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专题摄影是相对于独幅照片而存在、由多幅照片、围绕一个主题、按照一定的结构原则而集合成的组照。
我们看到,在继承传统的坚实根基上,一大批摄影工作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磨炼之后,自觉地选择了专题摄影的目标,在专题摄影的高起点上张显实力。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时代的发展变化急速而动人,专题摄影的表现对象也变得丰富而复杂。新的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如果我们的专题摄影在概念化、公式化的路上跛足不前了,缺乏生机、缺失新视觉了,我们难道不应该来一次涅槃?
专题摄影的突破之一:创新选题 直扑崭新生活的“真髓”
专题,这个“题”本来就至关紧要。题是目标,也是着力点,是话语路径,也是闪光点。选择怎样的主题、提炼主题,这是专题摄影成功的第一步。而谈及专题摄影的突破与创新,当然首先要在选题上创新。
我们常常为拍什么发愁。满目繁花不知该折哪一枝,不是兴奋之余乱了方寸,就是茫茫然迷了眼睛,或者是就轻驾熟,作惯性运动。长此以往,专题差矣!专题老矣!专题死矣!
我们认为,无论对中心工作的宣传,还是对模范人物的报道,无论是对生活事件的追踪,还是对某一问题的阐发,都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思考,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最后确定拍摄的主题,定下专题的题目。有人对专题摄影有一种误解,以为就是拍几张照片,就解决问题了。其实,搞专题摄影,比单纯的文字采访更需要深入,要亲身亲历亲为,要直面现场,要介入事件之中,特别是在掌握了大量事实、分析了诸多现象、思考了许多问题的基础上,还要完成形象思维、形象转换、形象表现,要从抽象中抓住形象,并由此出发,让形象鲜明起来。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好的主题,一个别致的有生命的题目,决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反复推敲,不断完善,特别需要出新出彩。
专题摄影如何在错综复杂、变化万端的生活层面上找到话题,实属不易。由于专题摄影涉及的内容、表现的对象各个不同,其选题的重点也会有所区别。有些强调“概括”,有些则注重“事件”,有的偏于“情感”。但不管什么类型的专题,都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思想深刻、形象鲜明、新颖别致。掌握了这个原则,才可能迈出专题摄影至关紧要的一步。
专题摄影报道是深度与广度相结合的报道,不能浮光掠影,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鲜明正确的思想观念,在纷繁复杂的事件面前,要抓住事物本质,亮明正确观点,举起鲜明旗帜。特别是在突发事件面前,在天灾人祸面前,在奉献牺牲面前,需要有浩然正气,需要有正确的态度,需要有深刻的见解。
选题还要考虑形象鲜明。摄影是视觉艺术,形象性是摄影的重要特征。成功的摄影实践告诉我们,专题摄影最好选择富有形象感的题目来做文章。
通常情况下,选题还要尽可能地新颖别致。你不论是写文章,还是拍专题,老是炒冷饭是不行的。照猫画虎,更不会有真正的佳作精品。人家用了《女兵连里男连长》,很好,你再来个《男兵连里女指导员》,显然就差点意思,最起码说,没有发展,不新鲜。
专题摄影的突破之二:创新语言,让思想插上凌空的翅膀
有了好的新的话题,就等于有了豁然的入口,有了流畅的通道。但不等于就能避免“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尴尬,也不等于不会有“高山流水无知音”的窘迫。有好话题,还要会表达。如果颠来倒去,老生常谈,废话一大堆,也是会砸锅的。
任何一种语言的掌握都不是容易的事,而要在掌握的基础上创新,更加不易。摄影术发明较晚,传到中国更晚。我们对摄影语言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专题摄影的语言表现上常常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要像我们的先辈那样,付出心智,拿出勇气,寻求惊人之语。
我们不止一次地发现,有些人在专题摄影语言的使用上盲目随意,或人云亦云,结果难免语言陈旧。既然是语言,就有规范,就有它规定的意义和表达的内容,不可马虎随意。任何一种线条组合、影调处理、色彩运用,都有它自己的意义,不可张冠李戴,也不可生搬硬套,当然更不可随心所欲。红黄蓝白绿的色彩,不仅使画面有声有色,而且饱含诗人的特殊情感,更有点石成金之妙。摄影在色彩语言的运用和修饰上与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用好了,美不胜收,用错了,或用坏了,则一塌糊涂。因此,我们说,语言的创新,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乃是还摄影以本来的语言面貌,真正让摄影自身说话。
摄影语言创新的深层意义还在于: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赋予它时代的崭新生命;在冲破固有束缚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创造出更鲜活生动的语言元素。摄影语言完全是时代的,含蓄的,有表现力的。宽阔的深层空间、强烈的时代感,赋予它特殊的规定性和不可多得性。
加强形象表现,突出摄影语言的形象化特征,展示摄影语言的个性化特色,也是摄影语言创新的可行之道。摄影语言的提炼,很大程度上是形象的概括和升华。不是找个形象“词”就了事的。我们曾经阅读过“拴着绳子站岗,抱着石头巡逻”这样形象化的摄影语言,至今还难以忘记。战士站岗,为何要用绳子拴着呢?战士巡逻,又干嘛要抱着石头呢?那是因为天地间正刮着特大的沙尘暴。面对画面,看着漫天沙尘中战士那“奇怪”的形象,一切的一切便一目了然。
专题摄影的突破之三:创新构成,让系统产生复合效应
专题摄影不是一两张照片的撮合、堆砌,也不是仅仅靠一组照片的无序排列,它是个综合、系统工程。标题、说明,还有成组的、有着有机联系的照片。这些不同要素要靠一种思想相系,要用文化的乳汁滋润,要将他们化合成相得益彰的整体。
过去有不少专题摄影,基本上停留在一个浅层次的集合上,往往是一张全景,加上几张中景,再来个特写,以为这样做就形成专题了,其间的结构完全是靠景别的变化解决的。严格地说,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题摄影。我们说,专题摄影是一组照片完成的,不错!但专题摄影同时又是个完整的系统。它就必须遵循系统的原则。首先,我们在采访专题摄影时,要把握系统的生成与发展。我们只有弄清了事物的来龙去脉,把握住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主要环节,才有可能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本质地而不是表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反映主题。更重要的是,专题摄影必须真正遵循系统的结构原则,那就是1+1>2的原则。任何专题摄影的最终效果,不仅取决于组成它的每幅照片都是些什么样的照片,而且更取决于它的结构方式,取决于这些照片按照一个怎样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知识结构排列组合而成的。所以,我们创新构成的第一步,就是要让专题摄影摆脱随意的凑合,而要逐步地习惯用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或知识结构等方法来构成摄影专题,让专题更符合系统的结构原则。
创新构成的另一个方面,便是从大处着眼,经营“五个一工程”。从“一个好题目,一个好故事,一篇好文章,一组好说明,一组好照片”这五个方面进行“大结构”,突出“大关系”。
创新专题摄影的构成,归根结底要全面提高摄影者的素质。一组专题的成功,常常会得益于各方面的知识积累。有了各方面的知识积累,就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就可能做到什么样的题材都可以把握,什么样的样式都可以成功。无论是重在论理,还是偏于抒情,或率真叙事,都会有所作为;故事体、日记体、散文体、报告文学体、新闻体……都会各显神通。
总之,我们要多吃点五谷杂粮,不断丰富自己的营养,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只有这样,专题摄影才可能在一个真正意义上获得突破,获得创新,获得不竭的生命。




上一篇现代图像学引论

下一篇立足东方 面向世界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