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党云峰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文学评论界曾从作品的海洋中“捞”出不少经过几十年的检验、被人们视为经典的作品,其中不少作品是发表后大家觉得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才召开作品研讨会。在市场因素介入后,对研讨会的需求日益增大,一些评论家囿于情面、关系或基于其他因素,开始跑会,甚至一天能赶好几场。以赶场的态度面对文本,往往是随手翻翻甚至在会议现场才拆开塑封,这样只能泛泛而谈,更不会出现高质量的评论文章。
由于没有时间充分查证,在讲到古代文学史相关题材作品的时候,有些评论家甚至会把文学作品的名字说错;在提到国外相关文学评论流派观点的时候,有些评论家一味照搬,浮躁的心态可见一斑。如今很多研讨已经成为单一的表扬,严重削弱了文学评论的作用和公信力。
笔者以为,文学评论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文学评论家要有独立的品格。既要有人格的独立,也要有思考的独立。当代文学评论一度深受西方的影响,但剥离语境的西方文学评论能解决中国当代文学在创作和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吗?显然,不能削足适履,而应该明确术语的范畴和应用条件。然而一些文学评论家所谓的跟国际接轨,只是把西方的理论术语搬过来,在板起面孔解释中国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时无法切中肯綮,文中的术语只是各种流派的你方唱罢我登场。
文学评论家要有发现的眼光。要善于发现新材料、提出新观点,在文学史的时间轴上指出当代作品与经典作品的距离有多远。文学评论家既要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匠心,又要有放眼世界的胸怀。很多文学理论是在梳理过去的作家作品时才总结出来的,从旧的材料中发现新的问题,既需要坐得冷板凳,也需要打破固有观念的桎梏。这就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高质量文学评论照亮文学的前路。从用叔本华解释《红楼梦》的王国维,到“托尼学说,魏晋文章”的鲁迅,他们都是通过守正创新确立了自己在文学史、思想史上的地位。只有打通古今、融汇中西,才能走出文学评论的新路子。
文学评论家要有风骨。评论不是语言的抚慰、文字的游戏,而是以鞭辟入里的剖析来问诊,这需要文学评论家有原则、有视野、有情怀、有锋芒、有眼光,不忘历史责任感,依托学养的洞见带来情感的共鸣。文学作品值得肯定的地方需要表扬,存在问题的地方也需要批评,评论家要为文学的健康发展指点迷津,无原则的吹捧掩饰不了作品的缺陷,只会让评论蒙羞。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媒体在报道中断章取义、哗众取宠、故意制造爆点,也让很多文学评论家因此“背了锅”。
文学评论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学评论家要在接续文脉、把握当下新的文学样态中,多为读者扫雷、为作者指路,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以强大的理论武器、学术水平推动文学的发展变革。评论界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才能更好地参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这是时代赋予评论家的使命,也是评论家的立身之本。
上一篇: 数字化时代需要“数字素养”
下一篇: 激发短视频的正向社会价值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