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普天舒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播出以来,好评如潮,为我们提供了一场场国学盛宴,我学习后受益匪浅,思考良多。该节目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解读,主要分为思想解读和经典释义两大板块。我最为关注的是中共中央党校王杰教授的思想解读部分。王杰教授气定神闲的讲解风度,温文儒雅的学者气质,深邃睿智的文化思想以及脱稿成章的国学功底,使人如沐春风,深受教益。

10月11日,王教授在第四集《国之本在家》中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视家庭建设问题的两个方面:“第一,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仅仅是盯着自己这个小家,还要关注国家这个大家。第二,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中国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我认真聆听学习了王杰教授关于“重视家庭、重视家教、重视家风”的讲解,深受教育和启发,继而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思考家庭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家是什么?中国人看来,家是人类和人类文明繁衍不息的所在。

《诗经》以《关雎》开篇,咏叹人伦,其意深长。《易经》亦讲“人伦肇端乎夫妇”,所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家和万物一样,同是造化的产物,这就是家的原初涵义。“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乾,天也,乾道成男;坤,地也,坤道成女。继而有屯,屯的原义是草木萌芽于地,有生和开始的含义,引申为幼子之意。如此,中国人完整意义上的家就形成了:父、母、子。

此时,可以进一步探讨家的意义了。

屯卦之后是蒙卦:“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鸿蒙也。开辟之前的混沌状态,亦有蒙昧、幼稚的意思,也有启蒙、教育的含义。万物初生,幼稚蒙昧,教育成为当务之急。屯卦与蒙卦是复卦,彼此相反相成,须相互参照。幼子需要发蒙。人的发蒙、启蒙首先是始于家中,始于母教。如此,家的一个意义就出现了,就是智慧;老子主张“永保赤子之心”。赤子之心的根本在于信任,对于一切毫无怀疑的信任。家恰恰提供了这种信任的环境。家意味着信任;中国文化讲求“安身立命”,安身是立命的前提。“不立乎岩墙之下”,安身之谓也。于何处安身?首先是在家中安身。家意味着安全、稳定;安居继而乐业。那么,家又意味着幸福;还有,“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家还意味着归属;“人能有所立,则即能为人所知,为人所记忆,而不死或不朽……大多数之人,皆平庸无特异之处,不能使社会得而记忆之。可知而记忆之者,惟其家族与子孙。特别注意祭祀祖先,则人人皆得在其子孙之记忆中,得受人知之不朽。”如此,通过血脉的传承,后人的祭祀,一个人得以永存于家,“肉体既未消灭,精神亦未消亡。”家更是人的不朽与永恒。要之,家“是每一个人安全感、归属感、归宿感和幸福感满足的最重要来源,是最基本、最普遍、最稳定、最自然也是最重要的人类生活单位,体现着人类物种的生存目的”。

不止如此,家还有更多的伦理意味。

家意味着情理。家不单单是物质的存在,家尤其强调精神,这个精神就是血脉与亲情。中国人向来讲究“通情达理”,也就是讲究“情理”。情理就是情感和理性。擅长二分法的西方哲学认为,人性是有理性和情感构成的,而人的价值更多地在于其之理性。故而,西方哲学给予理性以更多的热爱和赞美,情感似乎是一个可以被忽略的概念(如卢梭对于自然感情的赞美,似不多见)。对于中国的“情理”,西文中似乎没有对应的概念。情理之所以在中国文化中存在,并且情在理先,这是家的使然。毫无疑问,家中更多的是讲情,而非讲理。

家意味着完整、团圆。国破家亡,家败人亡,国运、家运与己身之命运休戚相关,这是中国人的思维。家的完整、团圆映照着国的统一。国运系乎国的统一,故国家分裂是不用理性分析,而被中国人认为是断乎不能的。家的完整进而喻示着家的和谐。父子相夷,兄弟成仇,此则不详莫大焉。家中成员名分不同,彼此互存。各本其伦,各尽其责。并与伦责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成就人的意义,进而实现和维持家的和谐状态;家意味着责任。家人之间何以相处得好?无他,唯重对方耳。若事事为己算计,一家人何以相处?恒以对方为重,似不见有我。这是一分责任,一分担当,不完全同于法学上的义务概念。因为义务是法律课以人的,是与权利相对应的概念。伦理责任与之不同,其虽然有旧时所谓“纲常”外在束缚,但更多是人基于亲情而自觉或不自觉的表示,并进而形成习俗。这种亲情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所谓“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也即是说,责任或担当不是家或外在的什么课以给人的,其首先在于人具有这种“仁义”之心,故能化于不自觉。

家有着如此多的生命意义和伦理意蕴,以至于中国人把社会、国家、天下都赋予了家的意义。“吾族之始建国,以家族为模型,又以其一族之文明,同化异族,故一国犹一家。”今人“家是最小国,国为千万家”之吟诵,亦为古之家国观念的延续。

经过王教授的精彩讲解,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家的认识和家庭建设的思想在今天不但不过时,反而更加昭彰出时代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家的意义和家庭教育的功能,并自觉把家庭建设、家庭命运和国家建设、国家命运联系起来。




上一篇莫让交流变“尬聊”

下一篇与其低头找IP,不如扎根生活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