也要寻找其他的摄影师。
  另外,曾璜认为:艺术品市场在谈及指数时,都是以拍卖公司的价格作为标志,因为画廊卖出去的很多,卖得多有折扣,或者如果藏家对画廊有不将作品流入市场的承诺,也能获得好一点的交易成本,所以,在谈论作品价格时,拍卖价就作为有效参考。

产业链,大浪淘沙?
  从百年印象的诞生到一家又一家的摄影画廊兴起、倒闭,从华辰拍卖影像专场开拍到几家影像拍卖专场的一次次开拍,国内的照片销售得到底怎么样?市场是不是已经逐渐成熟、规范了?
  有经营就必定有操作,刚刚起步的摄影收藏也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个健康的市场应该有合理的市场游戏规则。现在,摄影画廊也会因资金问题或管理不善遭到淘汰,摄影师的诚信更成为一大问题。对于解海龙提出的“需不需要通过画廊这个机构代理作品”的问题,陈光俊觉得,画廊代理意味着画廊对艺术家的责任和义务。至于收取摄影师个人作品销售额50%的额度问题,也是基于画廊的宣传等方面有投入,为艺术家及其作品进入市场做很多铺垫。鲍昆认为,在一个正常、健康的市场,藏家一般不愿与摄影师本人交涉,因为这非常不可靠。买家是希望在一个有权威性的、真正让人认可的、著名的画廊去买东西,这意味着购买艺术品的安全性。
  鲍昆还透露,曾有某画廊的签约摄影师发生过将作品多印出售给他人而最终被告发的事件。事情发生后,购买该摄影师作品的藏家利益受损,摄影师和画廊的名誉也同样遭到损害。他认为,经过前一轮的大浪淘沙,最后会诞生更权威的画廊。这样的画廊,推出的艺术家绝对经得起考验,绝不会欺骗市场与藏家,价格也更合理,对买家也会负更大的责任。这一天早晚要出现,当然,这个市场真正成熟,还需要快速形成藏家队伍。

藏家,到底在哪儿?
  也许,正是由于收藏市场兴起的年份不够,没有成熟,藏家的缺失,更让影像市场的销售不够景气。
  尽管曾璜认为“摄影收藏是世界所有收藏里最普遍的收藏”,每个人都收藏家庭照片就是证明,但映画廊掌门人那日松却认为收藏家庭照片同照片收藏投资不是一回事。这位一直称自己为“悲观的理想主义者”的策展人,多年来一直在观察中国的影像市场,他对中国的市场完全持悲观态度,他认为:中国几乎没有摄影收藏家。挎着价值几十万元相机的摄影发烧友很常见,却几乎没有人愿意拿出钱来买一幅照片,哪怕是自己喜欢的摄影家的作品。他透露,包括自己操作的映画廊在内,不少画廊代理的作品很少有中国藏家问津并收藏。而之所以成立画廊,也是因为他“一直在关注中国的影像,想把一些好的东西介绍给国外”。他透露,虽然映画廊才成立一年多,但也会像百年印象一样,更多参与国际上的画廊博览会等,把作品介绍给国外,以国际的标准和眼光来经营摄影画廊。
  论坛上,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2006年11月23日在北京王府半岛酒店举行的那场“雷声很大”的拍卖会——华辰拍卖影像专场。曾璜认为,当初选择的摄影人和摄影作品,都是“在中国摄影史里是有一定位置的”,“中国摄影史绕不开的一些人”,而起拍价格,则是参考了百年印象每幅作品600美元的起售标价,结合摄影师知名度、拍摄成本等确定的。
  鲍昆也提到,华辰在商量定价时,参与者都认为,这个市场启动要小心翼翼,反对虚妄的高价。“越是稳健的市场,它的价格越是一点点涨起来的,而不像股市一样,今天爆涨,明天爆跌。”鲍昆介绍说,曾有一家公司,号称成交量80%多,成交额在600多万元,但实际上,这样的炒作对于摄影师“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很多人都是在明目张胆地让亲人举牌,还有的操盘手,让一些当年炒油画、雕塑作品的藏家把市场托起来,结果却让一些原本真正想收藏摄影作品的藏家望而却步,觉得影像收藏“水太深”,不敢涉足。”鲍昆认为,这对于任何一方来说,都是毁灭性的打击,这样炒作让刚刚起步的市场更举步维艰。

照片,值几个钱?
  近年来,随着二级市场兴起,拍卖中出现的尔虞我诈,泡沫经济也时有发生,一方面,记录类作品谨慎地从几千元起步,另一方面,观念类作品却拍到上百万元一幅。对此,鲍昆解释道,21世纪,西方艺术资本进入中国后,直接操作产品,当代艺术对应的观念摄影也应运而生。所谓观念,就是导演、摆布一套东西,而它的创意和制作,并不真正归类于摄影,不过是用了摄影的方式,应归类于当代艺术。而对于隶属于当代艺术的观念摄影作品,鲍昆用琉璃厂的一句老话解释:“买的不懂,卖的也不懂。”
  那么,照片到底值多少钱?曾璜介绍,照片价格是由艺术家的知名度、其学术成果、制作照片的费用、付出的精力时间、作品的市场稀有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后拟定的。但他也给了一个也许让摄影人会颇有些失望的建议价格:“记录类照片在中国现在大概值几千元一幅,当代艺术品在一两万元比较理想。”对于摄影家成卫东抛出的“泡沫大不大”的问题,鲍昆谨慎表示:“如果我们还认同摄影这个词,纯摄影的作品在中国的市场价格微不足道。拿这几次华辰拍卖来说,整场下来,还不及方力钧、刘晓东等知名画家一幅作品拍卖的价格,甚至不足一幅油画售价的五分之一”鲍昆也认为:“市场是市场,艺术品是艺术品,学术是学术,三者不能混为一谈。因为市场上三分之二的人是在把艺术品当股票炒,所以忽悠之声越高,炒作的价格也就越高。价格并不是衡量艺术品的唯一标准,艺术史上的人的地位有目共睹,但一般商业都会有资本操作的时候。不能拿操作结果来证明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地位。”那日松更认为不能让艺术品沦落为“叫卖”的东西。
  曾璜却认为,在金融海啸席卷而来、资金在迅速贬值之时,投资艺术品正是适当的时机,他认为,现在投资20世纪的老照片还正是好时候,如果相信自己眼光的话,可以选择一些作品收藏。然而,就像当天的讨论者中缺少收藏家一样,中国摄影作品收藏市场目前也因缺少收藏家而使这条产业链显得不那么完整。市场的格局依然在不断变化和进步,摄影作品收藏在大环境下,经过“永远对的”市场的检验和洗礼,想必才会真正成熟。




上一篇探索“大视觉”概念下的报纸运作

下一篇观念摄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