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他们不是专业从事摄影的人士,他们连摄影爱好者也不算,但他们把相机看作生活中的必须品。他们不注重画质,不讲究构图,只要随便记录,真实存在就可以。很难给这样的人特定到什么人群,因为他们只是把影像当成了别人的文字或者声音。他们是一群执著而坚定的拍摄者,即不隶属于任何机构,也不从中获利,只是用影像记录生活,表达心声而已。

  自拍客:不只自恋那么简单

  科技昌明使拍摄成本不断下降,拍照不再具有庄严的仪式感,同时也拆掉了高高的门槛。特别是数码技术的普及,让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包内装上一款小巧的相机,当作了生活的常态。拍什么呢?第一选择可能就是自己。

  将“自拍”这个词放到百度上搜索,仅用0.016秒便会找到6000多万条相关信息;另外,一项调查显示,“自拍”名列百度风云排行榜前50名之内,每3秒就有一个人通过网络搜索到自拍图像;近50万个网站称自己的网页内容与自拍相关。可见,在互联网和数码技术发达的今天,自拍随处可见,自拍爱好者也不在少数。

  一提到“自拍”,人们肯定会想起身边总有几个女孩相机不离手。她们每到一个地方,就会赶忙拿出相机“咔嚓咔嚓”留下自己的倩影。一会拍个“大头照”,一会又拍个搞怪照,于是相机里存满了她各色的表情和姿势。朋友们看到此情此景,第一反应就是“她真是自恋”。

  当然,有一部分人的确是因为自恋,因为过分关注自己,有强烈的表演欲望,才会成为“自拍狂”。但这只是多种心理原因之一,而对大多数自拍的人来说,更重要更普遍的心理动机是对自我的关注。人对自己的关注从来没有停止过: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水边顾影自怜;进入文明时代,人们发明了铜镜,可以在镜中自我欣赏;后来,人们又用自画像和雕塑留下自己的形象。时至今日,随着科技的发展,留影时代悄然来临。人们之所以如此,从心理学上讲,是因为人类总想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满足内心进一步了解自我的需求。

  另外,自拍还是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有的人自拍仅是为了自我欣赏,而有很多人却是将自拍像传到网络上。小刚被朋友戏称为“自拍达人”,他特别喜欢把自己和女友的自拍像传到“播客”上,制成一个个图文并茂的小片段,并命名为“两只小猪的甜蜜生活”。小刚说,看着自己传到“播客”上的照片和视频点击率节节攀升,心里有说不出的兴奋。

  像小刚这类人,他们每传一次自拍的照片,就等于亲手完成了一件艺术作品。他们把这些照片跟别人分享,其实就是想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美,以此获得自信心的强化。而现代人又特别喜欢看这些自拍的“私房照”,反过来又刺激了上传者自拍的欲望,再次强化了自拍的行为。

  街拍族:最直观的展示

  街头的相机怎么越来越多,这阵势也由不得你慢慢适应,长枪短炮已林立于街边。街拍族的影像生活和快乐,就可能在你经过的任何一条大街小巷上。

  街拍,英文名字叫做Street Snap。其中Street是街道的意思,代表着走过的、看到的、自由的、周围的、普通的、熟悉得让人无法察觉的地方;而Snap,原来的用法之一是形容词,指快闪的、仓促的、突然的、简单的,以及咔嚓的声音、快速且灵活的移动、猛然获取的镜头。街拍最早源于国外的时尚杂志,除了及时介绍各大秀场上的新装发布,还要传递来自民间的流行信息,于是所谓“街头秀”就应运而生,这就是街拍的起源。

  当然,街拍的对象并非只是平头百姓,大量职业摄影师对明星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抓拍,也成为街拍的一个重要流派。但不管怎么样,只要你看到马路上出现任何好看、好玩的,都可以充当一回街拍摄影师,让走过、路过的帅哥与美女成为你镜头下的明星,只要你够时尚、爱逛街、眼力尖锐、品位独特,再有快速反应的行动能力。街拍的风行地在日本,众多不同造型的年轻人和时尚杂志的大量需要,为街拍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一般来说,一次专业的街拍,必须捕捉到被拍者衣服的细节、搭配和牌子。时至今日,这仍是街拍内容的主流。

  街拍在中国大陆的兴起大约是在2005年前后。发展至今,不少摄影类论坛上,都已专门开辟出“街拍”专版。用数码来传递街头时尚,对摄影技术的要求并不高,但拍摄者对时尚和品牌文化必须有足够了解,要在众多的人、众多的搭配中挑选自己的标准,同时又能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在网络上众多街拍作品中,能真正达到这一要求的似乎并不多。归纳起来大约有两种情况:对“街拍”的理解太过“街头”。随着数码相机与高像素手机的普及,广义上的“街拍族”队伍日渐壮大,他们的关注点放在街道的细节而不是街道上行人的细节。另外就是对“街拍”的理解太过着眼于“偷拍”,也许国内的众多美女或帅哥们还不习惯对着陌生的镜头在大街上大摆pose(姿势),而且确实有些所谓街拍者的关注点并非整体,而是某些局部,这就给被拍者造成一定的困扰,使他们对街拍心生反感。目前在一些以图片博出位的网站上,这部分街拍成为主流。事实上,国外的街拍者都不是“偷拍”,从被拍者的表情或肢体语言来看,应该是双方你情我愿的行为。

 街拍作为年轻人间传递时尚信息的一种手段,已经在年轻人心目中基本得到认可。但作为街拍爱好者们,还是应该注意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举动,避免引起对方的不满或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老道的街拍族给那些初学者总结出一套口诀,街拍宜低调,别带大包包;轻装相机小,逢人面带笑;一见好瞬间,连拍莫等闲;察言又观色,确认心情好;预思彼立场,愿不愿曝光;若遇不开心,道歉不可少。

  随拍者:用影像喃喃自语

  他们不用什么专业器材,他们不注重构图色彩,他们只要真实就好。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影像的形式加以记录,回头再看可能就是一笔财富。

  自由职业者李威总是随身带上一台小数码相机,但与人不同的是,他很少给自己留影,又不喜欢拍摄什么风光景点,但他的记忆卡也总是满满的。他走出家门,首先对着阴云密布的天空“咔嚓”了一张。接着走进Pizza店,发现这里的logo很有特色,像番茄沙司,随手把桌上印有logo的餐具也拍下来。等餐的过程有点无聊,看着桌上的火柴突然想抽烟,赶紧用相机记录这片刻的冲动,连大快朵颐的时候也不忘来几张大大咧咧地自拍。吃完午饭,来到书店,门口的雕塑和天花板上悬挂的书一一摄入镜头。回到家,他把这组照片发在自己的博客上,配几句简单的说明,一篇视觉日记就此完成,既勾勒了一天行程,又不乏对某刻心情的“描写”。

  如今,像李威这样机不离身的“随拍者”正在以“我拍故我在”的记录方式和海量的拍摄定义着读图时代的日记体。“随身携带、随时随地、想拍就拍”是他们的口号。与传统摄影爱好者不同的是,他们不使用专业器材,不追求专业技巧,甚至连构图、对焦等基本摄影规范也统统抛弃,只为了满足刹那的拍摄冲动,用琐碎的断点定格生命中的一瞬。

  随意还是刻意,是痴迷于影像日记的快拍族与传统摄友、专业摄影师之间最大的不同。影像日记不是摄影作品展,不求工整、不求清晰、不求完美,“跟着感觉走”、“为拍而拍”几乎是所有影像日记的书写原则。只为“悦己”,兴之所至、顺手拈来才是日记的最高境界。没有框框的限定,没有专业摄影知识反倒成了“快拍族”先天的优势,不看取景框、不对焦、不考虑角度构图、狂按快门是典型的“随拍者”症状。

  记者通过网络与许多论坛内的“随拍者”进行采访时,他们基本上的共识就是,无意成为专业人士。他们基本都有自己的工作,也有不同的爱好,随拍对于他们来说,只是自己喜欢的一种表达和记录方式。如果真的往专业化道路上发展,反倒可能会坏了这份自由自在的好心情。




上一篇学院:颠覆影像传统 谈现代摄影艺术

下一篇摄影记者不是“照相匠”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