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为乡土大师命名非遗民间艺术:在传承中华丽转身

  再过一年,59岁的赵耀鑫就要从省文化馆退休。让他最放心不下的是3批民族民间艺人命名行动。这一开创性的工作,让众多隐藏于民间的优秀民族艺人和他们的手艺变成宝贝并蜚声国内外。但这些“国宝”级人物同样躲不过时间的流逝,据目前掌握的数据,离开人世的艺人已有65个。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地道的乡间老艺人对荣誉并不热情,我们的命名除了尊重,更希望他们的艺术能永久地传承下去。”在第二批命名的人员中,赵耀鑫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自己推荐的、至今都是民间艺人中年龄最大的——百岁老人龙琼琳。“她的民歌唱得相当好,上世纪60年代,还到北京给毛主席、周总理唱过歌呢!”

  一个愿望

  不能让岁月淹没民间技艺

  “当时正好在广播里听到(麻栗坡)县委宣传部给龙琼琳做92岁大寿,听说了她的经历,就联系了当地政府逐步申报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赵耀鑫说,他记得很清楚,龙琼琳嗓子特别好,综合素质高,能即兴创作。“如何让龙琼琳这些民族文化艺人的‘创作’不消失?”赵耀鑫唯一能想到的,就是以命名的方式将创作传承下来。

  赵耀鑫所在的这个部门,是国内目前惟一以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为主要工作的地方性机构,共发起3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活动,命名了668位民族民间艺人,分布在全省的16个州市,涉及白族、彝族、哈尼族、傣族、藏族等24个民族。命名时,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93岁,年龄最小的18岁。当中包括了很多民间工艺的能工巧匠,民族艺术的代表性人物,民俗礼仪、宗教活动的主持者和民族民间文化典籍、资料的保存者。

  三次调查

  少数民族艺术震惊国内外

  “命名工作极大地提升了这些民族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和民族自豪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据赵耀鑫介绍,这项工作始于1979年,当时调查的对象只限于傣族民间美术艺人一项。他和同伴们历时7个多月,走遍傣族居住的3个坝子,获得了70多件傣族壁画稿,“这些作品令众多艺术家激动万分。”于是,之后,一次更大规模的、历时3年的大型调查于1980年再次展开。1983年,调查成果“云南民族民间美术展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轰动美术界。1987年,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在北京举办,云南和湖北分别代表“多民族文化”和“荆楚文化”进京展示,云南25个少数民族近万件民间美术作品再次震惊国内艺术界。

  文化部自1984年组织搜集、整理的民间歌曲、故事、谚语、歌谣、戏曲音乐等十大文学艺术集成里,没有民间美术,云南省1997年开展的民族民间美术艺人调查正好为弥补这一空白提供了资料。1997年和1999年的两次调查,经过培训的云南省2000多名工作人员跋山涉水、走村串寨,在全省60多个县调查了近两万名民间艺人,最终使461位艺人获得命名。这样的调查和命名不但在中国史无前例,也使很多名不见经传的优秀民族艺人和他们的手艺蜚声国内外。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 2009年07月26日 11:13:20
【本文责编:思玮】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贝叶经 铁笔在树叶上写下历史

下一篇国家图书馆——收藏民族文献的宝库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