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学典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文史哲》杂志创刊70周年之际,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70年来的办刊成绩,表达了担负起时代使命、发挥好期刊作用、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决心。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体编辑人员回信,认为编辑部“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既令我们激动,也让我们惭愧。我们深知,高兴是暂时的,压力与激励却是永久的。

总书记的回信让《文史哲》这份以研究中国古典学术见长的杂志再次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为期刊界同仁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文史哲》编辑部为什么能得到总书记的回信?在此,我只能用一句话来回答:《文史哲》的办刊理念与实践,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期待与希望完全一致。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在考察武夷山朱熹园时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史哲》杂志从一创刊,其发稿的侧重点就是中华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典学术研究的成果,持之以恒地研究探索“中华文明”,一直是《文史哲》的追求,近十几年来尤其如此。

早在1961—1962年,《文史哲》曾连续刊发20多篇研究孔子的文章,重评孔子的“仁”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这是当时其他任何杂志所没有做到的。20世纪80年代有一个著名的思想文化事件,叫“文化热”,学界公认,这场“文化热”的起点是1984年第1期《文史哲》所发那组笔谈文章:蔡尚思、庞朴、胡道静和祝明等先生呼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演变。1998年,《文史哲》又发起过一场声势浩大的讨论——“儒学是不是宗教”的论战。季羡林、任继愈、张岱年等先生都参与了此场论战。从2006年起,《文史哲》还发起过一场波及整个中国古典学界的更大讨论:疑古、释古与“夏商周断代工程”,这场规模宏大的论战,推进了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此后,《文史哲》又发起“中国古代社会形态”问题的争鸣,被认为是新世纪的“古史分期问题论战”。

从2008年起,《文史哲》为呼应“中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大势,针对“西方中心主义”,连续举办9次“人文高端论坛”:中国文论遗产的继承与重构;传统与现代:中国哲学话语的范式转换;秦至清末:中国社会形态问题;反省与展望: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儒学与自由主义的对话;个体与社群孰先孰后:儒学与自由主义的对话;儒学价值及其现代命运:五四运动百年纪念;等等。《文史哲》举办这些讨论会的目的,是向整个学界呼吁“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应做方向性调整”,应从“西方化”向“中国特色”校正,应直面中国经验、中国材料、中国案例,从学理上认识真实的中国。

从2015年起,《文史哲》又做了两件事:一是与有340年历史的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合作,在海外发行《文史哲》英文版,旨在借助《文史哲》杂志的品牌和积累,以专题的形式,向海外学界介绍新世纪以来整个中国人文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发现,以满足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要求;二是与《中华读书报》联手,评选“年度十大人文学术热点”,归纳总结具有前沿意义的学术探索,引导学界关注思想潮流、学术走向和国家民族的发展大势。

罗列《文史哲》杂志所做的上述工作,只是想说明一点,在学术发展史上,并非只有作者和学者是主动的积极的,编者也同样是学术史上的积极创造者,期刊绝不只是简单的平台和背景,而是推动学术发展的能动因素。

(作者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




上一篇挖掘科普场馆育人潜力

下一篇观众喜欢这样的主旋律电影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