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晓敏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自2000年开始,中牟县“雁鸣湖金秋笔会”已经连续举办七届。18年来,已有全国20多个省份的500多位作家、诗人、学者、记者通过笔会光临中牟采风,我曾四次参与其中。当我收到由王银玲主编的《雁鸣金秋散文卷》《雁鸣金秋诗歌卷》两本书时,倍感亲切。
中牟县是个有着特殊地理位置的好地方,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一边是省会郑州,是当下中部地区正处于跨越式腾飞的现代都市;一边是古都开封,是以现代旅游开发为主的历史文化名城。两座城市不同形式的强势扩张,给中牟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中牟凭借中部崛起之势,诸如优惠政策、交通之便、土地资源、人才聚集等,抢抓重大发展机遇,弘扬拼搏精神,给经济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杉杉奥特莱斯,海宁皮革城、汽车产业园区、雁鸣湖新型社区、绿博园等,雨后春笋一般崛起,与中原经济区高速发展的格局互为观照,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又在高端、前沿产业如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注重吸纳郑、汴之深厚积淀,招贤纳士,大力促进文学事业大繁荣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华强方特文化产业园区、中牟规划展览馆、中牟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农耕文化博物馆、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电影小镇、官渡寺、牟山湿地公园、雁鸣湖金秋笔会等,让中牟大地在新时代的进程中,沐浴着文化的光影,成为鲜亮的文化符号,潜移默化地提升它的品位和内涵。这些不仅仅是当代文化建设的一种自觉选择,也应该是张扬在大众生活中的一道靓丽风景,为打造“文化中牟”形象,增添了一座新兴城市的魅力。
物质生活建设是一种外向形的表现形态,比如一个城市或一方区域的经济总产值、人均收入、工业指标、粮产量、高速公路、公共服务设施、财政收入等,这是可以通过统计数字直接显示的硬性指标,形象直观,令人一目了然;而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比如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广电影视、新闻出版等,它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标识和孕育出来的氛围,则是人们需要从内心深处才能感知的东西。它彰显出人们的精神生活状态,属于社会文明的范畴,它所反映的是人们生存的环境和质量,体现着深层次的生活内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是一种稀有原素,如果把物质建设比喻成地面之上的大树,而文化则像是从地面向下生长的根系,它 潜心汲取着水分和营养,最大限度地用汁液支撑着地面之上的树干、树枝和树叶的蓬勃生长。人文精神与物质生存犹如人的两腿鸟之两翼,只有和谐一致,互为依赖,才能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中牟县兼具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和先进的现代意识观念,生于斯长于斯乃至从四面八方拥来干事创业的中牟人,从来都不缺乏热爱家乡、建设家园、创造未来的真情与自信,当今时代大潮里所涌动的中牟现象,也是吸引作家、诗人们前来认真观察、仔细体味和热情书写的原动力。从2000年首届雁鸣湖金秋笔会伊始,中牟县委、县政府、宣传部、文联就策划定位了以“雁鸣湖景区”为先行的采风活动,通过集束式发表的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等,尤其在雁鸣湖旅游景区开发初期,与会作家、诗人们妙笔生花,用饱蘸情感的笔墨和富有诗意的言语,讴歌了碧波潋滟、芦荻萧萧、雁鸣长空的一方中原水域,使这一新兴景区在较短的时间内声名远扬。此后的十数年间,“雁鸣湖金秋笔会”的连续举办,通过精心组织,完善实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以及众多媒体的关注与参与,渐次带动了对中牟全方位的经济建设、名胜古迹、风物人情等的连续性宣传与推介,在更大范围内让社会各界了解了中牟的前世今生。
《雁鸣金秋散文卷》《雁鸣金秋诗歌卷》是历届“雁鸣湖金秋笔会”的重要收获,是当代文化中牟的集大成,也是豪华版的中牟风物志和中牟旅游解说词。阅读这两本书,会真切感受到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诗人们发自内心的赞叹。书中有对中牟县的历史沿革与宏大事件、重要代表人物的钩沉与解读:萑苻泽起义、官渡之战,道家名师列子、美男子潘安、民族英雄史可法等,揭开面纱,抖落尘埃,以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书中更多的则是对中牟大地当下的现代化建设的描绘和抒写,《水润天成的中牟》(何弘)、《谁持彩练当空舞》(孙荪)、《白沙如梦》(单占生)、《大地上的黄金》(李小雨)、《雁鸣湖的好》(乔叶)等等,从这些著名作家、诗人笔下,可以感受到这些诗文华章的独特视角和艺术魅力。不仅如此,当这些文史资料般的记实性文字,一旦编纂成册立此存照,便成为了中牟的永久记忆;当它一天天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开来,则又成为了中牟的文化使者。
一座城市或一方区域的人文精神的滋润与生长,不是一蹴而就或者天上掉馅饼的事,它需要有热情、有担当、有作为、有责任感的人,数年如一日的辛勤投入,才能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这棵文化之树的茁壮成长。“雁鸣湖金秋笔会” 文化品牌的形成,既有时代发展的先天条件,也有人为因素的后天努力。这一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和实施者们,长年坚持“请进来,写出去”、“借鸡下蛋”的文化组织工作,以一种文化活动作为宣传舞台的做法,之于当代“大美中牟”的形象塑造,以及它日益辐射出来的影响和产生的正能量,在中牟乃至中原大地上呈现出来的个性特色和骄人亮点,营造出来的“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景观,其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不可小觑。
上一篇: 沉浸式传播让传统文化对接当下不断“上新”
下一篇: “蜜月期”过后,社交媒体将何去何从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