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红军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近来,“大学生打官腔”的消息引发舆论热议。很多人惊叹“象牙塔”怎么变成了官场,还有人吐槽大学学生会只是大学行政化的冰山一角。这个现象值得认真全方位反思。

比如,高等教育的对象——当代大学生有哪些不同以往的特点?高等教育工作者对此又了解几分?仅以2018年入学的大学生为例,他们大多出生于世纪之交,多为独生子女一代,有着相对优越的家庭环境。同时,这样年轻一代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诱惑和“无所适从”。在升学压力和亲朋攀比下,他们的人生选择相对单一、同质和忙碌;到了大学时代,又可能背负着更加多元的迷惘或迷惑。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大挑战不是知识教育、技术教育,而是励志教育。

什么是励志教育?通俗地说,就是通过鲜活的例子激励、唤醒、激发学生内在的正能量,使他们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乐于体验、乐于学习,勇于探索、勇于挑战,一步步达到成才的目标。

上课时,我常常以马云成才、演讲、做事的例子,来激励一届届大学生。马云没有考中名校,也没有读过MBA,甚至毕业后连面试肯德基、麦当劳的工作时都常常被最先淘汰。他进入电商行业时,没有发下“赚钱发家”的世俗愿望,而是怀着一颗“帮助中国中小企业”的使命、“让天下没有难做生意”的愿景而勇往直前。

这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一是有教无类。不管聪明的还是不聪明的、家庭环境好的还是不好的、高考成绩高的还是不高的,都能通过教育实现自我超越。二是因材施教。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标准,而不只是考试分数的高低。三是成才比发财更重要。

对于所谓“非双一流”高校来说,励志教育可能更加重要。很多“非双一流”大学同样拥有良好的学生来源、良好的学科布局。比如,上海很多市属大学在外地的招生分数线往往超过当地的一本线,而且其专业学科很全。这种“大而全”的结构,对人才培养来说是有独特优势的。比如,学生常常能受到专业之外的熏陶或锤炼,可以造就更为全面的人文素养。同时,多学科的大学还能经常开展交叉学科训练,往往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们学校有一堂全校通识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选课的学生来自各个国家、各个学院、各个年级,虽然我并不点名,但班长告诉我几乎都是全勤。这个课堂之所以爆满,原因在于:没有详尽的教案、教材,而只有一个上课大纲,这样每次上课的内容都必须是精华部分的现场展示;上课并非一个教师从头上到尾,而采用课程团队进行授课,每个人展示自己拿得出手的、正能量的内容,让学生有多元、积极的体验。

回过头来看,要简要概括励志教育的精髓,可以用一个简单公式来说明,那就是人才成才的目标等于“A×E×E”。其中,A指的是attitude,就是一个人做事、学习所秉持的态度;第一个E指的是efficiency,也就是一个人做事、学习的效率高低,通常跟个体的能力、智商、情商有关;第二个E代表effort,即一个人做事、学习的努力程度。

从这个公式的最终取值来看,一个人做事、学习所取得的效果并不取决于任何一个,而取决于三者的乘积。但是,三者的任何一个都不可以舍弃,因为任何一个若取值为0,人才成才的目标就实现不了。这也就是说,一个人一朝一夕的努力还不够,而必须持之以恒、持续努力,不断朝着更高的效率目标前进。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亟须从规模数量扩张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阶段,探讨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不仅有益于个人、家庭,也有益于国家、社会的和谐有序。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妨将引爆网络的“大学生打官腔”等事件,视为反思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不足、推动教育改革和完善的一个契机。




上一篇追求“笑果”是否消解了古诗之美

下一篇让每个孩子都有成才的机会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