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当今人像摄影拍什么?怎样拍?许多人陷入困惑。内容上,想突破传统,在拍什么人上下功夫,如拍名人、美人等等。形式上,追求种种新颖的形式感,如反转负冲、底片老化处理、不平衡、不规则构图、追求微弱光效、装饰化妆上稀奇古怪等等。许多影楼深知婚纱照漂亮却有失个性,于是搞"形象设计",试图为每一对新人量身定制拍摄方案,最近在上海还出现了新人自己设计婚照的所谓"数码婚纱解决方案"。但是无论专家还是自己的设计,从设计的工作思路、内容和方法来看,局限在形式上的求新求异和"大变花样",比如新人的造型姿态、装饰、灯光、背景、色调、文字等,真正去挖掘每对新人的内在气质,展示其独特的神韵的创作很少。
(一)
人类的天性包括后天培养起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状态,由于不同思想观念、文化背景、审美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构成了人像个性的千姿百态。肖像摄影的上乘就是表现这种千姿百态。
什么是人的天性?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说,天性应该是指人的本能的反应。比如"七情六欲",体现在面部表情上,可以归纳出24种,即专心、骄傲、推测、藐视、得意、傲慢、快乐、愤怒、瞌睡、自负、思考、冷漠、注意、爱慕、迟钝、踌躇、惊愕、恐惧、深虑、忿怒、失望、热烈、不耐烦、痛苦等。
用哲学、宗教学来解释人的天性,归结在人天生的德性问题上,即人生来是恶的,还是善的,或者是不善不恶。对这个问题的结论争论已久。
中国儒家哲学思想认为,人与动物不同,天生就有一颗对他人苦难的敏感之心,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以这"四心"为代表的四种美德是人类所显现的其他一切美德之源泉。《三字经》里开篇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正是这种儒家思想的概括和反映。
基督教的一种基本观点则认为,人生来就是恶的。因为人在出生时就带着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的原罪的痕迹,所以在十七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中叶北美洲小学的教科书里,认识第一个字母A时,有这样一句注释:"在亚当的堕落中,我们大家都有罪"(《新英格兰初级读本》,1836年版,第11页)。
犹太教认为作恶倾向与生俱来,但到了13岁以后,为善倾向开始产生,如果他伤害了别人,为善倾向就严责他:"卑鄙的人!"它说:"凡流人血的,它的血也必被人所流"(《创世纪》第九章第六句)。
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心理学站在积极立场,对人类的内在天性进行探索,认为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地道德的,强调要充分地实现人类最优良、最有创造力的各种潜能。
许多现代科学理论虽然不直接回答关于人天生的善恶问题,但是它们都暗示,人在出生时无所谓善恶,处于中性状态,因此,他们的道德发展完全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
总之,无论天生是善还是恶,上述的每种理论都强调人以后的道德发展将决定人的人性本质和个性特征。而人的道德发展终极目标是至善、至美。为了达到这样的理想天国,人们一生都受制于不同教义的道德约束。比如,儒家的终身自我道德修养,以实现"仁"的目标,变成高尚的人;基督教的"十诫"规范人的发展以便死后在天国与上帝和基督为伴;伊斯兰教的"行为五大支柱"为的是培养好的品德,以便在天国得到永生;佛教?quot;积善积德"最终使人的生命涅槃转世等等。
通过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学派关于人性思想的认识,对我们解读东西方人像艺术作品和人像摄影艺术创作是有帮助的。
人类的天性包括后天培养起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状态,由于不同思想观念、文化背景、审美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构成了人像个性的千姿百态。但是这种个性的千姿百态不是浮于表面的,只有对人的心理的挖掘和表现,把人物内心世界被掩盖的不易察觉的"隐私"表现出来,这才是肖像摄影的上乘。
(二)
强调个性是一个人像摄影史的老话题了,也是人像摄影艺术的永恒追求。照相馆影楼的商业性质决定了艺术模式化不可避免,但是这并不等于艺术个性的泯灭。一个有作为的人像摄影师积极寻求新的突破的切入点就在于,表情就?quot;灵魂",就是天性瞬间的写照,就是体现人物内在力量和人格的心理抓取和神态的捕获。
纵观人像摄影的发展史,无论是早期的作品或是当代的肖像,凡是写实风格的,从形式上看变化不大,构图、用光、色彩、影调模式化,公式化。比如黄金分割、几何透视、伦勃朗用光、蝴蝶形布光、好莱坞式照明法等等,现在还在普遍使用。
一百多年来,人像摄影师在拍摄传统人像时,主要精力花费在什么地方?上述的变化不大又说明了什么?
美国、法国是西方早期人像摄影的发达国家,英国早期人像摄影家卡梅隆夫人(1815~1879)是人像摄影史上,首先提倡表现人物性格的。法国的纳达(1820~1910)注重表现人物感情,主张"不用自己的个性去影响被摄者"。
卡梅隆夫人和纳达的创作风格,冲破了早期绘画主义摄影对人像摄影的禁锢,他们在注意照片表现形式的同时,更注重利用摄影瞬间"凝结"画面的特点去抓取人物的性格特征,力求"形神兼备"。
美国风光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对人像摄影也有独特的看法:"我总觉得人像照片以静态最为理想……我认为人物特征表现在他们处于静止状态的脸上……。"
美国女摄影家伊莫金·坎宁安,从1910年开始人像摄影至1976年去世,说:"拍摄人像的关键是要透过外貌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及其内心世界"。为消除被摄者精神紧张并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及其内心真正情感,她的方法诀窍是:向被摄者提出一连串的有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让他回答或思考。
现当代著名肖像摄影家,加拿大的约瑟夫·卡什(1908~2002),他认为拍摄肖像时,要抓住一个"真实的瞬间"。他说:"人物内在的思想、精神和灵魂,有时会在一瞬,通过他的眼睛、双手和体态表现出来,需要摄影师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最重要的瞬间?quot;什么是最重要的瞬间?通过卡什的作品可以看出,就是体现人物内在力量和人格的心理抓取和神态的捕获。正如卡什所说:"我所拍摄人像所具有的无穷魅力源于一种内在的力量,这是隐藏在每个人身上难以形容的秘密的一部分,我的工作就是用胶片抓住它。"
英国摄影家克力思·利斯说:"个性是在拍摄人像过程中最难掌握的部分。如果你能发现一种拍摄人物个性的奇妙方法,那么你将成为像卡什、布兰特和斯诺登那样的人像摄影大师了"。
再来看看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摄影家、作家、画家等有关的论述。
朗静山以为,摄影技术或艺术方面,可以研究的地方,自然研究得到,但有一点是很难捉摸到的,就是照像要发表个性的东西,因为个性是绝对不能摹仿的。
老摄影家、摄影理论评论家朱寿仁认为,摄影能和书画家一样,运用手中的工具,充分表现个性。
强调个性化,连一向认为带有更多商业性质的人像摄影也不例外,学者许席珍在《人像摄影概论》中说,人像摄影家要"在作品中表现自己的个性、风格,与独具的情调"。
刘半农说的更明确:"我以为照相这东西,无论别人尊之为艺术也好,卑之为狗屁也好,我们既在玩着,总不该忘了一个我,更不该忘记了我们是中国人。"
从上述中国的一些论述看,摄影,尤其是人像摄影究竟是强调摄影者的个性呢,还是强调表现被摄者的个性,或者两者有之,或比较含糊。我们现在讨论的话题是表现被摄者的个性,就是要拍得有个性化不要概念化、公式化、模式化。
纵观当今人像摄影,有人强调的是表现摄影师自己的个性,在形式上技巧上,弄一些别出心裁的新花样,自己倒是个性化,而被摄者成了摄影师摆弄的工具,全然没了自己的灵魂,没了个性。
综上所述,强调个性看来是一个百年老话题了,也是人像摄影艺术的永恒追求。今天,我们如何看待人像摄影尤其是婚纱影楼那种缺乏个性的模式化摄影?要看到这种商业性?quot;模式化"既有它的无奈也有其合理之处,从历史的、社会的角度分析,更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刘半农,中国早期摄影先驱者,在他的《半农谈影》中有一段关于照像馆模式化的精彩论述:"曾有数次,有人看了我的作品,说:’你照的真好,照相馆也不过如此!’在他是恭维到了十二分,在我却气到了十二分以上。我并不是说所有的照相馆都是不堪,而不堪的也实在寥寥无几。他们的不堪处,还不在于门口挂起军人政客戏子婊子的照片,而在于把照相当作一件死东西,无论是谁的’脸谱’到了他们手里,男的必定肥头胖耳,女的必定粉妆玉琢--扬州剃头匠与苏州梳头娘姨的手艺,给他们一箍脑儿包承去了!其实,我们也不能完全冤枉照相馆;照相馆中人,也未必一致愿意这样做。无如他们是营业的;既要营业,就不得不听社会的使唤。正如沈尹默(北大教授、文学家)尽可以不吃猪肉,他若开了饭馆,忽然来了一客,叫’伙计!来一个三斤重的肘子’,他也不得不垂着双手说:’是,红烧的罢?’"
刘半农的这段让人苦笑不得的"牢骚",似乎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商业人像摄影不得不迎合社会大众的审美情趣,摄影师和顾客的审美差异越大,上面的一些尴尬和矛盾也越大。那么,一个有艺术作为的摄影师究竟应该是听从顾客的,还是听摄影师的?换句话说,商业人像摄影师的艺术空间有多大?能不能脱离社会大众的土壤而天马行空?
婚纱影楼的商业化操作与摄影师的艺术进取似乎是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影楼的本质是"生产"而不是创作,尽管在一个单个"产品"上,需要摄影师的激情和艺术雕琢,但在"生产"过程中,摄影师只能重复自己的劳动,虽然这种劳动带上了艺术的色彩,但和艺术创作相去甚远。
为什么影楼婚纱照的模式化能够吸引成千上万的新郎新娘,他们并不为缺乏个性而回避或排斥这种模式?还与中国的传统哲学观、审美观不无联系。这种哲学、审美上的观念具体表现在趋同思维和趋同审美上。当然,随着大众文明的进步,那?quot;你买了一个好看的饰品,我决不会雷同"的时代早已到来,但是社会的趋同思维和趋同审美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照相馆影楼的商业性质决定了艺术模式化不可避免,但是这并不等于艺术个性的泯灭。事实上,一些有作为的人像摄影师包括婚纱影楼摄影师都在积极寻求新的突破。然而,这种突破的切入点在哪里?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脸部的表情就是天性瞬间的写照。因为"表情就是灵魂"。
关于表情,在中国早期的人像摄影专论中,摄影家许席珍提出了"光、影、构图只不过是人像摄影的肉体,而表情就是灵魂"的论点。他说"人们在被摄影时往往呈局促不安的状态,加以一般庸俗摄影匠的’头向这边’,’眼看这里’,’笑’,’别动’等口号,把人像摄影的灵魂破坏无遗。于是在照像馆中陈列的照片都有了一定的公式,可笑之至。"所以,他主张表情贵在自然,真情虽不能用方法做作,但可以用方法来引诱。现在看来,这种论点和主张并没有过时。如何表现真实自然的表情,首先,作为人像艺术(包括婚纱照)摄影,一个优秀的摄影师,不应该刻意去追求灯光、造型、装饰和化妆,而忘了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准确把握和捕捉最重要的瞬间。比如拍婚纱照,不同的新人,虽然年龄差不多,但气质、修养、学识、人生阅历、职业特征等融合起来的个性风采是多姿多样的。他们面对镜头时百感交集,有时是很微妙的。就神态来说,难道除了深情脉脉的幸福感,就是冷冷的酷相,没有别的了吗?当然这两种表情是自然的流露也罢,装腔作势的就可怕了,有作为的摄影师应该深刻挖掘和准确把握彼此彼刻的新?quot;最重要的瞬间",即使是不漂亮,不时尚也是可贵的。有人说,顾客喜欢漂亮和时尚。这是市场的需要。这话不完全对。一方面摄影师有责任引导大众的审美口味,另一方面,要看到顾客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对审美个性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追求个性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表现。到约瑟夫·卡什摄影室来拍照的许多文化名人并不因受制于摄影师的拍摄风格而有失个性。他们在那里找到了自己令人吃惊?quot;真实的瞬间",他们接受并视作珍品。
其次,摄影师要研究所谓的"引诱"的方法。"引诱"被摄者去克服面对镜头时自我掩饰的心理,变等待摄影师"摆布"为自我主动表现,当然这种"主动表现"不是模特儿式的。这里,营造一种能使被摄者真情流露、表情自然的氛围显得很重要,据有关资料,国外有摄影师走出影楼,走进大自然,甚至走进顾客家拍婚纱照渐成时尚,还有的新婚夫妇邀请摄影师全程跟踪拍摄他们的"蜜月"。国内近几年除了开始有模仿、引进上述国外"招数",还出现了旅游景点的"偷拍式纪念照",这都表明对真实自然,对个性的重视,无论摄影师还是顾客。
(三)
现代人像摄影应该多多表现人类的天性,充分展示人的本质力量,这既是现代人像摄影审美的最高标准,也是人像摄影审美发展的终极目标。表现人的天性,就是表现美的永恒!
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力量体现在什么地方?强调人的本质力量再现的现实意义又是什么?
人像摄影要研究上述问题,研究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实践的人,把人的本质属性理解为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马克思主义这个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主要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来阐述,从今天的科学观点看,是不全面的,还须加入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的内容。
最初,从动物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和动物一样,是不自由的。因为人不认识自己。在农业时代、手工艺时代,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是被压抑、束缚的。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国的反封建文化的斗争和历史,实质上是人性解放、人的本质力量再现的历史。但这些只是限于人的社会属性方面,其实在人的本体--生理、心理方面,由于科学研究的落后,人们对人的本质力量认识是有限的,因此在人性和人格结构理解上,依附于宗教、神权,甚至封建迷信之中,是在所不免的。随着时代进步,现代心理、生理科学研究的不断发现,人们对人的本质认识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了。上世纪50-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心理学教授鲁道夫·阿恩海姆,在生理、心理学大量科学实验和论证的最新成果基础上,通过开创性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视觉思维"的理论,他认为,
感知,尤其是视知觉,具有思维的一切本领。这种本领不是指人们在观看外物时高级的理性作用参与到了低级的感觉之中,而是说视知觉本身并非低级,它本身已经具备了思维功能,具备了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他强调指出,即使在视网膜生理活动上,也不含有对形状或色彩的机械录制,是知觉而不是感觉。阿恩海姆通过大量事实证明,任何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都是通过视觉心理意象进行的,语言文字并不是思维活动之不可缺少的东西,而语言之所以对创造性思维有所帮助,就在于它能在思维展开时把这种视觉意象提供出来注 。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理论大大开拓了人们对人的本质认识和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根据现代心理、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确实存在着双重性--天使、魔鬼,即为善和作恶的倾向。实验证明,人和动物之间的一个明显差别是人出生时比任何动物都孱弱无力,缺乏任何独立生存的能力,更谈不上攻击性和作恶倾向。人和动物的另一个重要差别就是"环境化人",即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它们的各种机能,人的大多数行为方式(包括各种坏习惯、侵略作恶行为)都是在出生之后,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成熟和形成的。
研究人的哲学、社会、宗教等的属性,更要重视人的生理、心理特质,"一切以人为本",这不仅仅是教育、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一切艺术包括摄影艺术,尤其是人像摄影工作者必须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找回失落的"良心",回归人类的天性。
扬善抑恶,这不是一种后退,而是科学进步、文明发展使人们进一步意识到自身后的清醒。
现代人像摄影应该多多表现人类的天性,充分展示人的本质力量,这既是现代人像摄影审美的最高标准,也是人像摄影审美发展的终极目标。
美是"天使"的化身,表现人的"天使"性,就是表现人性的各种美。
美是心灵的象征,外形美是一种肤浅的美,是感官刺激的躁动,心灵美才是刻骨铭心的激动。
所以,人像摄影,个性重于外形。
一味追求美,去拍美女,固然有人欣赏,拍多了易陷入庸俗和浮躁,失掉的是美的神圣和自己的品位。
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外形的确丑,惨不忍睹,但是他那善良的心灵让我们充分认识什么是人的天性。
时尚、"酷"的形象追求,似乎是人像摄影顺应了时代潮流,换着说,是一种反叛和前卫吗?是谁"改造"了谁?是谁"糟蹋"了艺术?
人像摄影重要的不是如何去美化这张脸,而在于去进行心灵之间的交流,完成艺术的使命。
有学者指出:现世人像摄影的所谓"时尚",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审美"混乱",道德标准、社会价值趋向恶化,简直是"魔性大发"。
有识之士的忠告是这样:
超越编辑,不要被刊物所误导。发表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是反映了编辑某种审美口味。因此,把持心态,正本清源,向有关学科吸取营养,比如心理学、社会学、美学和文化人类学,提高鉴别力和自身免疫力。究竟是谁"改造"谁?说白了,人像摄影师或艺术家的创作和追求乃是引导和改变大众审美情趣的"先锋",在这一点上,人像摄影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像摄影可以去发现美,也可以创造美。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表现人的天性,就是表现美的永恒!
下一篇: 光影塑美韵--艺术人体摄影美学浅议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