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桑胜高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浙江省诸暨市马剑镇建辉村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山村。建辉村不仅“种”文化,也在因文化获益。走进建辉村文化礼堂美食体验中心,“马大嫂”们忙着做发糕、馒头、粽子和豆腐皮等,一些游客亲自参与制作,整个文化礼堂内弥漫着诱人的清香。今年1月至2月,全村共销售创意发糕7万余个,花样馒头5万余个,销售额共计210余万元。

从“种文化”到因文化获益,不难看出当地的文化“造血”功能已被激活,文化资源变成了现实生产力,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巨大转变的背后,有一点值得提及,即要想享受文化带来的益处,文化培优是前提。

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能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质量上乘是关键。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跟不上,品位不达标,消费者不会买账。只有质量“过关” ,才能吸引住消费者。纵观建辉村因文化获益的实例,不难看出其在文化培植上下了很大功夫,不仅对本村的一些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策划包装,更在打造品牌上格外用心。可以说,没有对本村文化资源的培优培强,就没有获益后的红火局面。

如果说“种文化”是为了实现文化小康而出现的一种新理念,那么将文化资源培优就是“种文化”理念的升级。“种文化”犹如种庄稼,并非将种子播撒在地里就万事大吉了,后续浇水、施肥、管理等不可或缺,少哪一项,都可能影响将来的“丰收” 。只有种下“文化种子” ,不断完善管理,才能让“文化庄稼”喜获“丰收” ,进而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获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笔者以为,“种文化”并非漫无目的,而是好中选好、优中选优,尤其要把那些有潜力、可持续的好项目培植起来,要树立精品意识,打造质量上乘的“精品”文化项目。建辉村为各地作出了好榜样,带了好头,有关地方应从中受到启发,争取让种下的文化尽快成长起来,在不久的将来获得利益的大丰收。




上一篇网络游戏乱取用传统文化元素引争议

下一篇反腐也需文艺助力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