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除了美院教师和“职业画家”,中国的官办画院画家也被购藏者青睐。在笔者曾统计过的27位千万级中国油画家中,画院画家占有3席。

  中国现存的官办画院,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继1957年“北京中国画院”成立后,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以政府为依托的国画院、画院等机构。其中的“国画院”专事中国画研究创作,“画院”则包括了油、版、雕等门类。由于画院依靠政府拨付经费,几近成为福利机构,数量和规模不断膨胀。但伴随着国家政治性创作任务的减少、政府拨款的不足,多数画院“僧多粥少”,有些画家便靠官办画院的金字招牌,频频参与体制外的市场活动,甚至因作品旺销而沉湎其中。

  面对官办画院步履维艰、画院画家处境尴尬,吴冠中率先对画院制度提出了严厉批评。他认为:中国过多的画院养了一群“不下蛋的鸡”,应该取消。此言一出,反对者和支持者各执己见,论争激烈。

  反对“取消画院”者多为画院院长及画院画家,他们认为中国画院有其存在的充分理由:其一,画院和“画院养画家”的传统在中国古已有之,周总理在建国初主持建设的画院制度,对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其二,画院和学院共同支撑了新中国至今的美术教育,画院教学发扬传统师徒授受的优点,比学院更个性化、情境化。其三,画院是专门的研究与创作机构,画院画家的创作,专业性更强。

  然而,毕竟计划经济时过境迁。

  持“取消画院”者多为体制外的画家、策展人、批评家,他们的指责相当尖锐:其一,各级画院花纳税人的钱养画家,名曰建设和发展文化,但未必符合纳税人的基本意愿和需求。其二,画院既没有将中国画传统发扬光大,也没有培育出一流的画家,反而成为吃大锅饭者固守既得利益的堡垒。其三,画院的创作长期承担单一政治宣传任务,多固守“正统”艺术标准,不参与当代文化交流,缺乏活力。

  主张“取消画院”者的理由是多层面的,其核心,则是画院的事业单位特性。所谓事业单位,是指受国家机关领导、由国库支出经费、不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部门,如国有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画院及画院画家的弊端,大都源出于这种体制内的“铁饭碗”和“大锅饭”。

  那么,画院应该何去何从呢?

  吴冠中的想法是“以奖代养”:画院由画家自己搞,好作品由国家奖励。“雅昌艺术网”前任总编吴鸿的设想是:政府重点扶持有学术价值的项目课题,拨款不必人人有份;同时,“富余”下来的体制内画家直接面向市场。二吴给画院制度指出了改革的方向,尤其后者的意见更为具体、更具建设性。这种转变了形态和功能的画院,可能与当代企业体系中的“国有企业”,有诸多相似之处。

  所谓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的独立经济核算单位。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一般按产权关系分为独资、合伙、公司制三种。我国为了与原有经济体制相适应,将企业分为国有、集体、私营三种。“国有企业”的特征是:政府为主要股东或拥有重大决策权,产品或服务以销售为目标,利润目标在政府规定的社会功能下进行。因为它不符合经济学分析中“生产行为私有”的前提,被称为“企业的另类”。但值得注意的是,另类的“国有企业”不仅是我国所有制的主体,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同样存在。

  “国有企业”具有很特殊的功能:在市场经济中,由于自然垄断、公共产品提供、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会造成“市场失灵”,政府必须实施干预,建立“国有企业”便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式。虽然中国的国有企业,本是计划经济体制运行的基础,但随着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国有企业必然逐渐转向市场失灵领域、发挥“纠偏”功能。

  在体制转型中,庞大的官办画院体系日益显出难以克服的惰性,将其从事业体制中析出是大势所趋。然而,画院画家如果全面走向市场,自然难免被市场左右、甚至唯利是图;更重要的是,如果完全取消官办画院,势必造成国家文化导向与创作之间的断裂。最恰当的方案是,让它既能够独立经营、又保持与官方的联系,拥有类似于“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

  “国有企业”化的画院,可谓一种非“右”非“左”、能够左右逢源的良好业态。




上一篇当代艺术遇上“小阳春”:艺术赶集,暖春秋现

下一篇收藏:富翁们的兴趣投资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