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在摄影教育中如何展开人文教育的迫切意识与实施能力。
缺乏迫切意识,指的是许多主事摄影教育者,根本没有考虑过摄影作为一种人类文化表达与信息传播的手段,其高等教育,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那些授人以“鱼”的专业技能教育,更需要的是使学生将来能够受用终生的授人以“渔”的人文思想素质教育。
缺乏实施能力,指的是摄影这门新兴的学科,包括其在学术体制内的地位、优秀的师资来源、配套教材的编撰、办学经费的保障等一系列的基本措施与实施都还处于起步甚至是朝不保夕的阶段,即使有些迫切意识的主其事者,想要有所改变,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健全人文社会学类课程设置
在大学本科教学中考虑重新调整课程设置,健全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程设置。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帮助学生修成一种现代文明所公认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历史观等一系列有关人的完全成长所必须的人文素养教育。这样的人文素养教育是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也在不断变换要求,相应地水涨船高的。然而,在中国的高等摄影教育中最缺的,恐怕就是这一方面。当然,这个问题不仅只是高等摄影教育的问题,而是中国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但现在的摄影专业修业时间又长达四年,若不精心设置一些有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光凭这些专业课程,哪里说得上是在大学学习?看看那些课表就会发现,如果只从专业技术课的设置与比重看,现在许多中国高校的摄影院系,其实达到的只是一个摄影大专或者是摄影中专水平。说得更严苛一点儿,那是在人为地把大专教学要求拉长、膨化为大学模样。这么“水”的摄影教育,对得起这些学生吗?
因此,目前的最主要工作是,应该在大学本科教学中考虑重新调整课程设置,健全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程设置,以真正对得起这长达四年的漫长的“摄影高等教育”。
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程设置,除保留传统课程之外,还应该增设一些新兴的课程,如视觉传播等。更应该在大学四年的后两年中,在传授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单课知识的基础之上,适当地展开一些学科交叉的尝试,以启发、激发学生运用摄影手段来观察、研究社会现实的兴趣。比如摄影与社会学、摄影与人类学调查、摄影与心理治疗、摄影与设计等,强调各种现代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贯通。这样的课程有利于启发学生运用它来提升与社会生活的关联度,也有利于学生更深切地认识到摄影的深厚潜力。同时,也可以视条件与教师的研究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性的选修课,比如摄影与城市、摄影与自我、摄影与身体等,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出学生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注重摄影史和摄影批评课程
摄影史与摄影批评对于养成学生宽容对待各种不同摄影观与风格的风度、智性,获得一种严肃严谨地对待前人的知识遗产的自觉,大有益处。
要强化的属于专业课范围内的人文修养,则非摄影史与摄影批评这两门课莫属了。
摄影史教育是中国摄影教育的薄弱环节。放眼各个摄影院校,不重视是一个普遍的情况,加上师资的原因,一般都是敷衍了事。殊不知,没有接受过系统摄影史教育的摄影系学生,他的视野、品位与审美包容度都是有问题的。包括摄影史在内的艺术史教育,对于将来从事艺术工作的学生来说,一是让他们知道前人做了些什么,以此上承传统,明乎自己是“从何而来”,二是让他们从系统的摄影史教育了解到,摄影的可能性存在于什么地方,自己因此可以“走向何方”。否则他们在创作时,经常就会浪费许多无谓的时间与精力。我们现在之所以有这么多沾沾自喜的“成功”摄影家,之所以会因为一些世俗的承认就得意忘形,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能够得到过好的摄影史教育。而这种情形绝不应该发生在接受过严肃摄影史教育的学生身上。因为只有他们才有一种自觉与警惕,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值得自豪的东西,所谓知深浅是也。
摄影史的教学,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摄影史与艺术史以及文化史的关系问题;二是摄影史与专业教学的关系。
摄影史既负有描述摄影本身的发展历史轨迹的责任,同时也应该从艺术与摄影的相互影响中探讨摄影发展的脉络。而现当代文化史,作为一个更大的前提,如果能够把摄影记录与表现的发展变化放在一个更开阔的历史时空中来考察,那么摄影史教育作为一种人文素养教育的目的有可能得以落实。而开放的摄影史教育,也在这个关系中得以落实。
通过摄影史的教学,让学生既了解许多技法的来龙去脉及其在艺术史与摄影史上的贡献,也同时不断吸纳最新的学术成果,与学生分享。如此,摄影史教育在体现学术严肃性方面也能有所贡献。而这既有利于塑造摄影的学术性格,也有利于展开与教学的互动。
要把摄影史教育真正重视起来,首先需要有一部甚至多部好的摄影史教材。充实的摄影图书收藏,正是配合严肃负责的摄影史教育的重要因素。在经费不足、与外界交流机会不多的情况下,耗费巨大的摄影图书购藏的确困难,但细水长流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注意积累,假以时日,便有可能形成一个初步满足学生与教师教与学的图书库藏。另一个问题是,摄影史教学的师资培养。现在,各院系大多由一些并无人文背景的教师临时充任,而且从课时到参考资料都得不到充分保证。
摄影批评课程的开设,并不是要求学生将来要做批评家,而是要求他们通过这样的学习,具有一种眼光,一套能够明确地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创作的基本准则,一种能够在纵坐标上把创作放在历史的维度上加以衡量,在横坐标上能够把自己与他人的创作、与同时代人的创作加以比较评判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课程,学生因此了解摄影的丰富性,从而防止因为视野狭窄而成为一个趣味褊狭、甚至一旦有所成时成为一个趣味霸道的人。所谓知好坏是也。
如果摄影史与摄影批评的课程能够得到充分保证,这对于养成学生宽容对待各种不同摄影观与风格的风度、智性,获得一种严肃严谨地对待前人的知识遗产的自觉,都大有益处。
摄影收藏必不可少
摄影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视觉人文素养。为达成这个目的,拥有一个风格多样、专业水准高的摄影收藏是摄影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建设良好的摄影收藏
与上述两门课程配合最紧密的,是图书与作品的收藏。摄影作品的收藏也是一个高等摄影教育人文建设的重要环节。
今年5月,本人有幸应邀参加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成立20周年庆典,并作了名为《大学文化与摄影教育》的演讲。在讲演的最后部分,我提出,一个资质完善的摄影系,或者拥有摄影系的美术学院,应该拥有对比较好的摄影作品值得收藏的看法,并当场斗胆向来鲁美办个人回顾展览的阮义忠老师提出可否响应我的请求,从这次展览作品中选出两幅捐赠,为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的摄影收藏开个好头。阮老师慷慨答应捐赠,并把我战战兢兢提出的“两幅”的数字大幅提升到“十幅”,真是诚意可感。受阮老师的感动,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这次回来办展汇报佳绩的摄影家王宁德也慨然捐赠作品,此外,对于东北工业与民风有深入拍摄的摄影家林永惠先生也表示愿意共襄此举。如今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借20周年的东风,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这不仅是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发展史上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写就了中国摄影教育史上的重要一笔。
这个雪球效应既出人意料,也实在情理之中。摄影教育不仅只是收学费教人如何拍摄照片,更不应是处心积虑只想着如何谋取学生的金钱而在教育上却只思敷衍了事。摄影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视觉人文素养。为达成这个目的,拥有一个风格多样、专业水准高的摄影收藏是摄影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在有些国家的高等学府,即使没有摄影专业教育,只要资金充裕,也会考虑从培养学生的视觉人文素养的目的出发,去建设良好的摄影收藏。
摄影收藏具有文化意义
笔者去年在美国讲学并为所在学院策划一个中国当代摄影展览,附近一个学院的美术史教师来参加研讨会,她请我到她所在学院的美术馆观看摄影收藏。看到她送来的目录,我心中为之一惊。这个名为波尔顿学院的著名私立大学,建立于1857年,拥有两个美术馆,而摄影作品收藏有近900件。赫然在目的摄影家包括了罗伯特·弗兰克、欧仁·阿杰、嘉里·维诺格兰特等这样的名家大家。且说那个学院的性质,却没有专业之分。美国有许多文理学院,却硬是没有专业一说,只是先将人文精神与文化传统向学生全面铺开,各人视自己的实际需要选修各种课程,编结自己的知识构架,或四年一杆到底毕业,或两三年后再转到某个“专精”方向。波尔顿学院就是一个好例。而中国现在的大学只是急吼吼说要培养实用人才,并以社会是否接受来作为否定人文教育的借口。波尔顿学院的摄影收藏,如果只从能不能为学生提供实际帮助的角度看,那么因为该校没有摄影专业,也许这个学院就永远不会有这么一个特别的收藏。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文化,却是在这个无视实用的层面上体现出来了。
在为纽约的左派大本营——新学院大学的派森斯设计学院摄影系策划当代中国摄影展时,我看到在该校的各个楼面、会议厅及教师办公室,都悬挂着许多该校历年收藏的美术与摄影作品,从安迪·沃霍尔的版画、刘易斯·巴尔茨的摄影作品到墨西哥现代壁画大家西格罗斯的绘于会议室中的壁画等,各种样式济济一堂,各种陈列方式应有尽有。在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有摄影专业的大学如大阪艺术大学、东京工艺大学和日本大学等,都开始有计划地展开收藏活动。大阪艺术大学有相当完整的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作品收藏,东京工艺大学主要以为优秀摄影家办个展的方式,展览结束后,全部或者部分地购买摄影家的作品充实收藏。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既是实际的,要为当下的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但也要承担文化的保存与传承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因此,各种有利于大学教学的收藏成为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正是大学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摄影收藏,对于摄影院校来说,显然不仅是具有专业上的意义,同时更重要的是,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
学生应多与优秀摄影作品接触
说到摄影收藏对于摄影教育的具体意义,我想至少包括了以下这几个方面:让师生直接接触优秀摄影作品,亲手(戴白手套的手)掂量杰作的分量,细细端详银盐颗粒在相纸上的风云聚会,切身体会照片制作的完成度标准,实际感受作品所散发出来的灵氛,保存摄影文化不致流失,以及培养摄影史研究人才。我始终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熏陶。与优秀作品直接接触,也是熏陶的内容与方式之一。
熏陶,既来自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才华,也来自优秀作品本身。因此,一个摄影系,或者说一个拥有摄影专业的大学,只有在拥有了自己的摄影收藏时,才算为学生提供了可以永远有机会去与杰作对话的保证,从而使他们通过丰富的收藏获得从制作手艺到思想表达的多方启迪。当然,在当今中国大学对于大学文化的整体认知层次尚低的情况下,困难的确很大。而目前可行的办法之一就是请国内外优秀摄影家们,本着支持艰难起步的中国摄影教育的美意与热情,尽力为真正有意办好摄影教育的学府捐赠作品一二,一来让学生目睹优秀作品的风采;二来不使完整的摄影教育成为一句空话;三以促进摄影教师的自我要求;四则提升摄影的地位。当然,如果以后认知水平提高,财政向软件建设有更多的倾斜,那时就应该逐步转向以购买摄影家作品为主的收藏策略。当然,收藏价格可以是博物馆价格(museum price)。可能这听上去比较冠冕堂皇,但国外大学的博物馆与美术馆的确是以这么一种方式操作,而且获得了许多摄影家的支持。
如何做好摄影收藏工作
其实,一个大学确立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地位取决于它的软实力,这包括它的师资、藏书以及与专业教学有关的、或看似表面无关的收藏等。试想,如果一个摄影院系招生简章上赫然写着“有摄影家作品原作收藏可供学生观摩研究”的字样,不知要令多少真正爱好摄影的考生为之雀跃,心向往之。
当然,如何遴选摄影家,遴选作品的标准,购买方式、资金筹措等,必须有一个相对健全的机制,如摄影收藏艺术顾问委员会等加以保障。否则不能保证那些善于钻营之徒,或以权力为压力,或以金钱为诱饵,甚至权力与金钱双管齐下地来以次充好,劣作驱逐杰作,进而降低了摄影的尊严,败坏了对于摄影的见解。
收藏方针也是一个值得仔细研讨的问题。各地方的摄影院系应根据各自教学目标与特点,综合考虑所在地区的人文历史特点和摄影家这个人才资源,提出有鲜明特色的收藏方针,并展开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在形成规模的同时形成收藏的特色。在鲁迅美术学院的讲演中,我即兴提出,可否从立足于东北的现实出发,优先考虑选择那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拍摄了东北工业影像的优秀摄影家的作品。姑且暂名为“东北工业摄影专项收藏”。这并不意味着排除了其他优秀摄影家,但从学院所在地实际历史传统与摄影文化资源出发去展开收藏,也许是一个更有文化意义、更有自身特点的收藏方针。而在收藏展开的过程中,对摄影史有兴趣的人才有可能得到培养。
出于教学目的的作品收藏,其实也与当今大学文化的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大学的富于特色的大学文明的建设,不仅仅承担了向大学生传递文化与传统的重要角色,同时也负有教育社会大众的任务。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这句话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一个大学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如何成为公共资源为公众分享的问题。纵观国外许多学术声誉卓著的大学,都往往拥有不止一个专业博物馆。但这些文化资源,并不是一个大学独享、独占,而是充分地服务于社会和公众。一个大学的艺术收藏,在完成其作为大学专业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发挥其作为保存所在城市与国家的历史、文化财产的教学研究基地的作用,也作为其所在城市的公共财富向全体市民开放,以其独特的、专业的收藏,吸引来自本国的、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士与广大公众,成为城市的重要文化资源与景点。如此,则可望形成一个文化的良性循环。具体到一个大学的摄影收藏,应当也能发挥这样的作用。
当然,作品收藏进来后,如何按照专业标准妥善保管,建立相应的观摩作品的制度,并在形成规模后展开各种不同主题的展览,编制图录流布于世,展开专题研究等也都是必须加以考虑的重要问题。建造一个博物馆是最理想的,但如果条件不具备,应该还有其他的变通方式。
最后,稍稍触及一下师资问题。教师首先要有对其所献身的专业的热情,也要有对这个专业的高度责任感。否则,教师没有资格成其为教师。而如果我们的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能够尽最大努力为培养一个较理想的人与较理想的专业摄影工作者有所贡献的话,那么,在这种教育之下,受好的教师、好的人文与专业环境的感动,就会从学生中再涌现有志于摄影教育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人。
总而言之,不及早为高等院校的摄影系学生提供充实的人文素养教育,不及时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看待社会与艺术的人文视角,我们的高等摄影教育,就永远只能停留于传授“技”而无“道”的水平,这样的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只顾赚钱而不及育人的教育。而处于这种情况下的高等摄影教育院系,也不可能在未来的中国摄影发展中,担当起一种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力的主导性的角色。
上一篇: 按“华赛标准”将中国新闻摄影建成世界一流
下一篇: 以影养影不如以“学”养影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