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浩月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阅读打卡不是新鲜事,两三年前就有了。如果说现在的阅读打卡与过去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当下的阅读打卡潮,已经由起初的分散群体现象变成社会现象——从小学生到青年朋友们,从职场白领到家庭主妇,一场阅读打卡潮流正在席卷而来。
比阅读打卡更早流行的,是运动打卡。阅读打卡从形式上几乎与运动打卡无异,只是内容上不同——运动打卡是为了锻炼身体,阅读打卡是为了提升精神世界。但两者有一个共同处:都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产物,将打卡行为分享到朋友圈,一是有邀请众人监督之意,二是也有彰显某种生活方式与价值倾向之意。
但当阅读打卡被融入了社交因素,在一些人那里,难免就会有变味的时候,就像有人为了增加微信运动步数,各种作弊攻略频出,运动不再是重点,占领朋友圈运动计数封面才是目的。不排除有些人的阅读打卡行为,和占领朋友圈一样,只是为了完成一个承诺,拍个照、录段短视频,秀一段时间之后便鸣锣收兵。
阅读打卡有“表演”的成分,但对多数人而言是有益处的,这也是为什么阅读打卡生命力如此顽强的原因。“时间管理”对于现代人来说很重要,把闲暇时间用到哪里,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如果在人们的时间观念中没有给读书留出档期,大家是真的没空读书的。
阅读打卡有“强制”的色彩。强制自己阅读,对于成年人来说,未尝是坏事,都市生活匆忙而慌乱,时间碎片化,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个人都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于是,强行在每天的时间里拿出半个小时用来读书,就有了一种仪式感。这种仪式感会升华一个人的内在,坚持一段时间读书的话,阅读者真能体会到由浮躁变安静的快乐。读书是门槛最低的修身养性行为,读书给予一个人的回馈是巨大的。在讲究时间性价比的现代人看来,读书的乐趣与好处,是值得付出一点“宝贵”时间的。
可以这么认为:依靠阅读打卡来增加阅读数量、培养阅读爱好的人,此前多是不怎么爱读书的人。有多少人会通过阅读打卡真正地进入“读书人”的境界?其比例估计不大。从逐渐爱上阅读到日常生活离不开阅读,这两者之间隔着漫长的“荒漠”地带,阅读打卡群体中,会有多数人都会在进入这个“荒漠”地带或者到达中途时选择放弃。
真正爱书、爱阅读的人无需打卡,因为读书人不用强调阅读的仪式感,也无需通过阅读为自己的形象加分,读书已成为他们的一种本能,看到书就像饥饿的人看到面包那样。阅读无需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进行,更无需借助手机拍照录像并分享到朋友圈的方式,借用外力来督促自己,而是想读就读,不想读就放下。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写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最大程度排除了功利目的的阅读,才是真读书。
阅读打卡潮流的形成,必然是与政府与社会各层面的倡导、阅读机构的推广、商业力量的辅助等协力完成的。在劝人读书方面,这些年来各种举措可以用“苦口婆心”来形容,如今终于初步见到了效果,推广者感到欣慰,阅读者感到有收获,其正面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但用一个不太贴切的比喻:劝人读书如同劝酒一样,面对不同群体的接受度,要量力而行,要适可而止,不然的话容易“上头”,让人产生不适感。
比如目前不少校园都在推行阅读打卡,呼吁家长要求孩子完成阅读打卡行动,并将阅读打卡发送到朋友圈。尽管这种呼吁是一种希望而不是强制,但家长们对来自老师与学校的要求,向来是没有抵抗力的,于是,阅读打卡成为不少孩子繁重家庭作业之外的又一压力来源,有的孩子在完成正常家庭作业后,还要完成英语打卡、运动打卡、阅读打卡……这还不算完,如果孩子报了钢琴、书画等兴趣班,兴趣班老师安排的打卡任务也要完成,如此多的打卡,会让孩子变成打卡机器。
阅读打卡的好处与坏处比例有多大,这真的不好判断。但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要不要阅读打卡,那就是因人而异,不必用打卡来把读书变成任务,阅读打卡的选择权,一定要百分百交到阅读者自己手里。喜爱阅读,一定要是出于对读书的热情与渴望,而不是为了贡献一个数据,为了数据而打卡,这不应是阅读推广的本意。
上一篇: 你会跟着谁读书?
下一篇: 和手机争夺阅读时间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