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PHOTO-GRAPHY是两个词的结合,是用光线绘画的意思。今天人们除了用它记录以外,更引申到一种通过光学成像过程进行艺术创作,一种简单快速而又高雅的艺术形式。西方却始终把PHOTO—GRAPHY的原意作为它最重要的记录工具而不是艺术手段,西方摄影的社会记录意义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如美国的时代周刊和国家地理以及法国的路透社非常强调社会记录性,同时他们的照片又是非常好的艺术品。
不论你是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博士、专家教授,只要你喜欢摄影,拿起相机,就可以照相;地痞无赖、无业游民、下岗职工、普通工人、农民(农民在西方国家多是有产者、有土地的恒产者)、暴发户、企业家、高级政府官员或虔诚的教徒、僧人、道士,只要爱好照相都是摄影人。只要你拿稳了相机拍摄了别人来不及或不可及的照片,一转眼就有可能横空出世成为摄影家,而没有人在乎你的文化功底。所以摄影仍然是一种次要的艺术,因为它受到器具的限制,使摄影家不能充分地建设性地控制色彩和形式的细节。摄影把照相机置于艺术家和作品之间,机器倾向于独自进行过多地描绘。所以我们常常说摄影机的眼睛而不大说是摄影师的眼睛。当然这曾是一种早期较为片面的观点,摄影现在已是被所有人类所忠爱的现代视觉艺术门类。
战争废墟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民主,面对物资匮乏的人民充满着对建设未来的热情和希望。在极为艰苦的简陋条件下使用数量极少的摄影器材开展对外摄影宣传。为了节约有限的资源,也要尽量通过更多照片极力展示欣欣向荣的新中国战天斗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干快上以至改天换日的大好局面。摄影创作充分展示了伟大祖国建设事业的空前繁荣,加上经受文革等的冲击,创作活动更受到一些教条化的约束,摄影开始走向程式化、格式化的套路。
风光摄影难以回避建筑摄影,至少风光摄影中还经常需要建筑的点缀吧。中国古代建筑精品之一的北京皇家宫殿建筑群是几千年中国帝王文化的积淀,天坛是皇家祭祀天地的祭坛,拍摄它就需要了解皇帝自称上天的儿子的历史背景,并从中找出建筑各处局部特征代表的深刻历史文化涵义的建筑核心图腾所在。游览故宫花几十元钱进去如果不了解中国历史和皇家建筑特色,走马观花,出来后你什么也没有看到。因为你只是看了热闹,没有发现其中的深邃,每一块砖、每一个摆设、每一个建筑构成都是不同的皇权象征。这还不去联系关于建筑构成中数字的话题,同样景山的建设和北海的形成都是中国深厚历史玄学文化的缩影,当然其中的风水论是比不可少的因素。而颐和园绝不仅仅是浪漫的乾隆皇帝纯粹喜欢江南美景而为之,更深刻的内涵就是为了亲民政策表现出他这个游牧民族对江南士绅的亲近和对大汉民族文化的深深热爱和获得汉民族的好感,享受之余又为统治服务。拍摄西藏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演变的历史及建筑特色,应该在画面中加入当地最具有代表性的图腾符号,否则仅仅是热闹和色彩耀眼而已。
有一位农民摄影家,他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在农村靠串村走巷拍摄照片挣钱。在那个照相资源还高度匮乏的年代,他硬是在生意之余,拿出剩余胶卷拍摄自己喜欢的照片。有着难得的亲临农村第一线的优势,他拍摄的两张农村体裁作品双双获奖,还作为中国农民摄影家的代表,作品参加了出国展览。在当地摄影协会的积极运做下,他被吸收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从此被招入县乡文化馆,盼望他再出精品,繁荣地方文化艺术事业。但是从此风光不再,十几年下来,再也没有看到他的作品。当地人就讲:不就拍了几张照片吗,瞎猫碰了个死老鼠!结果是摄影仍然被当作次要的艺术手段而对待了吧。因为人们在了解创作者文化底蕴背景的同时仅仅看到了摄影的机会性和偶然性!一方面各种经受多年文化教育和专业艺术熏陶的逐渐富裕起来、买得起相机的人多了,创作的水平提高了,出作品的难度也提高了。同时自己少得可怜的文化知识没有能够及时得到充实提高,结果落伍了。因此摄影往往可以靠一时之便成就名誉,但是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理论基础很难成就一生。摄影创作更需要对诸多相关知识的储备,否则,因为你拿起相机后的第一张照片就可能得了大奖,就很容易被人作为摄影仍是次要艺术表现手法的论证了。人体摄影的成功除了人文文化以外,对人体解刨学一点都不了解,你怎么知道每一块骨骼和肌肉的作用和表现它的最佳方式。否则,如同一篇非常好的学术文章被一个外行编辑一编辑,结果,精粹的内核都删除了,而只留下个躯壳被刊登了,最后是作者挨骂,杂志的办刊水平也遭质疑。
中国新闻摄影的历史上更多地是属于摆布下的摄影历史,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令人猜疑,做作的没有眼泪的哭泣、没有激动表情的笑容,一看就知道是为了拍摄而表演的姿势和动作,所以中国新闻摄影大碗的大作能够在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中得到认可的就少得可怜,再看看国外的新闻摄影,感动的让你哭、让你流泪,中国的艺术摄影更多地是程式化的艺术,中国现代艺术摄影更多地是全身缠上乱草破布和没有伤口却浑身上下缠满绷带的扭曲着的人物造型充斥有限的宝贵的摄影期刊版面,时间一长没有人记得他,也没有人愿意记得他!
为什么?没有震撼力,也不存在感染力。因为创作时的他只是寻求另类,另类的是没有人为之的行为,物以稀为贵了。我不懂什么艺术,也没有多少艺术鉴赏力,总之就是看不懂。如果整个国家的摄影艺术空间如此发展,情形如何?没有希望!想看到即使是过了一百年都喜欢看的照片吧?哪些是?经典的、朴素的、震慑人心的!做到这些靠什么?只是自己的爱?爱好?不是!还要有一种你身处当时社会现状的发自你内心的呐喊!感情的迸发!人人为之共鸣的!那是什么?符合社会潮流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你的爱属于社会的爱!你认为美的是人人都认为美的!
什么叫好文章,读时感到并不复杂,读几遍还想读的,有思想的、代表那个时代特点的,想起那个时代就想拿出你那篇文章来对照的。单靠美丽辞藻还是个人地位,要靠对事情的态度,敢于负责任的文字。
新概念英语越读越感觉好,英语水平越高越感觉深奥,为什么?那都是经典。语言艺术的经典。一知半解的、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的看不下去,乏味,真谛他找不到。摄影呢?
说到中国摄影,还应该废点笔墨说说中国文化现象,中国人多,地大物博。中国的文艺活动多,演出阵容庞大,为什么,中国文艺团队多,爱好者多,好不容易有次大规模演出,都希望借此登登场现现眼,为了以后发展提高身份等级。外国叫做志愿者,中国叫做照顾方方面面。不需要支付演出费用,倒贴钱也行。希望看到中国摄影艺术事业的繁荣,从繁荣的大环境提高我们自身的艺术素养。你我爱好摄影的人从中找出可以启发我们心灵的火花。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追求精益求精、精美绝伦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在全球各地的旅游胜地和休闲渡假之所,穿着西装革履、领带打到腰带的多是咱们中国人,那些带着劳力士手表、高档西装下面露出大半截白色衬衣下摆和脚登圆头布鞋的大都是中国的暴发户。开(闭)幕典礼上那些背后头发潇洒在腰间、前边胡须垂落在胸前的、牛崽马褂外带睁亮的皮鞋的是那些圈内的艺术大碗。当一个刚刚涉足艺术、苦心修炼也想成名的小字辈要接受由你亲自代表主办方颁发的奖杯时,他(她)首先认为艺术家就应该是你那份尊容,不知道以后你是否希望他(她)的积极消防还是效仿。
中国一个权威摄影媒体在与国外开展艺术交流时,采访外国的摄影家,问及是否打算来中国采访创作时,人家非常肯定,还说到我们中国的美女就有几百多万,你是否认为他肯定来中国耍流氓来了。这个数字他都计算出来了,说明他仔细研究过了,这也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很正常,真正看到大街上的美女一眼都不想看的人才有问题。中国摄影家喜欢去人际罕至的沙漠腹地和高山深处,寻找一种独自深处茫茫----的感觉,寻找那种唐诗宋词里才有的意境。而外国人喜欢往人多的地方钻,镜头总是喜欢对着人。他们希望猎奇还是就是猎奇?不是。他们在寻找,寻找他来到的这个地方要找的文化内涵、人文文化传统。人文文化和自然环境统一和谐美的融合。
这就是艺术审美观念的差别。没有文化内涵的唯美和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美丽画面传达着不同的信息。

文革中出生、开放以后成长的我,不知道当年的大跃进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那时人的心境。但是一幅中国的摄影杂志上那个稻谷麦穗变成了国庆庆祝的烟花。可以想见中国人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文字叙述的亩产万斤粮如何实现的。也想不到新闻是如何炮制出来的。
还好,中国有庄学本的民族文化挖掘到侯登科对农民生活的记录又有解海龙为了孩子的《整个学校》在那《世界摄影历史》中占有的一席之地。摄影已经在向真实性迈进。于云天、陈长芬们的摄影在充满耀眼的光辉的同时已经在向记录环境转移,从寻找美到传播美,从美丽的环境中走来,到为了未来的环境而呐喊。
这些,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新新人类的摄影,也是中国摄影的希望。
自从人类文明诞生的那天起,人类文化艺术和科学探索就开始围绕如何使人类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和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展开。摄影术的诞生正是人类探寻文明过程中的积极成果。记实摄影不论是新闻摄影还是社会生活记实都必须尊重历史事件和生活原貌,通过艺术手段予以记录和传播。图片本身必须遵循事物原貌的本质特点不被歪曲。而艺术摄影则在于满足人类审美需要,通过摄影手段刻意美化或加工,制作出适合审美情趣的画面来满足人对美的追求。
人类的很多基础科学研究始终围绕人类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课题展开,并为此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探索,尽管关于人类起源和进化的推断有很多,但是严格意义上,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无误的答案。不论是西方的上帝还是东方的神创造了人类的传说有多么美好和动人,但是都缺乏足够的证据说明人类诞生的过程,单就这些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或图腾来看,人类的肢体结构似乎与被认为是创造我们人类的祖先的古代类人猿有着某些差异(人生来会游泳、而猿类不会游泳),这些差异可以使人多出更多切合实际或背离客观的种种猜测,譬如人类或许是那个时代因为必然或偶然的灾难性因素,这种灾难或许出自地球环境突变、或许属于不同动物物种的结合,而这些母体或父体物种甚至已经因为环境变化而灭绝,一个新的动物物种正好适应了突变的地球环境,这些物种可能在同样的进化过程中不断演进成为我们今天的人类。这种猜想虽然离奇,但是正是由于缺乏证据,使我们很难相信哪种推断更加合理和可信。假如摄影术真的在那个时代存在,照片可以说明一切。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今天所从事的摄影记事过程正是为后人留下回眸历史的见证。正是这样,记实摄影的意义以及拍摄手段都应该遵循历史的原貌。我们如果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出发就会体会到摄影的神圣使命。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数字影像技术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可能。数字加工技术不能取代传统创作手段。照片的创作需要以客观存在的物体或景象为拍摄对象,以光学成像的方式予以记录,这是与绘画等美术创作过程的主要区别。不能完全靠科技手段借助计算机进行图片的加工和拼接来生产照片,照片拍摄过程需要很多的客观条件,客观条件很难出现十全十美的自然现象,即使出现了未必刚好有相机同时出现在现场,照片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缺陷,这些缺陷是现实存在的,是不能单靠技术手段完善的,也是人们之所以不辞辛苦孜孜以求而为了获得更加完美效果的动力一直永恒的关键所在。而绘画则可以任意修饰、添加或取消某些有利于或不利于构图美学的东西,但是摄影不同之处就在于摄影的写真性,正因如此,国外很多称摄影为写真。假如照片完全通过计算机和摄影图片图库,经过照片处理软件的加工处理,可以把任何想象中的画面完美地呈现出来,摄影过程大大简化,摄影投资成本和体力消耗也可以最小化,那么艰苦的摄影创作过程的意义被忽视,很多可以轻易获得某些收益(譬如拿奖和挣稿费)的行为得到认可,必然对于踏踏实实从事摄影艺术探索的热情给予消极的影响,甚至摄影本身的价值被弱化,社会对摄影创作的认同感减弱,很多喜欢这种平面视觉艺术的人不屑投身到摄影事业而转向绘画等艺术行当。对摄影的繁荣和新人辈出也是不利的因素。

我们的摄影创作还应该正视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矛盾,首先,中国作为历史文明古国,长期以来的历史观念熏陶造就中国人今天的历史优越感。但是,中国人不要忘了我们今天与世界水平之间巨大的差距,这个差距既有经济的、技术的、文化的、传统的,还有对待文化传统的正确认知的,甚至思想深处寻求开放与现实的固步自封的某些东西。比我国文明史甚至更悠久的罗马和印度、埃及都没有站在今天世界的前沿。中国由于落后遭受近百年外强凌辱后对渴望祖国繁荣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过分激进搞不好就会变成民族沙龙主义。所以,需要深思反省的地方比起优越感的方面更多也更加现实和理性。这也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必须具备的特质。美国没有值得颂扬和炫耀的悠久历史,杂居的种族和民族,陶冶出一种彼此的接纳和融合,而不是相互排斥。在这种多种族的杂居、协作和沟通交流中,尽管发生过不少冲突;毕竟,最终人们各自习惯了对方自己既保持传统又彼此学习借鉴的风尚,正是这种特有的风尚促使美国能够把世界各国各种优秀文化都引入本国并应用在自己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上来。没有了文化优劣的争执,就产生了文化的交融,开放式的融合逐渐使美国很快发展成为世界头号的超级经济强国,也繁荣了美国的文化艺术天地。
近几年太多关于西部的照片和人体照片在众多摄影赛事中频频获奖从一个层面证明中国西部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广大摄影人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创作空间,逐渐成为摄影人向往的地方。摄影人积极的创作与宣传西部更是令人振奋,加之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令人向往,自然关于西部的摄影作品更容易得到认可,这里边就不乏有个别走西口的一轰而上的赶时髦凑热闹行为甚至并非纯粹追求艺术的投机行为。由于中国多年的闭关锁国,人们长期的压抑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文明的不断进入,中国长期不敢触及的人体摄影创作开始解禁,这本身体现出社会的进步。然而,我国在关于人体美学的探索领域还是与以身体美为风尚的欧洲在欣赏角度方面有着更多差异。很多涉及人体的摄影作品还谈不上真正的人体艺术,而更多地像是性开放的产物,这样的作品在西方社会也不是都能登上大雅之堂的。或许是出自长期压抑的爆发,或许是对于开放自由的渴望,而评委的偏好或许又助长了上边提及的这几种风气的盛行,这里边需要说明的是名山大川美丽景观全国范围和世界各地不胜枚举,提到西部和人体摄影话题仅仅是举的一个例子,我是非常赞同和支持前往美丽的中国西部和其他地区以及对最为神圣的人类身体自身进行广泛的摄影创作活动的。只是想说摄影创作应该坚持白花齐放的方针,在重视唯美题材挖掘的同时也要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关注所有自己所处环境周围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各种题材,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现状和悲欢离合的各种故事,关注那些我们希望经常看到更需要大力弘扬的和我们不希望看到而又必须予以揭露斥责的以及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人和事,这种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原则,用照片带给人的冲击力最终推动社会进步,意义可能更加深远。
我们今天最为关心的是中国的摄影是什么样子?又是为什么这样?思考与反思?未来又如何?都为了什么?有一点可以证实:所有人类艺术在满足身心需要之余,最为关心的是什么?这是人类终极关怀问题,其实也就是社会责任问题!历史上的大型古代建筑和艺术精品出自帝王,帝王关心什么?基业千秋万代,靠什么?国富民强,人民安居乐业;只有这样,帝王才能基业世代相传,这就是一种他自己的终极关怀,也是他的社会责任!那些经典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积极的象征。今天我们温饱之后才能有可能去从事喜欢的摄影创作,最终我们的追求从寻找技术方法到画面完美到寻找关心主题,走来走去,最后又回到终极关怀。不自然就到了社会责任了。这时摄影家的社会意义就产生了,不论是追求完美、保护环境、拯救文化遗产、维护和平等等。

饥饿想吃饭,天寒想穿衣,饱暖之后思淫欲,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是最强烈的欲望。在满足生理需求之后,人类转向心理需求。追求社会认同,希望创造人生最大的价值,探索自己能力的极限,实现自己价值的极限,这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在全民族素质大大提高和各种相机得到普及的今天,更多得到专业艺术美学熏陶、拥有完整的正常人格、具有自由创作激情和更高审美价值趋向的各种风格独特的优秀摄影家会脱颖而出,丰富人类艺术生活,展示新的开放的中国的艺术魅力,这种欣欣向荣的艺术氛围也正是我们共同期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学术氛围和艺术创作空间将会引领摄影艺术走向新的辉煌。
坚持摄影能动性从一定程度上能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向着推进人类和平、共同文明、共同发展、共同幸福的主题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题材挖掘。在推进人类文明进程中,用我们震慑人心的作品感动人类、启发人们(震撼人心的摄影作品造就美国越南战争的结束可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审美需求和愉悦的同时,也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使人类朝向更加文明的明天迈进,才是我们摄影人最为崇高的理想,也是永恒的创作主题。
 
  
 
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理论评论员,近年在《摄影之友》、《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照相机》、《中国社会新闻》、《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影像材料》等期刊和《中国摄影论坛》以及一些新闻报纸发表了一些理论文章和新闻照片。




上一篇人体摄影的沉沦

下一篇工薪阶层如何才能“玩得起”摄影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