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学安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千余部纪录片和专题片展播、“网络达人”和青年偶像发起热点话题、直播平台邀请用户分享自己手艺和非遗故事……今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旅游部首次开展“云游非遗”线上推广活动,古老非遗在互联网上的多样“玩法”,无疑将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拓宽路径(人民日报2020年6月10日)。

此前,由于疫情的影响,北京东城民间文艺家协会原本计划的非遗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活动也搁置下来。为了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协会把非遗课程搬进了直播间。“金马派”风筝传承人吕铁智一口气录制了24节网课,系统讲解风筝文化、制作技艺等。录制网课的还有“金光洞兔爷”传承人林爱幸、“邱氏花灯”传承人邱志刚、“内画鼻烟壶”传承人王志江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传统工艺技能操作实践中,小可维持一家生计,勾勒地方风土,大可记录一个民族的文明印记,成为守护着民族文明的真实延续。当一项传承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跨越时空,对话当下,在传播渠道日趋多元化的网络时代延续自身的生命力,能够焕发出新时代的魅力。近年来,越来越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型内容承载和传播形式焕发新春,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和追捧,获得了更多展示机会。

在信息传播日趋网络化、即时化、多元化的今天,与时俱进,搭乘新媒体传播快车,为非遗传承、传播提供新的可能性,短平快的传播和深度传播相结合,既让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让人更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互联网与媒体搭建的宽广平台,传承与传播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成为相融共生的“一体两面”。强大的互联网平台和融媒体矩阵,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跨越巨大空间和时间,实现更广泛更持久的大众传播,并带来新的传承人群,产生新的传承方式,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薪火相传的新活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非遗传播,不是要去怜悯和同情非遗传承人,而是要关注非遗和传统文化传承,为非遗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需要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系统。非遗传播,不是对非遗的施舍和捐赠,而是培育消费者对不同文化产品美的认同和接纳,为非遗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只有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实践,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非遗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上一篇“文化夜游”让夜间经济走向“诗和远方”

下一篇她们挣脱了什么才终于能够“乘风破浪”?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