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强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近日,作家郑渊洁曾为存放粉丝信件买了10套房的暖心消息,随着媒体的披露,和一样闹得沸沸扬扬的湖南卫视某些主持人售卖粉丝所送的礼物,成为鲜明的对照。
据称,当年很多小读者给郑渊洁写信,每天都是一袋子一袋子的信,郑渊洁舍不得丢掉它们,就准备买房子专门放信。他觉得这些信是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业之外挤出时间来完成的东西,非常珍贵,如果扔掉了会睡不着觉。因此在20年前,他就在北京一个小区一口气买了10套房,把这些信永久存放在这些房子里。
10套房装读者来信,这在国内文坛上很罕见。新闻中虽然没有公布这些信究竟有多少封、作家如何去开掘这些信,然而如此海量的来信,没有被作家弃之,既显示了作家的良知,也说明了作家与读者的相互依存。
由此,笔者想到,读者作为出版业的终端,不但是出版业的衣食父母,其阅读兴趣和潮流还主导着出版业的走向。作为全球最大的读者市场,我国的出版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数量优势和潜在的个性化需求优势。正如一位专家所指出的,有多少读者就意味着有多大的出版产业。具体来说,有多少读者就意味着有多大的市场,有多大的市场就意味着有多大的出版,有多么好的读者就有多么好的出版。而发展壮大的出版业,又能为读者提供精神力量。由此可见,读者的兴衰决定着出版业的生存。
读者作为出版物的鉴定者和使用者,对出版物的品质、作用有着最深切的体会。他们对出版物的关爱,不仅体现在了踊跃购买、阅读方面,还会不时地给作者、编者提出选题改进意见,在某种程度上,读者也在塑造着出版业的市场格局、出版风向。然而,在作者—编者—读者的出版链条中,众多的出版机构对读者需求、读者分布、读者数量等的研究与关注还是很不够。很多出版人经常为不知道自己策划选题的读者在哪里而苦恼,以至于有人发出了“我们的读者在哪里”的疑问。此外,很多出版机构的选题论证会,对作者、编辑手段、选题价值论证得很多,但对具体的读者论证显得就十分乏力。
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应该成为出版人的共同遵循。然而,很多出版机构对读者的维护、关爱、研究、投入是不够的,甚至可以说付诸阙如。对专家、作者、经销商,出版机构每年都会去细心维护,不时地去取经问道,但是,对决定自身产品命运的读者却很少问津。
曾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各地出版机构纷纷成立了读者服务部,为读者购书提供服务。随着出版的不断市场化,这一机构大都退出了历史舞台。由此,出版机构对接读者的机构也宣告了终结。然而,读者对出版物的喜爱,既有对阅读的作家的喜爱,也有对出版机构的依存。比如,喜好文学的读者,在自身每年的购书、阅读的计划中,就是冲着几个文学大社、名社去的。可以说,这些出版机构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这些铁杆读者的心。
因此,把已有的读者留住,把潜在的读者激活,应当是出版人必备的职业操守。读者越多,我们的出版产业就能做得越大越好。笔者惊喜地看到,中华书局连续多年都举办读者开放日,把读者请进来,向读者致敬,这是珍爱读者的具体体现。眼下正是年终岁尾,出版机构在总结各项工作之时,有没有想到这一年来针对读者究竟做了哪些工作?我们是否有自己的读者节?是否认真对待读者的来信来访?是否举办了多次读者见面会、座谈会、调研会、发布会?是否为读者举办了阅读品鉴会?
如果我们对读者的工作做得深入细致,上述的问题就不成为问题。因为“投资”读者,也会获得巨大的市场回报。读者兴、出版旺!
上一篇: 教育惩戒艺术仍值得继续探索
下一篇: 让文物活起来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