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当“图文并重”逐渐从理念变成现实,许多报纸,尤其是都市类报纸,近几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重视新闻图片的运用。有的把有分量的新闻图片放在一版的显要位置,有的甚至做成封面式的头版。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就是将“图文并重”简单地理解为各版都有图片,定期出摄影专版,盲目追求数量多、版面大,而没有重视其内容是否具有新闻性和信息量,没有重视其独立报道新闻、传递信息的作用。而受众对于新闻信息已从“量”的需求转向了“质”的需求。如何展示新闻摄影的价值,如何做好新闻摄影深度报道的课题,已经摆在了摄影记者面前。

  一目了然与深度报道

  新闻摄影,是以形象语言传播新闻的,具有一目了然的特点。一目了然,并不等于肤浅和浮光掠影,深度报道绝非文字记者的专利。

  新闻摄影的深度报道:一是指对一个问题、事件或人物,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研究,经过一次或多次采访挖掘,用“系列”组照的形式,深刻立体地进行报道;二是指信息量大、形象语言丰富、具有冲击力,引发读者想像、联想和思考的独幅新闻照片。

  必须指出,形象语言不到位,全凭文字说明帮忙的新闻照片,只是一般的新闻照片,不是新闻摄影深度报道。于文国的《窑主与矿工》,画面形象是原始笨重的生产方式、效率极低的生产力以及窑主与矿工对比鲜明的生产关系。在这些东西背后,隐藏着黑心窑主无视国家劳动法、劳动安全法,非法经营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的本质属性。

  深度报道与以人为本

  “读图时代”的报纸,使用照片越来越多,与之相适应,摄影记者队伍迅速扩大。激烈的竞争使不少摄影记者有这样的苦衷:突发性、时效性新闻不可能天天有;日常报道该拍的东西,不是自己拍了,就是别人拍过;新闻资源面临枯竭。这种状况正好说明,新闻摄影更需向深度报道进军。

  比如说“民工潮”,改革开放以来,这个题材已经被人拍滥了。拍来拍去,无非是春节前后民工们排队买火车票,枕着行李疲倦地躺在广场上候车,艰难地挤在车厢里等屡见不鲜的场面。然而,人民日报曾刊发过一组照片《第二故乡过大年》,报道的是两个在杭州打工的四川民工春节不回家,让老婆孩子到杭州团聚。那些夫妻双双游西湖、买年货、贴春联的镜头,让人耳目一新。

  做深度报道,不但要求摄影记者深入生活,不断发现新题材,还要依靠辩证思维,多角度、多侧面地切入某些不得不反复报道的题材。要使这些题材常报常新,关键是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舆论监督与深度报道

  从事新闻摄影,记者当然要具备“新闻眼”,而拿出深度报道,单凭“新闻眼”还是不够的。同样的题材,切入视角不同,就会有报道深与浅的反差。素质高的摄影记者,善于用经济的、人文的、法制的、审美的视角切入不同题材,作出有深度的报道。

  挖掘新闻摄影深度报道,还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走出一些误区,辩证地看待深度报道与“消极题材”的关系。题材的积极与消极应当说是相对的,作为媒体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责任感,要追求促进社会进步的舆论监督效果。关于河南艾滋病村的那组照片,应当说是相当优秀的深度报道,它真实地记录了大批患者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惨状,启迪人们行为自律,远离疾病传染源,也尊重满足了广大读者的知情权。或许是舆论监督的威力,或是时间上的巧合,这一“组照”在媒体上传播后,河南省政府派出了十几个工作组进驻那些艾滋病村。

特写在深度报道中的地位

  人物特写是指从新闻现场选择人最富特征的局部细节,细腻地刻画其形象,揭示其精神和内心世界。优秀的人物特写,对读者有冲击力。

  2001年1月5日,新华社转发路透社一张报道西伯利亚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50度的照片。画面上不是通常的冰天雪地、狂风大作,而是一个睫毛上挂满冰珠年轻姑娘的特写。这张照片说明,不仅反映社会题材的深度报道离不开人物特写,报道自然现象的变化,一旦创造性地运用了人物特写,照片就会产生奇特的深度和感染力。

  深度报道更需要策划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对具有较大社会意义的新闻题材进行精心谋划,对所拍摄的内容、步骤、途径等进行精心的组织和安排,就能客观、准确、深刻地进行摄影报道,充分凸显其新闻价值,就能将摄影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与广大读者的需求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1.选择具备可扩展、可延伸、可发展因素的报道题材

什么是可扩展、可延伸、可发展因素呢?

  第一,新闻报道题材本身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主题,由此可扩展或延伸出一系列的子题。比如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关系到历史进程的重大新闻事件,本身就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如果没有与之对应的多方位多角度的策划,是不可能做好这一类新闻报道的。

  第二,新闻报道题材处于发生阶段,还有更重要、更动人心魄的后续发展。比如1998年的抗洪报道,当洪水警报发出时,意味着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灾的开始。记者应该预见到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洪灾将继续发展,救灾也将一并展开。那么,这又是一个新闻报道的大好时机,在洪灾与救灾共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肯定有大量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事迹涌现,有充分的策划资源。

  第三,新闻报道本身虽然止于一定范围,但能引起诸多相关事物的发展变化。比如梁文祥卧底吸毒群的报道,由报道吸毒者,延伸到关于戒毒、禁毒、社会治安的报道与思考,最后成为广州市彻底整治火车站及周边地区的导火线。可以说,拍摄吸毒者,梁文祥并不是第一个,但这一次报道在精心的策划下逐渐扩展,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2.尊重新闻摄影规律,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特点

  考虑策划题材的原则要具备镜头感,即能以视觉形象表达新闻题材的内涵与外延。所谓镜头感有三个衡量标准:一是新闻主体能够被画面展现,即是否有东西可拍,特别是人物的内心世界;二是新闻背景及其环境能够被画面展现,即是否可以清楚交代新闻现场周围的状态;三是新闻场面具备较强的冲击力,即是否可以通过画面构图和瞬间新闻形象形成使人共鸣的高潮。南方日报在进行新闻报道策划时,常常考虑的是,这一报道是适合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或者是需要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合作。

  3.尊重新闻事实,充分发挥摄影记者与编辑的主观能动性

  任何策划都是从新闻事实生发开去的,新闻事实不能被策划,新闻报道却需要精心的策划。尊重新闻事实,由事实本身出发,摄影记者与编辑围绕事实进行思考,将自身的认知能力、知识与事实的“含金量”相结合,才能撞击出优秀的新闻报道。这就要求我们在策划时,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前提下,注意充分发挥摄影记者与编辑的主观能动性。




上一篇摄影作者的署名成了问题

下一篇从北京奥运图片看新闻摄影新趋势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