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最近,传媒中的几项焦点讯息,包括香港汇丰银行大裁“精英”及台湾报纸刊登的“亚洲大学排名”,似乎都与如今过度追求物质功利与科技文明息息相关;再加上今年春季拍卖,部分拍卖公司的“营销内容”与“说词”也令人叹息和不解。忽然深深感叹,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物质文明极度发达的今天,最缺乏的肯定是真正能够陶养性灵的“艺术人文素养”。

犹记得十几、二十年前的20世纪9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忽然在各大企业集团及大学院校中兴起一股研习“东方禅学”的风气,成了当时最热门的“显学”,企业主管、专业人才甚至科技理工类的学者,都对“禅学”趋之若鹜,最主要原因,就是西方社会惊觉过度的物质文明进化,反而使人类的生活形成一种心灵的空虚,成为物质文明侵蚀下的行尸走肉,因此才会想到借由东方禅学的心灵净化,来修正失衡的人类文明发展。

而进入21世纪所谓“中国人的世纪”,华人世界反而一头栽入了西方社会物质功利的渊薮,重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忽略精神文明的覆辙,忘却了数千、上万年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丰沛艺术文化含量,成了面临失去本来面目的迷途羔羊。

先说在台湾教育界引起广泛讨论的“亚洲大学排名”,台湾排名最前的“台湾大学”,落在香港与大陆内地多所著名大学之后,有人不禁怀疑台湾“教育部”五年新台币500亿元提升台湾地区大学世界排名的计划是否有效。

平心而论,台湾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对人文、艺术类别的忽视,尤其为了争取海内外“排名”,学校就会鼓励教师追求在“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EI”(Engineering Index)等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使得较易发表论文的领域主导了整个大学的研究和办学倾向,不容易发表论文的领域就渐渐边缘化,于是高等教育即产生功利导向而形成偏差,所谓“百年树人”的全人教育宗旨,反而造成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以台湾的指标性大学“台湾大学”为例,在为《泰晤士报》汇整世界大学排行榜的QS机构网站上(www.topuniversities.com),分成人文、社会、科技、科学、生医等领域,为世界知名大学的各类发展分别排名,台湾大学的科技排名49、科学排名50、社会74、生医84,而人文艺术类却排不进百名,仅位列152,也就是说,台湾大学最迫切该提拨经费、争取师资以加强发展的,就是不足的“人文艺术”。

在台湾,虽然有不少独立的艺术院校都有不错的素质与办学成绩,但在台湾整体教育的发展力度与政策导向上,却不在“受重视”的行列。当韩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与泰国的“艺术经济”引领国家向前发展之时,曾经位列亚洲四小龙第二的台湾,却在这十几年来原地踏步甚至退步,最大的问题,出在对人文艺术教育的不足,对“柔性国力”的忽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台湾社会由上到下各个层面的功利化与庸俗化,大多数官员与民意代表的张牙舞爪、尸位素餐乃至贪污渎职、卖官鬻爵,正是极度缺乏人文素养的明证,而各类媒体腥膻色的浮面感官刺激与爆料八卦风气的蔓延,在各类“名嘴”的推波助澜下更侵蚀了社会的文化层次。

4月22日的香港《苹果日报》头版,斗大的头条标题异常醒目──“汇丰炒一百精英”,副标题是“大户损手,私人银行业务萎缩”。1983年成立的汇丰私人银行,香港员工有一千二百人,对于客户的最低资产要求为300万美元,能够进入这个银行的员工一向被誉为香港银行业的顶尖精英,但是这波金融海啸,使汇丰私人银行的富豪客户们身家大举缩水,投资意愿大为降低,银行业绩因此大大下跌,于是香港汇丰私人银行于4月21日发出内部邮件,决定裁员一百人,其中至少3成是中、高层主管甚至包括董事总经理在内,不少人年薪都超过100万美元。

投资性银行或是专门服务高端富豪的私人银行,在这波金融海啸中受伤最重,原因无他,追逐暴利,窜得愈高,摔得愈重,银行业的“高级理财专员”无财可理,自然得卷铺盖走人。在金融最为自由的香港,一日之间暴富赤贫早已司空见惯,更何况来势汹汹的金融海啸,当然会让“投机”型金融行业一夕之间猪羊变色,更明确的验证了短线功利主义的高风险性。

而由于“华尔街投机型态”在金融市场的坍塌,连带也波及抄袭“华尔街型态”的投机性艺术市场,这一招过度包装商品的套路,也使风光两年的华人当代艺术市场失色,更使操作套路的部分艺术拍卖业者炒作投机的本质“原形毕露”。

这波春拍,中国大陆某家拍场竟然出现“甩卖”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宣传,严重破坏了多位艺术性不差的年轻当代艺术家的市值,更令已面临冲击的当代艺术市场雪上加霜。这个拍场文宣上的“甩卖”语词,如对某当红艺术家的拍品写道“本次推出为了适应市场,估价仅为某某万元”,该拍品估价比去年春拍降了45%;又如“其它艺术家的大尺幅作品也报出了极其诱人的价格”云云,只见所列举的当代艺术家,市值缩水缩得惨不忍睹。

这类拍卖公司对艺术家来说,真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市场疯狂时,将市值顶得漫天高,一碰上不景气,立即“贱卖出清”,这种毫无市场行情概念与责任的作法,简直就把艺术品当做菜市场的青菜萝卜般叫卖,这种粗劣的市场操作,不但无视艺术家与艺术品的艺术本质,更不顾在此拍场买过这些艺术家作品的收藏家其权益与感受,充分显示了中国大陆当代艺术市场环境中粗糙与脱序的忧虑。

这类“甩卖”艺术品的行径,拍卖同业们或拍卖协会难道真要“噤声”?若此风一开,无人挞伐,那中国大陆当代艺术市场的乱局将永无宁日也!

这两年来,有一种“操作”手段是这样的,例如某位程度不错的画家具有欧美市场,总能在欧美画廊办展,某拍场就到海外画廊的此画家个展上订购展品,假设购买时一张油画人民币30万元,过了半年即将之列为自己拍场的拍品,预估价竟一跃至人民币80万元,然后要求此画家自己“护盘”买回,意思是“帮此画家提升市值”,此画家不愿意涉入如此粗劣的操作而拒绝,得罪了此拍场,于是,此画家的作品就被此拍场列为“甩卖”名单,刻意破坏市场行情来“教训”艺术家。

这种“霸权”心态,确实让不少艺术家哑吧吃黄莲。不过,若要使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能尽快步入正轨而长远良性发展,对于类似某拍场要求艺术家“护盘”作价的操作手段,艺术家们就必须有说“不”的勇气,否则,将成为艺术市场真正的牺牲者,这点艺术家们不可不深思!

另外一则拍场说词,也令人费解。因为金融海啸影响,各家拍场开源节流、保守因应是无可厚非的策略,所以拍品减少、成交额降低乃至拍卖图录回归平实,这都是正常的现象。然而,某家西方拍卖行因这几年经营策略问题及各项开销过大,导致不少亏损,今年春拍不但拍品大幅缩减,连拍卖图录印量据说也只剩以前的三分之一,导致许多藏家买主及媒体无图录参考而抱怨连连。

面对这种窘境,据说此拍卖行洋人高层的说词竟然是“艺术品拍卖的图录将会淘汰,因为从网络上查阅拍品将是未来艺术品拍卖业的趋势。”果然有不少客户拿不到图录,询问原因时都被告知拍卖公司有电子图录可供网上参阅,令不少客户为之气结。就连此拍卖公司员工都私下表示,不能理解总公司洋人决策者的心态。

这个“以电子图录提供拍品参阅是未来拍卖行业趋势”的说法,不禁令人质疑是否是为了掩饰这几年经营策略不当以致公司业绩受损的障眼法?因为这种说词起码有几个问题待厘清:

一、“趋势”的形成,是一种渐进式经验和需求的累积,并且大前提是必须获得大多数消费者的认同,而此拍卖行的这种说词,之前从未听闻,却突然冒出,不禁令人纳闷,甚至怀疑该公司高层是为了掩饰因决策不当造成公司亏损所硬拗出来的烟雾弹。至少,在目前两岸三地的拍卖行业中,没有听说过哪家拍卖行有过这样的说法,此西方拍卖业者的“趋势认知”,充其量只能说是自己公司在文宣策略上的形式改变而已,冠之以“趋势”,未免太高估自己的影响力了。

二、今年春拍之前,此拍卖行一向在拍卖图录制作上包装堂皇,各项宣传、布展花费也出手阔绰,事隔半年,却忽然策略大转变,从最重视实体宣传的方式反其道而行,并传出“拍卖图录已非未来趋势”之说;若“趋势”之说成立,那该拍卖行岂不是否定了之前所有的宣传模式,打了自己一巴掌?那过去习惯参阅拍卖图录的客户,岂不是成了跟不上趋势潮流的老古板?若这些客户不认同上网参阅拍品,甚至不会或没时间上网而因此流失,该拍卖行的决策者是否该负责?还是不在乎?

三、“电子书”是一种新兴阅读方式,以文字为主者确实带来方便,但对喜好阅读者其实仍非主要方式,平面实体书籍才是主流。拍卖图录以图片为主,网上参阅固然可以放大细观,但终究不是实物,尤其书画文物,在上手细审之外,更需要能随时翻阅的图录以供查察。若以电子图像作为“未来趋势”之说成立,那实体拍卖会根本不须举办,只要进行“网拍”即可,那岂不更节省成本?若把此“趋势”之说放大解释,那博物馆、美术馆也不必办展览、出图录了,通通用计算机解决,“网上展览”即可。

四、前两年艺术文物市场行情大好之时,各家拍卖公司动辄十来本拍卖图录、数千件拍品的规模确实也引起藏家买主困扰,所以拍卖行几乎都加印小型的图录以使藏家买主便于携带入场竞拍,这种拍品与图录数量确实是过了头,所以今年春天以来,各家拍场的拍品量大降,图录制作也恢复平实,才又回归了正常。

也就是说,“过”与“不及”都不是正轨,唯有“中道”才是正途。拍品过多,图录过重,容易生厌,固然不适合;但若简化成不需要拍卖图录而强言“电子图录”是未来趋势,则又太不切实际,甚至太脱离现实了。

今年春拍,所有拍卖行业几乎都以保守因应,但经过这两个月的观察,似乎又并非那么悲观,继3月、4月的纽约春拍和香港苏富比春拍表现稳健之后,5月中上旬的伦敦春拍也成绩不差,5月12日的纽约佳士得中国瓷器工艺品拍卖,189件拍品成交151件,成交金额637万1,375英镑(约人民币6750万元),以件数计成交率为80%,以金额计,成交率更高达95%。伦敦苏富比中国瓷器工艺品拍卖,245件拍品成交159件,成交额388万6,175英镑(约人民币4170万元),以件数计成交率约65%,以金额计为73%。虽然没有像这几年有高价拍品撑腰,但整体买气反而稳健。

而之所以部分拍卖公司会有较令人费解的说词与动作,只能说是个别公司在经营手段上出了问题,才会在金融海啸中受创较重,并不足以代表市场全貌;反观稳扎稳打、正轨经营的拍卖业者就一如既往,正常进行,正常征件,正常招商,正常宣传。虽然今年春天没有什么“高价”拍品引起话题,但在没有“过度包装”的压力与盲从下反而显得“清新”许多。

艺术文物市场本就随着经济现状而起起伏伏,1997年香港回归,2003年“非典”肆虐……影响比这次金融海啸不遑多让,但当时似乎都没有出现“甩卖”艺术家作品或“电子图录是趋势”的怪象。其实原因无他,一则中国大陆当代艺术品炒作失当,二则过度包装拍品以求高价售出的策略失灵。

事实就是事实,决策与手段失败了,就须勇于承担,艺术市场的消费者心中自有一把尺,艺术产业应该追求长远而正规的市场发展才是正道,“甩卖”者只会甩出自身的庸俗与不智,侈谈“趋势”者也只突显了自己对艺术市场的浅薄认知。




上一篇造势有余与做市不足——2009中国艺术市场提前大盘点

下一篇李旭:抽象艺术不会成为市场炒作热点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