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彤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环保标语既可被认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社会传播手段,又可被视为一种独特的公共治理模式。近年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环保标语在引导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和意识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环保标语在内容上的变迁,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公民环保观念与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进步。20世纪末,我国各地开始出现保护环境的标语,就其关注角度而言,主要集中于“植树造林”“禁烧秸秆”等,例如“依法严惩焚烧秸秆者”“平坟还耕利国利民”。跨入21世纪,环保标语的内容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人性化,出现了“控制废物排放”“治理雾霾”等内容。最近,“垃圾分类”引发社会关切,于是各地开始出现“垃圾儿女要分家,安居乐业靠大家”“今天分一分,明天美十分”等环保标语。由此可见,“环保标语”是特定时空背景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融合的文化产物,它往往与当下的热点问题相契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依法严惩焚烧秸秆者”到“治理雾霾”,从“平坟还耕利国利民”到“今天分一分,明天美十分”,环保标语的内容演变体现了社会发展模式从短平快的简单粗放式向绿色和谐、可持续的目标转变,体现了社会治理思维更加重视“人”这个社会基本单元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从环保标语形式上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信息传播媒介的迭代更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同其他标语一样,环保标语的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最开始单色、单调的“墙上标语”“大字报”演变为如今的“彩色宣传画”“LED字幕”等。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全民普及,环保标语逐渐实现向车站码头、机场干道的电子化升级,甚至在手机短信、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也能经常瞧见它们的身影。自此,环保标语实现了从单一的文字形式向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转变。它们不仅在“现实时空”中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而且实现了向“网络空间”的迁移,给公众带去潜移默化的人生启迪,引导着越来越多人的言行举止和思维模式——环保标语的公共治理属性日益显现。如何顺应时代需求,探寻环保标语形式变迁的方向,从而科学利用、有效把握环保标语的形式,使其在公共治理中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是现阶段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各地时而会爆出一些“高级黑”“低级红”的环保标语和口号。例如,“今天你踩我头上,明天我长你坟上”“地里冒股烟,拘留15天”……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标语本身语言使用不科学、权力滥用和执行缺失。要制定出好的环保标语口号,就要认真研究其传播特点,准确传递执政者理念,这既是一种治理策略,又是一种智慧担当。
首先,应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拓展环保标语的文化价值。设计者应从受众角度出发,既注重标语的谐音、歇后和幽默意味,又不能忽略其文化内涵和底蕴;既能体现出现代化的治理理念,又能表达出与民众共享治理成果的胸襟,让更多以人为本、充满哲思的环保标语出现在城市乡间,如“一人一年一棵树,绿山绿水绿山河”。
其次,应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尊重标语“兑换承诺”的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符号,标语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彰显了执政者的价值取向。如果将标语当作工具“口号”而不思效果落实,或只是应付检查、糊弄民众,搞“数字环保”“口号环保”“形象环保”,那么标语就会变得一文不值,甚至令人反感、被人恶搞,最终丧失的将会是政府部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最后,应在体现地域特色的基础上,突显标语的亲和力。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和亟须解决的环保问题(如大气、水源、噪声、生态修复、退耕、垃圾分类等),因此,每个地方的标语只有更多体现地域性,才能引起公众的关注,令公众切身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变化,从而增加标语的带入感和亲和力。
(作者:刘彤,系成都大学副教授)
下一篇: “C位”的前世今生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