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当21世纪的钟声从东方响到西方,我们的地球由于现代科技文明的沟通,已变的十分的紧密和接近。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一个快速的信息时代。读图,是这个时代的明显的特征。摄影将在这个时代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快速的大量的通过图象传递着不变形,不会应翻译的原因而变味的信息。应当讲,这个时代正是使用摄影,发展摄影的最好时期。利用时代的高科技信息传输性能,把世界各个角落的信息快速、大量的进行交流。真实的记录这个世界,记录各个地区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艺术,民俗和特定的生存状态,并准确的传递给我们这个“地球村”的每一个成员。摄影利用“互联网”可以快速的传达到世界的每一个地方。摄影,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摄影随时随地的“记录我们家庭后院里发生的事”。摄影在生活中扎根越深,生活给予摄影的养料也愈加丰富。摄影正是不断地吸收着生活的养料而生长。

然而,生活一方面在不断地需要摄影来帮助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我们周围的摄影却仿拂正一步一步的在离开生活,挤身于艺术的象牙塔。他似乎不愿意留在具有“媚俗”之气的生活之中。他喜欢落脚在华丽,高耸的展览厅堂。他不愿意记录自家后院的故事,而追求“纯艺术”的光影变幻。他不再是带给人们生活的思考和哲理,而醉眠于虚幻的美丽和色彩。摄影艺术家的头衔正在把摄影这个最贴近百姓生活的“玩意”,一步一步拔出生活的土壤。生活在城市的摄影家,无意表现自己生活的城市,他们逃离城市,捕捉城外的流光异彩。生活在乡村的摄影家,钟情的是异域的山水风光。摄影正靠“艺术”的营养液,扦插在艺术家的花瓶中。摄影正成为沙龙里玩物,生硬的文字图解,摄影艺术家聚会的理由。摄影正变的与生活无关,与人民无关。

平民百姓远望着高耸的艺术展览大厅,擦边而过。他们知道这是艺术,已经不属于大众的生活,在这些艺术之作前会造成观众的自卑感。从那些艺术之作中,已看不到中国的真实,时代的印记。也看不到哲学的思考,哲理的明辩。更缺少直面人生的勇气。缺乏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无意去表达人与社会的关系,更缺少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注意。只是空虚的光影,乏味的图形,失去个性的影像,在展厅里悬挂的是模式的重复。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的唯美之风的盛行,都是思想苍白的表现。

在摄影展开幕的上午,是热闹的场面,欢快的乐曲。为摄影展而聚合的摄影家们互相寒暄着。走马观花式的看一看,因为他们知道这里没有交流和学习,有的只是模式的重复。严酷的下午,展厅里冷冷清清没有观众。偶然进来的也是匆匆浏览一下就飞快的逃离。不会有一传十,十传百的传播。摄影作品没有力度,没有生命力,没有文化关注,没有老百姓关心的事。没有个性的作品清冷的挂在墙上,等待着落展的那一天。这样一个又一个重复出现的展览场面。不得不使我们从事摄影的人们必须仔细的思考一下;摄影如何才能具有文化内涵?摄影如何才能贴近生活成为人民大众的艺术?摄影之路应当如何走?

一, 摄影的主要功能是纪实

摄影的主要功能是纪实,摄影是一个时间截断机。它截取时间的瞬间,记录历史和事实。纪实性是摄影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它注重记录事实内容,注重的是故事的来龙去脉。以及故事的各个方面。注重是故事的发生环境和故事发生时的特定氛围。表达文化对他的影响。是一个摄影人与社会的沟通。通过摄影作品表达摄影人对被摄者的关注,通过摄影作品表达被摄者的情感生活。通过摄影作品更深层次的是展现一种文化,一个环境以及在某一特定生存环境下生活、工作的人们。整个作品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一个哲学的思考,具有哲理和社会学上的意义。

纪实性的作品,还肩负着一个历史记录者的使命。他今天记录的一个瞬间是为历史作纪实。摄取人们今天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以摄影人自己的个性化的视点去看待事物。记录下这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在某一个人身上的折射。注重作品得人文关照,记录下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各个民族的文化现象。以及文化在生活中的外在表现——民情民俗。留住我们文化的根。一个文学家或历史学家可以用他的生花妙笔来述说那已经失去的文化、事件、民情民俗。但是,文字的东西在隔代人的脑海里,就可能再也无法复原成当时真实的场景和细节。摄影正好可以事无巨细的记录那将要失去的民情民俗。保住那些繁杂的细节。为我们民族文化留下详实的注脚。我们摄影人不应当让我们的子孙,向今天的我们,到外国人那里花钱买回记录我们历史的照片。如果是那样,就是我们这一代摄影人的耻辱。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严酷的现实。我们不是只有从马克.吕布的作品里才能看到新中国前四十年的真实?

纪实性的作品还记录我们今天的生命历程。研究今天的时代的特性,记录在这样一个特定时代下出现的文化现象。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多种文化现象并存的时代。“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同时出现在同一个时期。矛盾、碰撞是在所难免。信息革命的大潮给我们带来了“文化反哺”的现象。摄影人只有具备文化视角的眼光,记录我们这个社会的变迁。才能担当起记录文化的使命。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而拍摄。当有文化注入摄影以后,摄影也就归于他的真谛;注重内容而不注重形式。人文关照应当是摄影今后的重要内容。摄影需要生活,离开生活摄影就会变的苍白无力,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摄影人应当是生活在生活中的记录者。

二, 摄影视觉语言的研究

摄影,虽然具有世界性的一种语言工具,但是它毕竟是一个西方文化的产物。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他其中具有西方文化的内涵。我们经常说;我们已进入了读图时代。其实,就解读的质量来说,我们大多数人只能算是在看图。看图,是一个直觉的反映。这种直觉可能是与生俱来得。只是判别好看或不好看,这种直觉受周围文化的影响,吸收的只是图象所存载的一些表面信息。而读图是需要思考的,需要经过训练。只有经过训练的人才能从图象中感知更多的信息完全了解图象所包含的寓意,情感才能进入图象所描述的意境。对图象的研究和理解,必须是图象本体的研究,对其从外在形态到内涵意义的研究。是我们在理论上要更加注重研究的重点。

艺术摄影,在摄影界里常常把他理解为;对光影的记录,风光的展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艺术摄影是视觉上最自由和最有开拓精神,有哲学思想指导的摄影种类。她是摄影界的思想库。从她这里诞生视觉语言,会对其他摄影类别产生指导意义上的影响。

艺术摄影,他可用纪实性的摄影语言来表达作者从生活中浓缩提炼出来的思想。他不象新闻和纪实摄影那样受真实性的限制。他表达的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关注,一种思考。由于这是一种把生活中的思想提炼并放大了的思想,是一种具象化了的哲学理念。因此,他更易于使人们理解和接受。

艺术摄影更多的是用摄影室的语言,用各种各样的载体,镜头语言、光影光比、色彩甚至各式各样的被摄体。把自己的思想、哲学理念、以及图象光影的寓意和意境,完全人为控制的充分表达出来。这些视觉语言被大量的运用在广告、商业乃至新闻、纪实类摄影中。他探索的是摄影的语言功能。他的作品有大量的观念和思想上的探索。所以我们说他是摄影界的思想库。世界各国的摄影界对此都是十分重视的。可是这些作品没有展示的机会,没有表现的空间,在无声无息中自生自灭。艺术摄影的研究是非常注重文化内涵的。他需要作者有丰富的摄影艺术发展史的知识,了解文化艺术的前沿动态,良好的镜头语言、视觉语言的功力。其作品,是为表达某种思想而发展的镜头语言,是视觉语言的探索和研究。

三, 摄影的人文责任

称自己是摄影家还是摄影人,虽然是一字之差。但却表明着对摄影的两种态度。摄影人,定位在自己是生活的记录者,思想的表达者。充分的认识到摄影离不开生活,他对生活不是一个观望者,而是一个参加者。他把摄影创作以社会为依托,把摄影创作放到社会的层面上去关照。他带着强烈的人文责任记录社会中的人与事,并通过这些人与事折射所处世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人的生存状况。他有强烈的责任感,坚持不懈的记录将要失去的文化符号,记录身边的民情民俗、生活方式为历史做纪实。他的作品没有官腔,没有学腐气,而是清新的生活气息。与观众和平民百姓没有距离感,沟通和平民百姓的情感。是摄影与生活与平民百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处处展现生命的力度和生活的气息。

摄影人不把自己看成是摄影家,是因为他们十分清楚的知道不能自己把自己拔离生活的土壤,而成为“艺术家”花瓶中的插花。他们时刻记住那些曾被称之为“玩意”的京剧、地方戏、杂技,当进入到艺术的宝殿之后,就失去了生命力的教训。摄影人在生活中不断的拍摄,记录生活,同时也吸收生活给以的滋养。用最低姿态的摄影形式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只有这种低姿态,才能使摄影作品与平民百姓没有距离,成为平民百姓喜爱的作品。摄影人经常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关注着每一次的经济腾飞所伴随的道德沦丧。用自己的作品呼唤世间的真、善、美。为那些失去上学机会的孩子呼喊,为那些弱势群体争权益,揭开丑恶现象的虚伪面沙,为人世间的美德唱赞歌。

摄影人,不注重自己的知名度,只希望自己的作品对这个世界有贡献。缺乏学习、缺少思想、缺乏文化是摄影界的通病。摄影人注重自己修养的提高,关注现代化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影响。关注本民族文化的保护,看护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乐园。摄影人不排斥外来的文化精华,兼收并取,消化吸收。摄影人为文化的多样性而努力,为民族文化的生存而努力,对社会的人文责任是摄影人心中的最重。




上一篇论新闻摄影的批判性

下一篇曾璜:新闻摄影需要创新和进步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