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建章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此外,如造屋上梁习俗、戏曲习俗、禁忌和信仰等等也都分别在不同的机智故事出现,成为故事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机智故事本身就是在上述民俗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这些民俗,故事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机智故事可以说是一个民俗资料宝库,民俗亦可说是机智故事产生和成长的土壤。
由于民俗是一个民族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反映,受社会生产状况和人们对于客观世界认识水平的制约,具有明显的传承性、变异性、地域性、社会性和阶级性等特征,所以它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状况,在与机智故事相结合的民俗中,有一般的无害也无益的民俗,如湘中机智人物曹端芳的《喉咙不好听》的故事中的民俗。有良风佳俗,如傣族机智人物干达来的故事《分鹿头》中的民俗。这个故事集中地表现了傣族的猎人是“不要不属于自己的那份猎物”的古朴醇厚的良风美俗和他们传统的民俗审美观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充分展示了他们本真、质朴而诚实的道德风尚,给人以深刻的真善美的教育。陋风恶俗的有崇鬼、念咒、卜卦、雷殛、风水、相面、扶乩、赌博、算命、买卖婚姻以及某一民族某一地区在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与旧的落后的生产状态和社会势力相适应的种种陈腐习俗。如哈尼族机智人物门帕故事中的《狗老爷开秧门》,讲的就是这样的陈腐习俗:尼人⑧进行农业生产,竜把头(尼人中最大的头人)不开秧门,任何人都不能栽秧,即使过了节令也是如此。这种陈腐习俗显然是一种阻碍生产发展的陋俗。
从上述可见,民俗与机智故事的关系异常紧密。两者的融汇,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使机智故事的艺术之根更深地扎在群众之中,有效地扩大了故事的影响。
(二)民俗在机智故事里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机智故事的民间创作者,他们生活在民间,对于民俗事象的内涵和民俗细节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捕捉力。他们本身就是许多民俗活动的热心参加者,对民俗有切身体会,所以在运用民俗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进行环境烘托等方面,就得心应手地发挥了他们的这一长处。云南纳西族机智人物阿一旦故事中的《公喜?母喜?》,就是一篇他们运用生育民俗表现人物性格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故事。生儿育女是人生中的大事,民俗礼仪中的诞生礼是民俗中的大礼,处于人生五大礼仪中的首位。这篇故事就是:巧妙地利用产婴习俗,通过不顾婴儿落地后优待“头客”的起码礼节而要“头客”在冬天忍寒喝凉水以求婴儿无口舌是非的民俗情节,表现了财主木老爷的吝啬、狡黠的嘴脸,同时也表现阿一旦以毒攻毒的机智。
机智故事运用民俗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还表现在民俗心理的描写上。如白族机智人物艾玉故事中的《换马》,故事讲艾玉给老财主当长工,财主对他很刻薄。一次,老财主花二百两银子买进一匹大红马,艾玉的爹花三十两银子买进一匹干瘦的铁青马。艾玉告诉老财主,他买的大红马鼻子上有条白毛,是破了相,叫“红漆棺材挂灵牌”,主人命难保;说自己爹买的是“墨里藏银”,主人要发财。老财听了害怕,即将大红马换艾玉爹的干瘦马。
老财主梦寐以求的是家财万贯长命百岁,加上他长期受信仰民俗中的禁忌、相、兆的影响,因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祈福避祸的民俗心理。所以当艾玉说他买的马的鼻子上有条白毛,传承的民俗观念立即发生作用:“白”是“丧”的征兆,必然换马以趋吉避凶。尽管换马的行动是那样愚蠢,他自己却心满意足,这完全符合民俗心理活动规律。故事把民俗心理的描写与故事的叙述相融合,在描写和叙述进程中逐渐展示了老财主的贪财怕死、损人利己而又迷信愚蠢的性格,也展示了艾玉的机智、善于斗争。
这篇故事没有曲折奇异的情节,寥寥几笔就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充满民俗和机趣的艺术魅力,成为在白族群众中的口碑式佳作。如果抽掉人物的民俗心理描写,不但故事没有如此生动幽默,而且将失去故事的可信性。
(三)运用民俗以增强机智故事的艺术效果
民俗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是一种无形的却又非常巨大的社会力量。这种力量融合到机智故事中,对故事流传所起着重要的作用。故事随着强有力的民俗传承而广泛持久地流传,而流传的范围愈大,时间愈久,故事的影响就愈大,在流传过程中参与集体加工的人也愈多,进行艺术提炼的时间也愈长,故事也就愈完整成熟,民族性也愈强,因而艺术效果也就愈好。写贴对联(春联)是一良风美俗,民间机智故事巧妙地将这一良风美俗融入其中,使故事得到更加广泛和持久的流传。瑶族的机智人物甘洛的《对对联》故事,布衣族的贵州机智人物甲金的《贴对联》故事,都以其颇具风趣的民俗情节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获得广大群众的欢迎。
“乡民的本领并不亚于大文豪。”民间故事家千百年来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运用民俗事象创造出来的机智故事,在民间文学的百花园中独秀一枝,含蕴深厚,是我们民族的艺术瑰宝。
注释:
①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卷下第625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②蒙语,即长官,官老爷。
③蒙古族官名,各旗每数佐置一名参领进行管理。
④《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90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4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⑥《文心雕龙·章句》
⑦《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第27页。
⑧哈尼族一支系。
(本文原载《民族文学研究》1994年04期,第34-38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马知遥]布老虎的二难选择
下一篇: [于乃昌]珞巴族三大史诗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