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颜妍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文学期刊置身文学现场的巨变之中,应树立主动自觉的传媒意识,以新定位重建与作家、读者的动态联系,“策展”文学的更多可能性

 

刚刚过去的十月,知名文学刊物《十月》以一系列文学主题活动庆祝自己的40岁生日。创刊于1978年的《十月》,是新时期首家问世的兼备长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评论各类文体的大型文学刊物,在文学期刊出版界一直与《收获》《当代》《花城》并享“四大名旦”的美誉。当代文学史上的诸多名篇如张承志《北方的河》、铁凝《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张贤亮《绿化树》、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等都首发于《十月》,无怪乎有人将其四十载称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一部缩影”。

这并不是《十月》独享的殊荣。

不久前,由中国作协《小说选刊》杂志社等主办的“改革开放40年40部最有影响力小说”发布,《尘埃落定》《古船》《平凡的世界》等作品榜上有名,而在这些耳熟能详的名篇佳作背后矗立着的是一众文学期刊的身影。活动方找出相关作品的原发刊物,磨损的封面、发黄的纸页、素朴的装帧,正是这一本本带着年代印记的文学期刊,以及一次次翻看阅读,托举出中国当代文学深入人心的新经典。

诚如研究者所言,当代文学期刊在某种意义上是当代文学史的草稿。关注中国当代文学,不能忽略文学期刊对文学的影响和塑造,而关注文学期刊,又不能忽略它在这40年里经历的起伏与蜕变。今天已经很难想象,《当代》的发行量曾一度高达60




上一篇古诗词图书出版不应“蹭热点”

下一篇乌镇观潮,让数字世界更美好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