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杰宏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培训班当时由和满意、杨学舜作为指导教师,制订了严格的章程。培训时间:早上9点至1点,下午2:30到5:00。一开始报名人数有50多个,年青人居多,不少还是在校的学生,后来只剩下20多个人。坚持了半年多。当时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图新鲜、热闹的多,一旦进入真正的学习阶段,吃不了苦;二是不少学习成员离白沙村所较远,来回不方便。

  2005年,丽江旅游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尤其是与之相隔五公里的束河古镇成为丽江旅游另一热点后,也带动了白沙旅游的发展。这一时期,乐会又举办了一次培训班。白沙完小也进行了古乐培训。效果还是明显的。

  从现在白沙古乐会传承情况来看,杨学舜算是水平较高的乐师了,尤其是他自己整理的工尺谱与简谱对照本,对于传承古乐意义重大。但他一直未能列入传承人,对此他表示了不解:“前个月,乡里文化站长带着县文化馆馆长到家里调查,说要审批文化传承人,也填写了一些表格,但一直没有后面消息。前些日子公布的传承人名单里也没有自己的名字。不是在意这个名声,关键是如何搞好传承,上面要实事求是。像我们村里的和爱月,方圆几十里都是有名的民间歌手,但她也没有列入传承人名单。不知道上面是怎么想的。”

  现在古乐会生境困难,和仕鸿认为,主要是乐会中没有一个宣科一样的能说会道,交际水平高的主持人;同时,政府只看重那些找钱的大企业,对本土本乡的民间组织不重视,甚至视为负担。现在乐会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原来乐会演奏地点在原会长和满意家里。和满意有两个女儿,都嫁到浙江,只是一个独居,乐会就长年在他家演奏,当时以自娱自乐为主。后来和满意去世后,他弟弟颇有微辞,乐会就搬了出来。现在这个铺面房是租过来的,一个月租金200元,一年2400元,一次性付清。乐会的这些乐器大多是自制,大件是成立时由乡政府、村公所赞助买的。但有些乐器因年久失修,需要填补,但现在自己生存都困难,现在乐会的板凳都是杨学舜家里提供的。就这些问题,和仕鸿专门找过乡政府、县文化局反映过。前个月又跑了趟县文化局,局长说要派个人调查一下,如果情况属实就补助点,但直到现在仍没有人过来。

  现在古乐会成员有15个会员,也不一定天天到场,因大部分是农民,都有忙不完活路,今天到场8个,算是较多的了。和仕鸿虽对乐会现状忧心忡忡,但一谈起白沙悠久的历史文化就如数家珍,同时对古乐会的荣誉也津津乐道:“丽江以前藏在深山人未识,不要说国外了,连省内的好多人都认为是个藏在口袋底的穷山沟。现在丽江名声这么大,主要是纳西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政府的宣传也起了作用,但关键是你要有得起他人有不起的宝贝,东巴文化、丽江古城、纳西族的歌舞艺术都是世界级的,游客最看重的也是这些。丽江今天的辉煌与纳西族的历史人物贡献分不开,尤其是木老爷(指木氏土司),藏族人都称他为‘木天王’。没有木老爷,就谈不上现在的这些历史文化。木老爷最早的根据地就是白沙,丽江最早的佛寺——福国寺也在白沙和,最早的三多庙也在白沙,白沙壁画也是他手里面完成的,白沙细乐、洞经音乐也是那时引进来的。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这样的领头人,以前认为这是封建观念,现在看来是不公正的。现在白沙虽然不像大研镇、束河那样大肆的宣传、炒作,但来的人还是很多的,尤其是老外多,原因在于这里的文化较为深厚、纯真,‘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是这个道理。我们说白沙是纳西文化之都,有些人认为我们吹牛皮,主要是不了解历史。不要看我们这个古乐会现在不太起色,但在国外知名度,不亚于丽江任何一个古乐会,法国、德国国家电视台专门作过采访拍摄。每天都有不同国家的游客过来观赏、采访,说明它的价值所在。”

  现在乐会的生存基础主要来自游客的捐助,相比于国内游客,老外捐助多些;国内游客如果是团队就少些,散客相对多些。和仕鸿对古乐会有过恩惠的人记忆犹新:“正因为这个古乐的历史悠久,与众不同,能够代表纳西族的文化,所以不少游客也能够理解,并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要不是他们的捐助,我们也搞不下去。其中感人的故事太多了,前几天湖南韶山的母女游客听了以后,捐了几百块,4天后又来了一次,说要与大家一起吃顿饭,请了一次客。厦门大学博士生赵红梅作调查时也请过一次午饭,说还要请一次,但因为赶不过来就给了200元。”

  三、小规模展演:白沙古乐会展演场景描述

  相比于另外两个在丽江旅游市场中如日中天的旅游古镇,白沙显得寂静了很多。不管在白沙壁画、还是在街道上,游客还是稀稀疏疏,甚至卖旅游商品的比游客还要多。听白沙壁画管理员介绍,除了黄金周、春节、假期等旅游高峰期,平时游客不太多,好多是跟着“大玉龙”游客团队走了。白沙街道主要是围绕“白沙壁画”景区四周,周长约摸2公里多。白沙古乐会演奏地点在街道的西南角,处于东路与西路的交叉口,斜对面是丽江名人——“雪山神医”和仕秀的诊所。旁边皆为旅游商铺、商店、餐馆,都是小规模经营类型。

  白沙古乐会的展演也是小规模的。白沙古乐会演奏场所为一间16平方米的小屋,因房间狭窄,三分之一的乐队成员被迫移到室外。室内挂满了敬奉儒释道诸神的条幅,其中1991年参加县庆时的锦旗挂在了正中显眼的位置。乐队中间放了一张板凳,说是专门给游客合影用的。

  乐队前方放着一块广告宣传牌,上面主题突出了乐会特殊的历史地位,同时表明了希望得到游客赞助的希望。

  敬告游客

  农村老艺人为了抢救濒乎失传的白沙细乐,至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四大古典名曲之一,是以纳西族古老的传说故事“龙女树”为题材,本会以用音乐形式表现了民族性格和民族感情色彩,原汁原味地传承演奏白沙细乐,同时也演奏道教洞经音乐。

  演奏人员都是老艺人和农民,没有工资,请热心优秀文化的游客欣赏摄相后随心表示爱心。

  谢谢合作和支持!

  玉龙县白沙细乐会

生存与展演:旅游情境中小规模展演社团的困境

  旁边有日文、英文翻译的广告牌。看得出来,这是变相的广告宣传,也是一种自身的生存策略。广告牌质地粗糙,是从一块复合板切割下来的;语句也不甚通顺,半文半白,夹杂了一些繁体字,似乎在突出其悠久的历史。另外,把“白沙细乐”自誉为中国四大古典名曲,并与民间的“龙女树传说”相附会,显然是受宣科的“宣传”有关。广告内容在突出了乐曲的珍稀的同时,也强调了“农民”、“老艺人”的身份,突显了生存的窘境。与宣科古乐会、东巴宫、玉水寨、“金沙丽水”等大型文化企业相比,白沙古乐会显得寒碜破落,由此也突显了另外一种市场效益——“原生态”、民间性。

  笔者在访谈时,有两个外国游客骑着自行车从南边过来。“老外来了!”听到提醒后,乐会成员纷纷拿起乐器演奏起来。两个老外显然注意到这种变化与他们有关,也下了自行车,慢慢走到跟前,听了一会儿,离开前往放钱的盆里放了20元。这时,另一伙国内游客也走了过来,大致有二十多人,说的是粤语。他们似乎对古乐会情况不明,尤其是看到前方乐会宣传牌后,保持了一定距离,观望几分钟后还是迅速离开了。笔者给乐会照相时,前方的老艺人似乎觉察到钱盒不雅,拿了个钵盖在上面。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陈艳】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管彦波 李凤林]西南民族乡土传统中的水文生态知识

下一篇[刘厚生]从京剧当年的繁荣说起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