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 业内心声

  保护古籍需要培养新人

  在普学旺看来,和这些跨越时空的古籍接触就得和时间赛跑。跑慢了,这根接力棒就会脱手,古籍也就无情地消失了。他说,一批东巴古籍虽已得到抢救,但至今仍散存于民间或全国各地图书馆等有关部门的其他东巴古籍,则因多数东巴现已去世,无人能读懂而变成了“天书”,从而造成少数民族古籍的间接流失。

  “文化是无价的,这就需要经费,也需要培养下一代新人来完成古籍的收集、整理工作。”普学旺告诉记者,目前东巴文化研究所培养了两三个小东巴,他们从13岁开始,只学东巴文,现在已经二十七八岁了。

  除了纳西族,楚雄彝族自治州民委也办过毕摩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新毕摩。“但更多的民族在保护传承上需要做更多的工作。”24日上午,普学旺带记者进入古籍办创建的少数民族资料库房里,看到成卷的各民族古籍已全部摆放好。“目前,我们只能先尽可能多地将古籍收集回来保护,更多的翻译和研究需要经费和时间去做。”普学旺认为,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流失的严重性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字文献古籍原件的流失、精通古籍的人才的流失、无文字民族的口碑古籍自然流失3个方面。

  “我国的很多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其历史文化主要积淀在该民族的口传文化遗产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口传文化遗产是这些民族的历史记忆,表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和心理特质,反映这个民族追求的理想和价值取向,是各民族历史和社会的‘百科全书’。”普学旺说,基于这样的认识,古籍办从2002年开始组织100余位专家编撰《云南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内容涵盖了云南26个民族长期流传于民间的两万余种口传文化遗产,是针对无文字民族口传古籍自然流失的抢救保护。

  ■ 新闻链接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

  “开民族学博物馆的先河”是我国老一辈的民族学家吴泽霖教授生前给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的赠言。1981年10月,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创始者把少数民族在形成、发展历程中留下的珍贵文物,一件件精心考证、汇集,并开始对外开放。目前,博物馆里藏品达3万件以上,内容涉及面宽,丰富多姿,不少为罕见之珍品,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

  我国首个布朗族生态博物馆

  2006年1月23日,全国首个布朗族生态博物馆在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西定乡章朗村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开放仪式。馆区面积180多公顷,在这块相对封闭的土地上,不仅有郁郁葱葱的龙山古森林、仙人洞、仙女坟、白水河瀑布等景观,还留存有1400多年的古老村寨、目前国内最大的布朗族古佛寺、上百年的古茶园以及象顶塔、护城壕沟、景桑古城等遗址。

  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

  坐落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是一个集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和文物保存等功能为一体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第一个和唯一一个系统介绍热带雨林及其居住在该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博物馆。该馆展示了热带雨林的重要性以及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民族对森林的利用,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热带雨林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库、基因库和知识库。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 2009年07月26日 11:13:20
【本文责编:思玮】



 3/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贝叶经 铁笔在树叶上写下历史

下一篇国家图书馆——收藏民族文献的宝库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