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讯员 中国民俗文化网


  环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梁峁间一座座村庄平静得异样而神奇,人们往往用“六万山头五万户人家”来形容这里的地广人稀。而就在这贫瘠的黄土地上,孕育出了一朵瑰丽的艺术奇葩——“环县道情皮影”。

  道情,顾名思义就是“说道传情”,有游说宗教道义、传递天地真情之意。“手起简板第一声,道家清音管弦生。一调唱出千人腔,众口嘛簧动一情。道是粉头弄玉姿,原来牛皮苦做成。中国有此方有戏,孤陋寡闻信为真。”已故“环县文化第一人”李仰峰先生曾经这样总结环县的道情皮影。

  对于环县道情皮影,人们这样比喻它——平凡得像沟底涌出的清泉,质朴得像一把湿漉漉的黄土,深沉得像熏得黑黝黝的窑洞;人们也这样赞美它——粗犷时似高塬山峁,细腻处如绣花荷包,坦荡来若环江流水,缠绵得如同杨柳婀娜。那婉转回肠的四弦,如泣如诉的笛呐,悠扬四溢的笛子,艺人嘛簧时的酣畅,简直就像天籁之音。

  有人说,道情皮影是环县这块土地的血脉,也是这块土地的灵魂,这话不无道理。因为从环县人的生存史看,道情皮影就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结合体,她的存在和生命延伸,就是这块土地上人类生存和生命之河流淌不息的缩影。

  一种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有兴盛也有萎缩,环县道情皮影也是如此。在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中,环县以政府为主导,进行挖掘、传承和保护。从启动“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到成功进入“全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这一民间艺术得到精心地呵护。如今,环县道情皮影又积极参加申报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说般诞生 从中国文化到本土文化

  作为电影鼻祖的皮影戏本身,全国并非环县独有,世界也并非中国独有,环县道情皮影是中华皮影戏曲的“姊妹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说汉武帝刘彻的一位爱妃病故后,刘彻深为悲痛,一位民间人士用皮革制作了一个酷似刘彻爱妃的偶像皮影人物,带着这个偶像皮影在帏帐内来回走动让刘彻在外观看,非常逼真,刘彻大喜。这种偶像光影的“把戏”便是现在的皮影戏的雏形。以后为了制作表演方便,人物偶像逐渐小而逼真,有的地方引用了当地戏剧的说唱形式,后来发展成为遍布全国的“皮影戏”。

  环县道情皮影的舞台道具最基本的就是皮影。所不同的是作为戏剧的音乐,是深受了道教影响,吸收了渔鼓道情的说唱艺术,所以有先道情后皮影的说法。据说宋末元初,当时一些道人为了宣扬道教教义和募捐化缘,手拿渔鼓和简板唱“道歌”,鼓励人们反对外族入侵,忠君爱国,后经艺人的艺术实践,融入民间故事的情节,形成了独特的地方剧,在长期的宣教活动中,为了使说教形象化、故事化、生动化,引入了皮影,采用戏曲表演的形式,使道情与皮影结合了起来,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道情皮影。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的文化根基在于道教。道情皮影就是环县文化的根基,是道教文化在环县民间化和世俗化的产物。环县自然环境恶劣,交通阻隔,祖祖辈辈靠天吃饭,被捆绑在这片古老黄土地上的农民在心灵深处对自然力量无比敬畏,这种敬畏逐渐转化为对神灵的心理依赖和崇拜,敬神、娱神成为当地人主要的精神寄托,于是就产生了频繁的道教活动。

  如今,一些村社仍要通过组织庙会等民俗活动,用道情皮影戏酬神还愿、祈求四季平安。在过去落后的环县,当地人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逢年过节或农闲看皮影戏,当地传唱的道情皮影剧目有百余种,多为传统戏曲,它不仅贯穿了道、佛、儒“三教”因果报应、惩恶扬善、教化民众的教派思想,更宣扬了精忠报国、勤劳节俭、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甘肃陇剧就是根据道情创立的独特剧种。

  关于环县道情皮影的起源地,说法不一。有的说从山西传入,原因是道情唱词和山西的方言俚语相仿;有的说是从陕西传入,和陕西的碗碗腔如同一脉;有的说起源于本地明朝的道观,原因是离县城40公里的兴隆山(当地又称“东老爷山”),是从唐代就开始兴旺的西北道教名山。以上这些至今仍无确凿考证,存疑地方很多,但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是环县独特的戏剧音乐,全国独一无二,有伤音、花音两大板式和伤音慢板、伤音飞板、花音慢板、花音飞板四大调式,主唱句尾一字绝腔,众人帮腔和声。由本地民歌、小曲移植的曲牌,在戏后半场改笛子为笛呐,演唱改C调为D调,极易掀起剧情高潮;二是戏班规模之大、从艺人员之多,全国罕见。目前,全县有50家道情皮影戏班,400多名表演艺人和200多名皮影雕刻者。

  自古以来,对环县道情皮影赋诗和撰联者也很多。省城兰州一位人士看了环县道情皮影后即兴赋诗:“皓月当空洒清晖,千孔窑洞渔鼓催。往事不需真人述,嘛簧喉艺兴风来。”正宁县一位领导撰联道:“皮为牛皮演绎人间正道,影是灯影幻化天地真情。”还有人写了一幅长联,称赞道:“牛衣何妙用、多少刀雕就生旦净丑千般角色,借半间窑洞奏四弦笛呐演人间忠奸荣辱悲欢离合,可谓独秀;才人应叹奇,三五人占断念唱作打一台戏场,凭五尺银屏伴众腔嘛簧释世上喜怒哀乐冷暖炎凉,堪称一绝。”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每日甘肃网 2009-5-18
【本文责编:思玮】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郭于华]保持传统 更新品格

下一篇[王建民]人文关怀与民间文化研究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