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最近全球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拍卖季,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的纽约、伦敦再度活跃起来了。同样,作为区域交易中心的香港,也总是在稍后的时候率先拉开亚洲区拍卖市场的序幕。

无论大家给予如何的预测,给予如何的评价,当今全球艺术品市场的行情似乎毫不理会外部的不休争论或众说纷纭,以不断创出的新高,凌驾于人们的想象之上。

在春季伦敦拍卖创出的代敏·赫斯特《春天摇篮曲》965万英镑高价之上,纽约苏富比在11月14日推出的杰夫·昆斯的重要作品《悬着的心》,成交价已高达2356.1万美元。买家只能通过预约的方式来近距离地接触原作,而苏富比拍卖公司对于再度刷新当代艺术家作品拍卖的新纪录也早已是信心满满。

在刚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秋拍中,苏富比干脆抛开所谓“亚洲当代艺术”的概念,单独推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专场。第一部分成交金额为6448.7万港币,成交率为82%,第二部分成交金额达到了26558.3万港币,成交率为90%。这个结果再次印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短期行情看好的结论。

在如此火热的行情背景下,按理说中国的画廊应该是挣得盆满钵满才对,但事实绝非如此,“前一段的行情自己没份儿,现在的行情则可谓是踏空”,很多画廊如是说,这与我们深入分析后的结论不谋而合。即便是历史较久的中国画廊,在过去苦苦支撑的岁月里,大多已经将自己库房中的精品尽数以低价卖出,来换取画廊的“生命”延续,这让这些画廊在“胜利”真正到来之际不免扼腕叹息。而大多数新成立的画廊则在行情暴涨的当下,处于“手中无筹码”的困境:追涨无本钱,就是痛下决心追涨进去,也只是换得个利润微薄而已,真可谓是“别人吃肉,我却喝汤”。

目前中国画廊的困境不仅仅表现于此。看看798艺术区中的那些画廊,它们已经为了争夺筹码而几至“奔命”的程度。曾经让人耳目一新的工厂式的画廊外在环境,在“艺术地产”的无序扩展中又因无休止的“重复”而令人兴味索然,逐渐失去了在视觉上的新鲜度与吸引力,因此画廊负责人不得不忙着向各自偌大的空间里,填充形形色色的艺术资源来争夺有限的“高端客户”。然而,问题又接踵出现了。他们料想不到的是“有价值”艺术资源在当下是如此的稀缺。资源的稀缺不仅带来了经营上的新难度,使“当红”画家们日趋“傲慢”,更严重的则是造成画廊经营内容的同一性,由此再次加深了我们对目前画廊面目“重复性”的现实观感,削弱了画廊在人们心目中所应有的地位与魅力。

或许一些画廊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困境,并试图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加以改观,从速推出“新艺术家”已经成为了某种具有针对性的谋略。无论是在798,还是在北京、上海的其他艺术区,“新艺术家”的展览几乎是一个接着一个,即便是一些刚刚毕业的美院学生也成为了画廊纷纷猎取的对象。

“比新比快”似乎成为了当下画廊操作中的“不二法门”或“救命稻草”,但结果又如何呢?事实是“比新比快”,就像历史上的“大跃进”那样,营造出的往往是并不存在的“海市蜃楼”,而仓促上阵的后果,也往往是在事后留下了一片片经不起推敲的“豆腐渣工程”。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验证又如潮水般涌现的新艺术家,既让买家在毫无准备之下不免有“手足无措”之感,同时也让外界进一步洞察到当下画廊在“华丽表象之下的虚弱实相”。

行情,永远是有起有伏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羡慕与叹息,也只会让经营者方寸大乱而于事无补。追涨也好,出新牌也好,应该不是目前艺术市场的思考维向的根本。当务之急的是调整心态,并采取务实进取的策略。譬如,对于新艺术资源的推出,首先必须要做的是构筑一种面向未来的全新的价值评判标准。如果没有标准,有谁会相信你说的就是对的,你说的“未来”就是可以实现的“未来”?而精明的买家,从来不会白白浪费自己的金钱,陪着画廊进行如此频繁的“市场试错”的。事实上在当下,又有谁是所谓的“冤大头”呢!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上一篇品牌行销时代的艺术市场逻辑

下一篇当代艺术品:金矿中有垃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