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义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人们大体赞同孙悟空形象的创造,受过唐代《岳渎经》记载的无支祁传说的影响,这在猴神形象演变史上是言之成理的。但无支祁只是大禹治水时镇伏的淮河水神,是附属于洪水神话的;而大禹治水的遗迹,在《西游记》中只剩下一块镇海神珍铁,成了孙悟空手中武器,即是说,洪水神话降格处理后附属于孙悟空神话。不仅如此,就是前述的无创世主的创世神话,也是为了说明石猴的出世,是天荒地久地感受着“天真地秀,日精月华”而孕育了灵根。花果山顶上那块仙石同样以神秘的数字与天地相感相通,它以周天度数的三丈六尺五寸高度,感应着天;以二十四节气数的二丈四尺周长,感应着地。这就把猴神的身世来历,升格到以天为父、以地为母的程度,成了名副其实的“齐天大圣”。从神话类型的升沉演进中可知,个性神已经取代创世神了。
这种个性具有神话思维所擅长的渗透性,渗透到其描写对象的肖像形体的各个部分,渗透到其心理行为的枝枝节节。孙悟空已经被描写成闯荡天地、降伏妖魔、具有极大法力的“斗战胜佛”,或者最终修成佛门正果的斗战胜神了。但他不是横眉怒目的金刚,而是一派猴模猴样、猴腔猴性,浑身散发着令人开心一笑的喜剧气味。他那双能够识别妖魔的“火眼金睛”,那把吹一口气会变成百十个化身的毫毛,都与猴子的毛头毛身、红睑黄瞳相关。猴性甚至传染给他的法宝和法术,比如那瞬间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那“幌一幌碗口来粗”、要它小就小得如绣花针、“可以揌在耳朵上面”的如意金箍棒,无不令人联想到猴子身上如孩童一般的顽皮。
人们也许会说,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与二郎神的变化斗法,其后在借芭蕉扇时与牛魔王的变化斗法,是受了佛教文学,比如《降魔变文》中舍利弗和六师设坛斗法的影响。但是,在六师变化成宝山、水牛、水池、毒龙、恶鬼、大树,舍利弗变化成执宝杵的金刚、狮子、白象之王、金翅鸟王、毗沙门天王和风神而摧毁之的斗法场面中,除了能感受到佛法广大之外,是感受不到斗法者的个性的。而孙悟空变化的特点,不仅在于变得千姿万态,令人眼花缭乱,而且在于变得有个性,令人对猴头的狡黠又嗔又喜。当他变作花鸨,被二郎神一弹弓打下山崖时,又就地变作土地庙,张口作庙门,牙齿变门扇,舌头当菩萨,眼睛为窗棂,想骗二郎神进来,一口咬住。“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露出了猴性猴相的破绽。
神的个性,是在神话境界中融合着人间趣味。中国自古流行猴戏,这为猴神的创造增添了不少民间感。《礼·乐记》说:“獶杂子女,不知父子”。郑玄注:“獶,猕猴也。言舞者如猕猴戏也,乱男女之尊卑。”这种猴戏扰乱尊卑,冲犯礼防,是带有宣泄性情的喜剧色彩的。宋代毕仲询《幕府燕闻录》记载:“唐昭宗播迁,随驾伎艺人有弄猴者。猴颇驯,能随班起居。昭宗赐以俳袍,号‘孙供奉’。故罗隐有诗云:‘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这里的猴戏主角也姓起孙来了。孙悟空个性中的天国、林野、人间的错综,以及神性、兽性、人性的融合,不仅表现在日常行为中,比如他偷吃王母的蟠桃后,变作二寸长的小人儿在枝叶浓处睡觉,偷老君葫芦里的金丹尝新,“如吃炒豆相似”;而且表现在他作为斗战胜神,在险象丛生的相斗相战中,也不改猴的脾气、猴的心计、猴的促狭、猴的潇洒。在平顶山莲花洞一难中,孙悟空在事隔二十余回之后,又与这只金丹葫芦相遇,这一回可没有那种吃金丹如吃炒豆的写意,而是他一回答出自己的姓名,就会被吸进葫芦内化成脓汁。他请天帝把天关闭半个时辰,拔一根毫毛冒充“装天葫芦”,骗取了这件宝贝。被妖魔夺回后,他即便颠倒姓名为“者行孙”、“行者孙”,也难逃吸进葫芦之灾。其后总算用毫毛变假葫芦行了掉包之计,自称手中的真葫芦是雄性,妖魔手中的假葫芦是雌性,害得妖魔跌脚捶胸地感叹:“天那!只说世情不改变哩!这样个宝贝,也怕老公,雌见了雄,就不敢装了!”猴的心计和促狭在这场死活交关的斗法中表现得何其淋漓尽致:又是“装天葫芦”,又是“者行孙”、“行者孙”,又是“宝贝怕老公”,把恶战当游戏,奇思妙想,举重若轻,在匪夷所思的神话变幻中渗透着浓厚的民间幽默。
写神而重个性的倾向,深刻地影响了取经师徒四众的组合结构。那些把《西游记》看作谈禅修仙的“证道书”的前人没有着眼于此,多把取经群体的结构附会于阴阳五行。比如西陵残梦道人汪澹漪笺评《西游证道书》,认为“取经以三藏为主,则三藏为中心之土无疑矣;土非火不生,故出门即首收心猿,是为南神之火;火无水不能济,故次收意马,是为北精之水;水旺则能生木,故次收八戒,是为东魂之木;木旺必须金制,故又次收沙僧,是为西魄之金。”④以五行分指师徒四众及白马,可在行文中不时找到,具体所指虽不一定与评点家契合,但它毕竟给四众一骑的取经群体的组合,蒙上一层与阴阳五行的宇宙结构模式相呼应的神秘主义色彩。
然而作为个性神话文化,这个取经群体结构最有活力的地方,却在于四众的特征各异,优势互补,隐伏着矛盾。却又能在相互制约中合作到底。观音菩萨奉命从西天到长安,于千山万水之中挑中了这四众一骑,大概由于他们是取经群体的最佳组合。这个组合包含着三条原则:(一)主弱从强。这条原则也见于《三国》中刘备与诸葛亮、五虎将的群体,以及《水浒》中宋江一百单八将的群体,为章回小说写群体形象的常见的模式。因为位与智、德与力的分离,可以给描写留下许多回旋的余地。假若没有唐僧端庄的仪表和那身据说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肉,就不会引起那么多妖魔的垂涎,就不可能出现八十一难,又假若没有唐僧仁慈而不辨人妖,坚心求道而缺乏法力的性格特点,假若他总是相信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和如意金箍棒,就不可能在每次遇难时出现那么多的曲折和惊险,也不可能显示出孙悟空那种出生入死、化险为夷的大智大勇。“主弱”是招难之由,“从强”是破厄之术,正是在这一招一破之中,使整个取经行程波澜起伏,险象丛生、奇境迭出,增加了描写的曲折性和力度。(二)对比原则。四众取经目标虽一,而修炼程度各殊,或是堕入凡胎的金身,或是搅乱天国的野神,或是贬离上界的天将,身世、性情、脾气相当悬殊,是四处牵合来的杂神群体。而猪八戒则是杂神中的最杂者,在他身上杂糅了俗世诸多情欲和人性的各种弱点。他本是上界的天蓬元帅,根据中国方术书,天蓬乃是北斗七星和辅佐二星组成的“九星”之首⑤,在神国的品位相当高。但是一经在群体中与孙悟空相对照,令人顿然明白圣徒中也有俗子。野神和俗神的个性对比和碰撞,给漫长的取经行程增添了无穷的谐趣,那些激烈的降妖战役和沉闷的山水行程,加进了孙猴与八戒相互捉弄打趣的佐料,便奇迹般地把各种味道都提升出来了。不过,物极必反。如果只有个性碰撞,一但唐僧被摄走和孙悟空不明下落,猪八戒很可能早就回高老庄当回炉女婿了。为取经事业不致半途而废,必须在群体性格结构中加进:(三)调节原则。不要看轻沙僧这个为唐僧牵马、并不满街卖嘴的角色。他不仅是降妖的好帮手,而且善于在二位师兄的冲突中周旋、抚慰、调解,讲话在理,处事稳重,是这个群体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小说的匠心,就在于他不张扬个性的个性中,确定了他的价值和位置。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3/8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下一篇: [王政尧]清代民间“关戏”的不断发展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