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编者的话

6月4日,本版刊登报道《海安“523”:不做“克隆”油画村》,关注江苏海安“523”文化产业园的运作模式和中国油画产业的发展。

珠三角的深圳大芬村,用了近20年的时间,缔造了“中国油画第一村”的传奇,其“发迹史”对诸多后来者深具影响。对于海安“523”来说,大芬传奇有何借鉴之处?对于大芬来说,海安“523”是竞争还是延伸?对于中国油画来说,从大芬到海安,产业发展的道路在何方?本报编辑连线前方观察记者,逐一解读。

移师还是扩张

任姗姗:在不久前落幕的江苏海安县文博会上,首批产自海安“523”文化产业主题公园的4000多件油画产品出口至海外,引起关注。这很容易让人联想“中国油画第一村”——深圳大芬村。有意思的是,在海安“523”中,与深圳大芬的关系割舍不断。比如都以油画创作、油画商品生产和销售为抓手;比如多家大芬企业也在海安成立了制作基地。这是否意味着,油画基地开始“移师北上”?

赵京安:大芬油画作为以油画发展文化产业的先行者,其模式对海安等很多后来的文化产业园具有重要影响。在上海世博会深圳馆,那幅巨幅“蒙娜丽莎”画像,更成为大芬新名片。

胡谋:对。它由大芬村里的507名画工历时4小时在999块画板上分别绘制,而后拼接而成。这幅作品恐怕全世界只有大芬才能制作完成。这是大芬油画产业工业化分工协作模式的优势所在。

赵京安:确实震撼。海安“523”刚诞生半年,只是一介“小字辈”。不过,海安的未来也不可小视。

一方面,海安位居江苏中部,临近上海、南京、杭州等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在油画、国画、丝版画等传统文化产业方面具有优势;另一方面,大芬虽然占有全球商品油画市场60%份额,但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曾跌入谷底,异地生根不失为一种突破瓶颈的方式。

胡谋:这种现象的确存在。过分依赖外销和原创力不足的短板,确实让大芬吃过苦头。另外,低端复制、产业结构单一也成为业内针砭的焦点。度过金融危机后,大芬人这一年多也在寻求突破之路。比如,积极“走出去”,培育原创画家群体。

任姗姗:海安是否可以视作大芬的一种“突破”呢?

胡谋:相比“移师长三角”的说法,我更赞同“北上扩张”的说法。深圳商报记者刘琼最近采访了大芬美术产业协会会长吴瑞球,据介绍,吴瑞球所经营的企业虽也进入海安“523”,但总部依然在大芬村。另一家文化企业老总熊正刚,决定在海安购买50亩地成立制作基地,但仍强调“大芬品牌依然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根本。”

临摹还是原创

任姗姗:大芬这个只有0.4平方公里的小村,产值最高时达到4.3亿元。如今海安“523”又继续在这个行业中“掘金”。随着这个“村”那个“园”的兴起,市场“蛋糕”是无限大还是会形成竞争?

胡谋:大芬油画让人看到了文化产业空间的无限可能性。但这个空间需要创造,而制约大小、成败的,在于原创的产业化。

赵京安:吴瑞球到海安发展时,就说过:“原创是大芬的升级之路”,并提出了“原创产业化”的转型发展道路。

胡谋:所言极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大芬也在朝着这方面转型突破。现在,虽然油画复制依然是产业主体,但原创油画已占大芬产业的三至四成。“原创产业化”已成了大芬的主攻方向。

赵京安:海安文博会期间举行了“专家高层论坛”,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们有一个共识:只有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并且符合市场需求的创作性设计,才能抓住价格的主动权。

任姗姗:“原创产业化”有两条较高要求:一是有无原创力,二是知识产权能否切实保障。

赵京安:海安“523”从建立初就着手这两方面工作。像吴瑞球在海安投资时,还建了一所“大芬爱心艺术学校”。同时,海安也提出了“版权兴业”的理念。

复制还是差异化

任姗姗:从深圳至海安,从大芬至“523”,跨越了近20年。那么,海安“523”是大芬油画的品牌输出,还是意味着一种“升级版”的油画产业模式出现?我国油画产业未来之路会怎样走呢?

赵京安:海安“523”从设计规划之始,就非常明确:不对深圳大芬模式做简单复制,而是建立一条基础的、可持续的文化产业链。美学教育、油画产销、景观旅游、文化生态等都是海安“523”未来的主要内容,艺术家村落、美术院校等12个功能区将成为新的文化产业创意点。

胡谋:大芬村的崛起是市场自发形成、政府顺势推动的结果。而在它的转型中,又是政府通过引入原创画家、扶植创意产业等政策推动,形成完整的生产、服务链条,大大加强了大芬村油画产业的植根性和本土性。

赵京安:海安“523”起点很高。以画工队伍和创作人才来说,长三角有自己的先天优势。同时,形成了画笔、画布、颜料、工艺品等一系列配套产品的生产销售渠道,逐渐向各种民间工艺种类延伸。

胡谋:6年前,大芬油画村范围内只有不到10家中小型企业,目前大芬油画村已聚集了40多家规模较大的骨干企业,1100家画廊、工作室等经营门店,形成了以油画为主、附带经营书画、刺绣、雕塑等艺术品的油画产业基地。大芬与海安,我觉得是各取所长、差异化发展。

任姗姗:无论大芬模式还是海安规划,看来都找到了明确的产业化之路:不搞“小手工作坊”,打造龙头公司,延长、加粗产业链,构建具有艺术体验、实验实践、教育培训元素的产业平台。

临摹还是原创

任姗姗:大芬这个只有0.4平方公里的小村,产值最高时达到4.3亿元。如今海安“523”又继续在这个行业中“掘金”。随着这个“村”那个“园”的兴起,市场“蛋糕”是无限大还是会形成竞争?

胡谋:大芬油画让人看到了文化产业空间的无限可能性。但这个空间需要创造,而制约大小、成败的,在于原创的产业化。

赵京安:吴瑞球到海安发展时,就说过:“原创是大芬的升级之路”,并提出了“原创产业化”的转型发展道路。

胡谋:所言极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大芬也在朝着这方面转型突破。现在,虽然油画复制依然是产业主体,但原创油画已占大芬产业的三至四成。“原创产业化”已成了大芬的主攻方向。

赵京安:海安文博会期间举行了“专家高层论坛”,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们有一个共识:只有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并且符合市场需求的创作性设计,才能抓住价格的主动权。

任姗姗:“原创产业化”有两条较高要求:一是有无原创力,二是知识产权能否切实保障。

赵京安:海安“523”从建立初就着手这两方面工作。像吴瑞球在海安投资时,还建了一所“大芬爱心艺术学校”。同时,海安也提出了“版权兴业”的理念。

复制还是差异化

任姗姗:从深圳至海安,从大芬至“523”,跨越了近20年。那么,海安“523”是大芬油画的品牌输出,还是意味着一种“升级版”的油画产业模式出现?我国油画产业未来之路会怎样走呢?

赵京安:海安“523”从设计规划之始,就非常明确:不对深圳大芬模式做简单复制,而是建立一条基础的、可持续的文化产业链。美学教育、油画产销、景观旅游、文化生态等都是海安“523”未来的主要内容,艺术家村落、美术院校等12个功能区将成为新的文化产业创意点。

胡谋:大芬村的崛起是市场自发形成、政府顺势推动的结果。而在它的转型中,又是政府通过引入原创画家、扶植创意产业等政策推动,形成完整的生产、服务链条,大大加强了大芬村油画产业的植根性和本土性。

赵京安:海安“523”起点很高。以画工队伍和创作人才来说,长三角有自己的先天优势。同时,形成了画笔、画布、颜料、工艺品等一系列配套产品的生产销售渠道,逐渐向各种民间工艺种类延伸。

胡谋:6年前,大芬油画村范围内只有不到10家中小型企业,目前大芬油画村已聚集了40多家规模较大的骨干企业,1100家画廊、工作室等经营门店,形成了以油画为主、附带经营书画、刺绣、雕塑等艺术品的油画产业基地。大芬与海安,我觉得是各取所长、差异化发展。

任姗姗:无论大芬模式还是海安规划,看来都找到了明确的产业化之路:不搞“小手工作坊”,打造龙头公司,延长、加粗产业链,构建具有艺术体验、实验实践、教育培训元素的产业平台。

来源:网络




上一篇古代书画价格暴涨原因:真正遵循了拍卖规则

下一篇宣宏宇:怎样的当代艺术与怎样的“中国性”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