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摄影在艺术发展史上占有划时代的历史地位。这一点长久以来被人们忽视了,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摄影理论的自身建设与摄影实践比较十分薄弱,摄影理论的积累与摄影实践的积累反差甚大。摄影理论没有能够建树起自己的学术构架。其次,艺术理论界和艺术史学界对艺术发展规律的认识与现实社会艺术的发展现状比较相对滞后,传统理论已经无力界定远远超越了它的外延所能涵盖的那些事物了。或者换句话说,我们已经不能用种田的经验来解决工业上发生的问题了。如果我们依然追随着历史的惯性,不愿意更新自己的头脑,或者不舍得放弃上一个时代曾经那样辉煌的艺术和理论带给我们的自尊心的话,那么我们还会走上一段大雾迷漫的路途,甚至迷失了方向。
我们在考察和认识艺术发展规律的时候就有必要关注社会的发展进程、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艺术发展的决定作用。为了说明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历史地对人类文化发展的脉络作一次初步的梳理,或许对于我们进一步阐述摄影的文化地位是会有所助益的。
150年来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新的生产关系,同时还带来了新的文化。作为工业文化的先锋,摄影大大拓展了形象思维的空间,使图像能够替代文字成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也就是说,摄影开创了能够直接通过图像来获取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社会、科学及艺术信息的环境。摄影突破了图像仅仅作为审美中介的局限,以摄影为基础,通过电影、电视进一步完善的现代多媒体的图像体系,从整体上扭转了文化发展的方向。摄影改变了数千年来图像制作依赖手工完成的局面,结合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对光的量化控制、记录和再现,创造了高精度的、光学水平的现代图像。摄影为现代文化价值体系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像的文化价值
在石器时代,人类经历了数万年的以图腾为代表的图像文化时期。以动物、植物或人兽混合图像构成的图腾标记,构成了氏族信仰、伦理、行为规范、艺术及文化的主题内容。氏族社会以图腾图像为中心组成氏族全体成员的文化识别系统。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服饰、建筑等都无例外地围绕图腾图像这个中心展开。在中国,图腾崇拜在安阳出土的殷商遗物中留下了证据,组织和参加了安阳发掘的李济先生说:"安阳发现的两件艺术品一出土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座大理石躯干像身上雕刻着类似纹身印记的图案;一个雕刻着饕餮面的骨柄,饕餮面从上到下排列着。这两件艺术品,使我找到了古代纹身习俗和图腾制存在的证据。"(李济著《安阳》第217-21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在人类文明的初级阶段,图像曾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从分布在湘西和湖北恩施地区土家族的图像崇拜遗迹中,可以发现图腾图像对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决定作用和深远影响。
土家族的图腾图像是白虎。土家族自称为"毕兹卡","毕兹"即白虎之意。在土家族中流传着神话《虎儿娃》,传说土家族的祖先是白虎与人结合所生,被称为虎儿娃,土家族是虎儿娃的后代。土家族信仰白虎神,有在白虎神庙供奉白虎的习俗。土家族自产的布料为"土棉"也叫"斑布",是一种织绣着虎纹图案的土布,"斑布"是土家族民族服饰和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常用布料。土家人睡觉枕虎形枕,走路穿虎形鞋,头上包的是虎形头帕。土家族典型的民居建筑是一种一正两厢的吊脚楼,建筑造型刻意模仿虎坐的形态,故被称?quot;虎坐屋"。土家人还在"虎坐屋"的房门上悬挂雕刻或绘画的白虎头部形象。摆手舞是土家族的民间舞蹈,从古代的"白虎舞"演化而来。舞蹈动作中有纵、跃、扑、退、躬身、击掌等虎形动作,舞蹈过程中舞者还时时发出阵阵虎啸声。白虎图腾图像渗透到了土家人生活的各个层面,白虎图像已经成为土家族宗教、社会的核心内容和民族意识的像征,在土家族的白虎文化中作为图腾的白虎图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狩猎和采集是人们维持生存的手段,工具是天然石块和木棒。在这样一个原始时代里,作为艺术的萌芽只是巫术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人们在巫师的带领下,在咒语中和唱、舞蹈,娱神娱人。娱神是基于万物有灵的观念,或是图腾崇拜的观念,过去学术界都把它们视为人类童年期对自然界的歪曲认识,从正面的意义来理解的话,这种对万物的灵性崇拜正好说明了人类自我灵性的觉醒,是人类脱离动物界迈入人的门槛的标志。娱人,学术界有过游戏说、模仿说等等,我们觉得这种原始的艺术活动是由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一种原始文化模式。它的意义是在极端艰难的生存条件下在一个部落或氏族内部形成一种认同和凝聚力,组织和调动团体的力量与自然界抗争。同时它还有传授经验、宣布禁忌、心理治疗等辅助功能。马克思喜欢称这个时期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我们认为有趣的是,这种原始艺术活动是在部落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下进行的,个人自然地融入集体意识,没有地位、性别、年龄的区分和限制,大概只有巫师的地位略为特殊一些。这与后来分解成艺术家和观众两个群体的情况完全不同。部落群体对他们共同创造的原始艺术的经验和理解几乎是等同划一的,不存在隔阂和沟通的问题。因为大家都自觉地意识到,谁脱离了这一切,就意味着被抛弃,也就是生存希望的消失。

这一时期人类最伟大的成就是创造和发展了语言。语言使人与人的交流变得方便、明确,促进了合作关系的建立。语言能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使知识得到累积发展。大约到了后石器时代,第一批富有语言天才的人物出现了,他们呤唱着古老的传说和历史,为语言的艺术表达奠定了基础。就传播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语言传播时代。
以母系社会为发端,生产方式的第一次根本转变开始了。大概是全球气候变化造成森林锐减,动物消遁,或者是人口增加狩猎所得不足以果腹,同时,过去负责不很重要的采集工作的妇女,掌握了气候与植物的关系及植物生长的规律,人工种植获得成功。这样,部族生存从主要依赖男人狩猎,转向由妇女的农田收获得以维持,妇女地位迅速提高,成为部族中的权威性别。
可以想见,男人对于这种转变有一个较长并且是痛苦的适应期。一方面要转换角色,把几万年以来的猎人改造为农夫,另一方面要放下架子向妇女讨教种植的方法和经验。在中国的少数边远地区仍然还能看到妇女包办农田、家庭一切事务,男人无所事事的状况,就是这种生产方式转换停止的遗存
农业文明的到来,在中国的上古传说中留下了印记。出现了有巢氏、神农氏、仓颉这样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的进步相关的名子。考古发现有浙江河姆渡的干阑式建筑、水稻、骨耜遗存。说明河姆渡文化已进入定居?;耜耕农业"阶段。
在石器时代的技术条件下产生的图像文化,只能承载象征性的文化信息,它的信息含量是有限的,随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创造了文字。埃及和两河流域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产生了用木棒书写在潮湿泥板上的楔形文字。一八九九年,在河南安阳小屯一带的商朝都城的废墟遗城中,发掘出了十五万片之多的甲骨文字。甲骨文是对公元前十三世纪殷商时期宫庭档案语言的记录,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占卜文辞,所以甲骨文也?贞卜文字"之称,它提示我们文字与占卜巫术的亲缘关系
文字的产生开始了传播史上的第二个时期──书写传播时代
文字将语言记录固定下来,扩大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功用,同时促进了诗(咒语)、书(卜辞)逐渐脱离巫术的领域,独立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艺术。诗流变出乐。孔子删定《诗经》,"乐之原在《诗》三百篇之中",所以我们常将诗与歌两字联用。书流变出画,所以有"书画同源"之说。这样,随着农业社会的发展,与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诗歌、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逐步完备。到了中国农业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诗歌和书法艺术发展到了顶峰。在农业生产条件下,数千年来,艺术及艺术理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进步,成为人类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
数千年来文字逐步替代图像成为文化的主要载体。西方基督教的《圣经》和东方儒家的《六经》代表了东西方文字文化的正统经典。此时,绘画、雕塑等图像系统退缩到了次要的位置上,成为文字的补充。图像作为审美的中介,进入了狭小的空间。虽然文字与图像有着渊源关系,特别是汉字,汉字是由图像化的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在计算机中汉字就经常被当成图形来处理。但是文字毕竟是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与图像识别不同的是,掌握和使用文字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学习。这就决定了在农业社会条件下社会成员间文化差异的必然性,因为农业社会不可能提供这样的机会和条件使每个社会成员接受教育、掌握文字。这样,与石器时代比较农业社会文化进步的代价是把大部分的社会成员排除在了文化主流之外,变成为被称?quot;文盲"的没有文化的群体。不能被社会全体共享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这也是为什么农业社会普遍存在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俗文化与雅文化的原因。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文字的构成首先可以理解为手工完成的编码程序,就是把语言转化为相对应的由名词、形容词、动词、量词、虚词等词组与语法结构组成的抽象的编码体系。而阅读文字实际上是一个由人脑来完成的解码程序,就是通过眼睛扫描和大脑识别把文字再复原为语言。文字的抽象属性促进了逻辑思维的发展。没有文字的支撑,在西方可能只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对话,而不会产生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同样在东方可能只有禅宗的顿悟,而不会有宋明理学的崛起。但是在形象思维领域,文字表达就显得曲折、笨拙和困难了。首先,文字只能转换为语言,语言作为信号的信号只能被听觉感知,而不可能为视觉提供形象。其次,文字作为抽象的符号体系能够参与形象描述的工作,是基于大脑的积极想象填补了形象的空白。例如阅读王维的诗?quot;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五言文字如果不能激发大脑产生相对应的潜图像的话,我们是不能感受到任何诗意的。正如《空间诗学导论》所说"一切诗最终提供给读者的,不是视觉内容而是意象内容。"也就是说,在形象思维的过程中,一旦能够提供现实的图像,所有文字的转述就即刻成为累赘了
十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西方从基督教的忏悔声中解放出来。一六四零年,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开近代革命的先声。西方在追求科学的时代背景下,各个领域的创造发明不断涌现。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正在孕育发展之中。一七六五年瓦特发明蒸气机,为机器大生产提供了动力基础。工场手工业逐步向采用机器工厂生产方式过渡,产业革命和机器工业迅速崛起。工业替代了农业的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十九世纪产业革命在英、法等国完成,西方发达国家首先结束了第二次社会转型,进入了工业社会。
正是在工业社会环境下,1826年,人类第一次通过光学镜头把光的影像固定在光化学材料上,获得了第一张图像,摄影诞生了。50年后,人们完成了连续摄影的尝试,就是以每秒24张的速度拍摄,再以相同的速度放映这些图像时,获得的是人眼看来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连续的画面,这就是电影。又过了50年,电视技术问世了。电视利用了硒的光电效应,将光的图像转换成电信号,然后以无线或者有线的方式传播,电视机是一台电信号的接收器,它可以把电信号再复原为光的图像。摄影、电影和电视在处理图像的方法和技术上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是首先通过光学镜头获取了光的图像,这正是摄影的基础。工业革命对文化的直接贡献,就是创建了摄影、电影、电视三位一全的光学图像体系。摄影提供了以光学图像的形式进行信息处理的环境,也就是说,我们不但可以通过文字来描述事物,还可以借助摄影图像来再现事物。摄影拓展了形象思维的内涵和外延,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图像再一次成为获得和存储信息的主要方式,并且替代文字成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摄影带来了更真实、更确切、更易理解和更有时效的信息内容,把人们从文字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摄影从根本上改变了图像的制作方法,同时大大提高了图像的品质,摄影把图像制作带入了科学时代。
图像与科学的结合
长久以来人们是通过手工制作来获取图像的。不管图像的内容是现实世界还是虚幻的想象,完美地表达这些内容的努力均受到我们感官的局限。也就是说仅仅依靠眼和手的劳作,我们只能获得较低层次的图像。
文艺复兴时期很多杰出的艺术家同时还是科学实验的先驱者,他们把绘画和雕塑的技法与科学实验结合起来,为艺用解剖学和透视学奠定了基础,同时开始了对光的研究。这些探索的结果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西方的图像质量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图像制作者对比例、结构、明暗、透视等有了更多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或许正是因为在短时间里获得了这样突出的成就,达·芬奇才会在他的《芬奇论绘画》中肯定地说:"绘画是一门科学……"。现代科学方法是建立在对研究客体进行定量分析和精密度量的基础上的,并且要求以测量的结果来代替感官的直接经验。以光学为例,以19世纪德国物理学家赫兹为主的科学家经过实验测定,证实光是一种电磁波,光的性质差别是因为光有不同的波长。例如可见光中的紫光到红光就是一个不同波长的光的序列。科学家对光的波长进行了度量,标出了从紫光到红光的波长为400-700毫微米。相似的科学成果还有生物学中的细胞学说和化学中的原子量的概念等等。
当摄影诞生以后,我们才可以说图像制作进入了科学的时代。
摄影技术与我们的感官没有根本的依存关系,摄影的基础首先是物镜的光学成像特性,其次是银盐的光化学特性。摄影通过物镜替代了人的视觉器官眼睛,把光的成像传递给光化学材料胶卷,由胶卷将光的影像记录,固定下来,完成了人的感官无法完成的工作。摄影遵循现代科学模式建立了完备的测量、定量及控制、测试的量化体系。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测光表测得光的照度,获得正确曝光的读数,再根据这个读数来调整光圈和速度,求得适量的曝光,对快门速度的控制精度目前在小型相机上已经达到1/12000秒。其次是对感光材料进行量化处理,规定了ISO国际标准制。可以看出,摄影制作过程与其它科学活动一样,是在一个定量的可控环境下进行的,也就是说,摄影的结果是可以预测的,通过曝光表我们能够有效地控制曝光量,预知底片曝光后的情形。同理,摄影的结果是可以被重复证实的,只要拍摄的条件相同,我们就能获得相同的底片。
摄影改变了图像制作由手工完成的传统格局,图像制作从此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图像的质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摄影开辟了用科学的方法获得图像的通道,同时也增加了图像的文化载荷。
摄影与时代精神2
生产关系的改变最终将促使文化形态及观念的改变,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取决于从技术到观念与现代精神的融合能力。摄影作为工业文明的产物,集中反映了现代文化的基本理念和时代精神。
(1)人文精神。摄影所关怀是现实世界、是人。摄影图像的科学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提供上帝或者神的图像,摄影只能把镜头对准人,对准人生活着的世界。摄影平等地对待镜头前的每一个人,尊重每一张脸,摄影几乎使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获得自己的肖像,肖像权不仅要求社会对人的形象保持尊重,更重要的是将人的权益和尊严以图像的方式具体化了。
摄影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镜头对准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因为摄影提供了逼真的图像,使得照片成为战争、灾难、环境污染、失学儿童等等事件的目击者和现场证人。摄影促使社会正视现实存在的问题,摄影作为文化媒介为社会公正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百余年来,摄影家成为了最富牺牲精神,最富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文化群体。他们勇于揭露社会的丑恶和缺陷,弘扬真、善、美。
本世纪初美国摄影记者、社会学家L·海因,用三年时间拍摄了匹兹堡铁路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照片,向公众揭露了使用童工等骇人听闻的劳工生活黑暗面,引起社会极大反响,最终促使美国国会通过《儿童劳工法》。L·海因认为:"照相机须由社会良心来指挥"。从五十年代开始,摄影家尤金·史密斯发现了一系列组照,其中反映黑人生存、健康及妇女问题的《助产护士》和七十年代在日本拍摄的,反映工业污染危害的《水俣》最为著名。《水俣》发表后,引起日本公众舆论的强烈反映,促使政府出台了《防止公害对策基本法》。尤金常自问:"什么是你个人一向最信守的哲理?是人性"。
二战后涌现了一批被称作"关心人的摄影家"他们"只拍人,只拍受苦受穷的人,只拍勇于向命运挑战的人,只拍为别人而付出的人,只拍需要大家去关心的人……去记录那永远不会失去信心的人性光辉"(阮义仲语)。他们将摄影融入了人道主义,摄影用自已特殊的方式阐释了人文精神,英语中甚至出现了一个专用语汇CONCEFNED(关切的,关心的)PHOTOGROPHY
九十年代由摄影引发受到世界关注的巨大社会工程发生在了中国。这就是解海龙的关于贫困地区儿童教育问题的摄影报道,及此后在全国展开的"希望工程"活动。解海龙照片的意义首先是促使国人能够勇敢地面对社会的缺憾和问题,其次,它唤醒了人们的爱心,给每人个人机会思考自己能为别人作些什么,而这正是建立一个美好社会的基础。"希望工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累计获得来自民众和社会各界、包括港澳台及海外人士十亿元人民币的捐赠,千百座希望小学已经建成,数以万计的失学儿童重新进入学校,获得接受初步教育的机会。这是摄影图像创造的伟业!
(2)平等精神。当摄影图像成为信息的主要载体后,大众文化媒体成熟起来,图像逐渐弥合了由文字带来的文化分裂和文化占有的不公正。电视在这一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电视图像与语音同步输出,为人们摆脱文字束缚,直接从图像和语言中获得信息创造了条件。电视不但提供了新闻和娱乐节目,同时提供了接受教育、获得知识的机会。电视为缩小贫富、文化背景、地域等带来的差距作出了贡献。电视作为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建立了能够被普通大众广范接受和拥有文化方式,排除了由文字造成的文化识别障碍。
(3)科学精神。摄影开拓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通道。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不但加快了知识的更新,更重要地是促进了知识的垮学科重组和综合集成。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是文化发展的方向。令人略感不安的是,对这一观点有比较清醒认识的是科技界而不是文艺界。钱学森院士曾明确指出:"从思维科学角度看,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论证。换言之科学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后才是科学。相反,艺术工作必须对事物有个科学的认识,然后才是艺术创作。在过去,人们总是只看到后一半,所以把科学与艺术分了家,而其实是分不了家的。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他总结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面对众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如果再用传统的方式把它们归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科学门类已不适宜。有鉴于此,钱学森院士以系统论的观点,提出了包括文艺理论和创作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全新构想,将艺术与科学当着一个整体来研究和考察。摄影正是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成果。摄影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图像,这些图像又常常表现出审美价值,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从科学的角度来考察,摄影与其它科学活动一样,有一套逻辑严密的定量程序,包括测光、测量物距等等,要求摄影者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考察,摄影又具备了非逻辑思维的特点,即通过直观感受,运用形象思维和丰富的情感,借助造型手段从光怪陆离、变换莫测的现象中,揭示生活的本质。
摄影告拆我们,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改变生产劳动方式、促进物质文明的同时,还改变了精神劳动的方式,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科学技术大大改变了文化艺术的载体与表现形式,推动精神产品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通过摄影我们也可以认识到,艺术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过渡。长久以来摄影的文化价值一直被人们低估了,摄影在文化和艺术界一直没有能够获得与它的贡献相适应的地位,这是不公正的。而对一名摄影工作者来说,文化觉悟是目前最重要的补习课程,只有认识了摄影的文化属性,才能摆脱绘画情结的纠缠,充满自信地面对计算机时代。




上一篇摄影造型

下一篇[张楚翔]:《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摄影文化流变》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