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万众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已经结束。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转播,其拍摄完美、制作精良让全球几十亿观众废寝忘食,回味无穷。而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平面媒体的眼睛——摄影,给我们定格了一个个难忘的动感瞬间和历史时刻,带来了美妙的视觉享受和留下了珍贵的记忆。下面通过一个个精彩的瞬间,分析北京奥运会国内摄影报道的突出特点。

  经典与创意结合的瞬间

  无论体育摄影如何发展,捕捉体育运动中稍纵即逝的瞬间,以最恰当的时机,最完美的形象呈现体育运动,依然是体育摄影的最高境界,也是摄影记者和媒体展示体育摄影报道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奥运会上,田径、跳水、体操等运动项目,往往是摄影表现的重点,其优美动作、空间表现力和激烈竞争造就了精彩的瞬间。8月24日,奥运会接近尾声,《南方都市报》刊登了一张题目为《略有缺憾的句号》的图片新闻,作为中国跳水“梦之队” 征战北京奥运会的总结(图1)。图片为火亮在8月23日10米跳台决赛中一个空中曲体旋转动作。图片清晰,色彩鲜明,具有很强的立体感,把跳水运动的空中造型、运动员的力与美以及跳水运动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火亮空中旋转时头发带着水珠在全黑的背景上形成一个犹如哈雷卫星尾巴的半圆形,瞬间定格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一幅美感十足的体育摄影作品。

  《略有缺憾的句号》代表了北京奥运会上体育摄影创意的方向。在奥运会上,摄影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竞争。本届奥运会赛场,摄影记者可以利用附加的通讯模块直接利用数码相机发照片,以前记者“争分夺秒”的竞争方式现在已经基本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以质取胜”。体育摄影发展到现在,无论是器材还是技术,都已经相当成熟,通过摄影技术操作获得特殊的摄影效果,几乎各种形式都被拍摄过,并没有什么秘密;而在比赛中寻求不同角度和光影效果,能爬到的地方,能钻到的地方,也包括利用遥控在空中、在水下、在地下拍摄等等,几乎都被一一试过。跳水运动,一项技术与形态美高度结合的运动,更是摄影师镜头下重要的创作对象,因此,拍摄跳水的作品,包括动作表现、形式结构、特殊效果等,都差不多被一一展现过。不过,这一次还是有一些亮点。

  从8月10日跳水项目开始比赛,媒体就陆续拍摄精美的动感画面呈现给读者。专业体育报纸《体坛周报》和其他一些地方报纸如《南方都市报》等,都用较大的篇幅刊登这类照片(图2、图3)。这些照片在形式上与以往的照片风格相似,以跳水的某一瞬间作为表现,突出运动员优美的空中造型。但细节上有较大的突破:以观众不容易看到的角度,选择较暗背景去拍摄;主体突出,构图优美,画面清晰;超高快门的冻结,使画面中的运动员静止犹如雕像,而高速快门冻结的点点水珠恍如太空中的繁星,运动员如进入失重的空间漂浮着。体育和美在这里完美展现。体操、田径等方面虽然也有一些不错的作品,与跳水相比则显得没那么突出。

  多重曝光效果倒是一个新的亮点(图4)。自胶卷相机在体育摄影中被淘汰之后,多重曝光效果的作品难得一见。去年尼康发布了D3机型,这次奥运会上被广泛采用,该机的新技术之一就是多重曝光。因此,在部分报刊和网站上就出现了不少击剑、体操、举重等项目的多重曝光效果作品。

  国旗故事的延续,时代精神的表现

  8月15日,几乎各大报纸都以大版面刊登刘子歌在前一天的女子200米蝶泳决赛中,获得冠军后身披国旗,昂头妩媚微笑的镜头(图5)。这个珍贵的瞬间被新华社记者费茂华定格,并成了被转载最多的照片之一。这张照片的拍摄在技术上没有很高的难度,也不在于突出动感和艺术形式的表现,而是采用一种纪实手法,强调的是作品所表现的真实性和内涵。刘子歌身穿红黄渐变色的队服,两手撑开鲜红的国旗,脸带笑容,眼睛闪亮,犹如一朵灿烂的大红牡丹中间镶嵌了一枚绽开的黄色玫瑰,光彩照人,青春十足。这不禁让人想起奥运会史上几个著名的“国旗照片”。近几届奥运会的摄影,在国旗这一主题的突出上,都有不俗的表现。从1984年许海峰获得第一枚金牌取得零的突破,到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王军霞获得5000米冠军,都是国家和民族不断崛起的证明。王军霞这枚跑步类金牌的历史性突破,证明了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当时,王军霞披上国旗满场跑,赛场上全体起立为她鼓掌,新华社记者官天一选择了一个极好的时机和角度,拍下奥运会上“身披国旗第一人”的画面(图6)。身披国旗,从此代表了奥运会历史上一个个特殊的含义。20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一举夺得110米栏金牌,这是中国人以至亚洲人在田径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刘翔围着国旗挥舞着拳头,又一次把中国人的扬眉吐气展现出来(图7)。

  北京奥运会,国旗的故事在延续着。但这一次,她代表着另一种含义。刘子歌身披国旗,带着微笑,带着幸福,带着乐观,这是新一代运动员的精神面貌的写照。今天,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中华民族已经被世界所认同,运动员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样,忍辱负重,不必一切都要为了证明中国人不是弱者,而是享受全世界青年人同台竞技的乐趣,真正实现了奥运会提倡的“重在参与”和北京提出的“人文奥运”。除了刘子歌,媒体大篇幅报道的陈燮霞、张湘祥等运动员的照片,都具有类似的特征(图8、图9)。这是一个不容易被觉察的变化,它代表了我国新一代运动员在人文素质上的提高和价值观的改变,代表了媒体在宣传策略上的改变。很多读者都能从媒体的报道中体会到这些变化,所以,8月14日就有网友写出《中国运动员为何越来越可爱》的文章。这当然也要归功于我们的摄影师和媒体能够与时俱进,抓住了时代的脉搏,拍下了具有时代精神的精彩画面。这应该算是北京奥运会摄影报道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颠覆传统构图,延伸传播内涵

  《奥林匹克之王》(图10),一幅简单而又特别的照片:半身像的美国运动员菲尔普斯,背后是清晰、醒目的“Beijing 2008”和“五环”标识。这是《体坛周报》8月13日第4版采用的照片。类似的照片,在《体坛周报》的其他版面、各大网站的奥运版上大量出现。这是北京奥运会摄影报道的另一个特点。

  我们常说的体育摄影,确切地说应该是体育新闻摄影,它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与地域性。人们关心的是当天(对报纸来说多数都是昨天)的体育新闻,关心的是赛事结果和场上明星。当然,由于体育动作的视觉效果,由于其瞬间的动人,才使得体育新闻摄影具有其独特的一面。

  既然是体育新闻,那么图片的效果就应该尽量兼顾“五个W”,以尽可能明确的背景信息,支持人们的快速阅读。北京奥运会的摄影报道,其中有大量的以“Beijing 2008”和“五环”或者以北京某个景点作为背景的照片,这种类型的照片以大胆的、改变常规的构图方式去拍摄,背后隐藏的就是另一种含义。

  一般来说,体育新闻摄影中“人”是主体,人的表情和瞬间动感是表现的主题,人应该占有较多的画面空间,处于视觉中心,而背景要尽量模糊或隐去,以免影响读者的视线,喧宾夺主,淡化了主体形象和内涵的表现。这一次,有较多的照片把 “Beijing 2008”和“五环”标志放在视觉中心,占据大部分的画面空间,而运动员则被挤在一边,大胆地打破常规的构图格局(图11、图12)。这只能有一种解释,即强调背景的地位,增加直接读图的信息,强化新闻图片生命力。图片有了背景信息,可以大大延伸文字报道,弥补文字报道的不足,甚至有时根本不需要用任何文字去补充说明,读者自然能理解其内涵。正如新华社摄影记者刘宇所说,一张好照片的构图,不仅包括几项基本技术元素,更多地是体现在照片所要表达的内涵上。

  颠覆传统构图的做法,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愿望,我们倾举国之力,为全世界营造一个优雅、和谐的比赛环境,理应借此展现这是“北京奥运会”。新华社摄影部体育新闻中心主任罗更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北京奥运会的摄影,应该“让人能很直观地觉得这届奥运会是在中国、是在北京举办的。我们有必要在我们的奥运摄影作品中留下这些中国文化痕迹”。
  北京奥运会,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一个里程碑,所有的照片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的记忆,所以,把“Beijing 2008”和“五环”重重地印在照片上,这是一种表达情感、传递友谊的方式,一种记忆历史的最好的方法,一种国家荣誉感、民族荣誉感的流露。




上一篇摄影记者在突发新闻中的应对

下一篇优秀摄影师不该寄望一张照片成名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