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瓷器网

文、图/记者金叶

   随着收藏热的升温,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开始有了用艺术品装点自己生活的愿望。但环顾艺术品市场,古玩以及近现代书画板块门槛甚高且价位高企。于是,年轻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成了众多新晋藏家迈出收藏第一步的“试验田”,而这些作品具有生动的时代色彩,价位又较为低廉。

那么,这块“试验田”能否给新晋藏家带来收藏的“大丰收”?在这个“天价”迭出的艺术品市场中,新晋藏家的这种选择能否给收藏市场一个美好的未来?本期品味,我们就请不同年龄段的藏家来讨论一下这些话题。

“85后”收藏家周大为——

几万元买杯绿色水不为赚钱为使命

我在加拿大长大,从小就收藏钱币和邮票,后来开始慢慢收藏艺术品——这应该跟我大学的专业是艺术史有关。事实上,我大学还没毕业就已经开始做跟艺术有关的生意了。

因为是科班出身,我早期的收藏比较注重从美术史以及学术方面做价值判断,倾向于买一些老的名家,其中有吴大羽、林风眠、吴冠中、陈逸飞等人的作品。我曾经花100万美元拍下一张陈逸飞的作品,后来升值到1700多万元时卖掉了。本来我还挺沾沾自喜,但后来听说买家又转手卖了4000多万元。

后来我开始冷静地思考一些问题:我觉得利用自己对美术史的理解去收藏这些如同“蓝筹股”一样的艺术品,进而获取丰厚的经济回报,并不是一个收藏家的意义所在。有使命感的藏家其实有责任去收藏“当代”,即便当代艺术不像传统艺术那样稳定,需要冒一定的风险,但也蕴藏着巨大的乐趣。因为藏家可以参与到当代艺术中来,以自己的收藏行为推动艺术史的发展,进而成为艺术史的一部分。

我的收藏眼光经历了从“向后看”到“向前看”的转变,开始更多地关注正在发生的艺术、更年轻的艺术家。我也开始收藏一些在很多人看来非常“奇怪”的装置或者影像作品。比如我曾经花好几万元买了一杯绿色的水,还曾经买过一罐浮在水面上的油。我还买了刘韡的一件六七米高的大型装置,以及去年在“艺术北京”买了一件用废旧纸箱做的装置作品《百威淡啤》。

我曾经调侃说,自己从不担心能不能卖掉这些艺术品,因为我知道它们一定卖不掉。话虽如此,不代表我认为这些艺术品在未来没有价值——正好相反,我相信自己的眼光。但我也做好了思想准备,这样的收藏绝不可能短期获益,它们是着眼于未来的收藏。

如果是收藏当代艺术——比如影像和装置,任何时期进入艺术品市场都不算晚。即便在当下这个艺术品市场,几万元钱的“收藏资金”也完全可以起步。当然,这种收藏需要藏家具备独到的眼光和洞察力,风险不小,但其中的成就感也是巨大的。

四川大学教授、平民收藏家代表谢晋宇——

收藏当代艺术可以舒放压抑的生活

和一些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藏家相比,作为工薪阶层的我,在艺术品上投入的资金量算不上什么,但投入的比例应该是最高的(谢晋宇曾经为了购买超出自己预算的艺术品而卖掉房子)。如果说我买艺术品有什么标准的话,那就是得自己很喜欢。用形容词来表述就是新鲜、叛逆、有趣、聪明。比如说,陈天灼在上海某个展览上,有件用纸做的法器,我就很喜欢。

有人认为对于藏家而言,最佳选择应是收藏那些在艺术史中被盖棺论定的“精品”,而收藏正在发生的当代艺术则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巨大的误判风险。我同意这句话的前半句,但反对后半句。世界上盖棺定论的大师数量不多,20世纪就那么二三十位。对他们的收藏不是一般收藏者或者一个收藏家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有更多的“万达”才能完成的使命。作为一个“平民收藏者”,我从来没有期望可以收藏到能进入艺术史的东西,更不用说精品了。中国的艺术家有几个进入了世界艺术史?事实上,艺术史正在当代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我们完全可以将自己的收藏行为参与到对历史的书写中。什么东西可以留下不应该是我关心的,有的东西就是将来没有什么艺术价值了,被淘汰了,留下来也还是有文物价值的吧。

以我目前的力量,只能局限于收藏中国当下的东西,但我特别钦佩一些藏家——如乔志斌和陆寻,已经有了走出去收藏世界发生在当下的艺术的魄力,这也是中国收藏界很需要加强的一翼,这样我们才可能在自己国土上看到未来的毕加索。

收藏当代艺术,我觉得其意义有几点:当代艺术是国家创新的本源之一,本质是反叛和超越过去,凡是当代艺术发达的国家,创意产业都很发达。因此,当代艺术收藏有利于创新;另一方面,只有当代艺术可以代表现在的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识,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符号,因此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形式。除此之外,当代人的生活物质至上,受媒体控制和社会规制,实际上很不自由,感觉有些压抑,当代艺术可以提供很好的舒放,帮我们完成“社会化”后更加有意义的“逆社会化”,收藏当代艺术是个体寻找和别人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路径。

对于新晋藏家,我建议从艺术品消费开始。买件东西,就像买件好的电器或者衣服一样,让作品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这样就不会再将艺术品看得那么神秘了。许多人买的衣服可能一辈子都不穿,而艺术品永远都在那里。如果喜欢,可以从消费过渡到收藏,首先需要放低自己的预期,不要想着一出手就是博物馆级或者艺术史级的。如果新锐艺术家的价格在一万元左右,几万已经是很好的预算了,这样买下来,几年就可以提升眼光,就可能买得到将来博物馆真正需要的东西。当然,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和“问”,“看”和“思”。

资深藏家刘钢——

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未必经得起时间考验

我自己早期买画的时候,不太懂,纯粹是视觉消费。虽然没有买到假画,但买了很多现在看来根本没有艺术价值的东西。它们和我后来买的精品同时摆在墙上的时候,高下立见,就“挂”不住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收藏一定要有“滞后性”。当代艺术,尤其是年轻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相对便宜,不是不能买,但一定不能冲动,最好观察几年:首先看这个艺术家本人是不是真的具有艺术家气质;其次是看他能不能一直坚持下去;第三就是要等待他的成熟,收藏其代表作,一般的作品也没有太大的收藏价值。

现在“70后”、“80后”的藏家,比我们那时候强。我们像他们那么大的时候还在忙着创业,根本没有财力和闲情雅致搞收藏。据我观察,这些新晋藏家中有一些人,虽然年轻,但实力很雄厚,热爱艺术,也很有品味,比如周大为等。虽然他现在收藏的艺术品还算不上顶级,但也是符合我所说的“滞后性”的好东西。但除了这极少数,大部分的新藏家买的艺术品还是以比较低端、普通的为多。有一些艺术品的拍卖网站上售卖很多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很便宜。但我觉得那里面的很多东西,难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其中很多的年轻艺术家根本没有定型,不知道将来会往哪里走,收藏他们的作品,风险很大。

我目前的收藏基础奠定于2004年前。许多现在都是千万级别的绘画艺术品,当时只用了十几万、几十万、最多上百万就买到了。比如刘晓东的代表作《父与子》,当时是15万元买下的,已经是很高的价位了。现在艺术品市场的价位和我那时候不能同日而语,符合我的“滞后性”原则的艺术品,价位越来越高。十几万、二十几万的预算,也能找到,但比较难。当然,也有藏家说,我既然买不起这些符合“滞后性”原则的艺术品,那我能不能本着和艺术家一起成长的原则,去买一些价位比较便宜的、具有“前瞻性”的艺术品?事实上,在西方也有藏家是这么走的,就买准一两个还没出名的艺术家,然后这些艺术家后来还真就“火”了。藏家可以边卖边买,壮大自己的收藏帝国——这确实也是一条收藏的路径,但成功的概率非常小。

总体而言,我认为真正意义的收藏,注定是少数人的事情,和平民以及普通的中产阶级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收藏一定要成系统、有脉络,这个对资金实力的要求很高。每年能拿出十几、二十万来进行收藏是个最起码的底线。如果暂时没有这个实力,你哪怕是多看看,也不要贸然收一些低端的东西。

匡时拍卖董事长董国强——

买打动自己的艺术品

是正确的收藏方向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希望不在这一代藏家,而在下一代藏家的身上。我们之前的艺术品市场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是一个以资金为导向的市场,传统藏家比较看重艺术品的投资属性,而新藏家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他们当中很多人是“富二代”,或者是事业有成的行业佼佼者,大都受过很好的教育,相当一部分还有海外生活的经历,他们的视野更加广阔、更有知识,因此能够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而不是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或者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和上一代的藏家相比,他们的收藏观更加纯正。

在去年的“艺术北京”展览中,我站在周大为买的那个“纸盒子”面前看了又看,琢磨了半天,说老实话我看不懂他为什么要收这个,但我被他感动了,为他敢于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勇敢地去收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这个年轻人身上有着对收藏真正的热爱,真正的热爱是不问结果的。我也许暂时无法理解他为什么会喜欢这件艺术品,但我深信“买能真正打动自己的艺术品”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收藏方向。

中国艺术品市场虽然现在看似火爆,“天价”频出,但实际上仍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至少95%的潜在藏家仍在观望,没有进场,他们是艺术品市场未来的希望。我希望这批已经涉足艺术品市场并取得成功的青年藏家的经历,可以给仍在“观望”的人们以启示: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买真正能打动你的艺术品。这样的艺术品其实不见得贵。还是那句话,不要被媒体上各种炒作吓到了,那些动辄千万、上亿的艺术品,只是金字塔的“塔尖”,大量中低价位的艺术品的价值等待着你们发现。我期待更多有素质的青年藏家大量进场,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奠定更有质量的基石。

目前,青年藏家确实普遍表现出对当代艺术乃至西方艺术的兴趣。等到他们逐渐成长为市场的主力后,会不会造成现下最受追捧的古玩乃至近现代书画收藏的“瓦解”?这个我倒不担心,因为年轻藏家会渐渐成长。随着他们的资金实力乃至人生阅历不断丰富,一些更加成熟的板块也会越来越多地吸引他们的关注,有一些转换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上一篇中小拍卖行也能国际化

下一篇美国为何能常踞全球艺术品市场首位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