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在技术的作用下,文学艺术的性质不但可能会改变,而且,技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文学艺术的发展,并使之贫乏起来,甚至文学艺术因此面临着被一扫而空的危险。
据媒体报道:前些天,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来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微软工程师说,他们2014年开发的虚拟机器人“微软小冰”经过3年积累和学习,已经具备了与人对话的能力,它不仅能跟人聊天,还能唱歌、写评论、主持节目,尤其是,还能写诗。
5月中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了“小冰”创作的现代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部100%由人工智能机器人创作的诗集。
人工智能能不能写出比肩人类智慧的文学作品,甚至是超越之的文学作品呢?机器的自动写作,能否构成对人类智慧和尊严的挑战呢?这是科学家、哲学家、美学家所思考的问题。有的认为,人类可以对机器的写作加以控制;有的则认为,人类因为自己的作品而被超越从而失去自我。
笔者认为,应该尊重诗歌本身的艺术和思想特点,不能把技术性思维延伸扩展到诗歌中去,不能把诗歌语言当作是一种能够被操纵、被控制的技术工具。
对文化而言,技术的发展给文艺的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从而开拓了文艺的新形式、新文艺。但是,我们还应看到,技术能力的迅速提高,已经造成这样的现实:人性的力量退化,人的精神变得失去了创造力,呈现出萎缩的状态。文学艺术被技术程序所取代,成为一种悖论,既丰富又贫乏;既是对个人的赞扬又是对个人的抛弃;既是形式的获得又是真实的丧失——有时达到对世界的拒绝和作品的自我毁灭的地步。在技术的作用下,文学艺术的性质不但可能会改变,而且,技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文学艺术的发展,并使之贫乏起来,甚至文学艺术因此面临着被一扫而空的危险。
现在看来,无论是赞成技术创作文学,还是反对技术创作文学,都是毫无意义的。人工智能能否代替我们的文学,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说,诗歌将是人类的最后基地,诗人不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因为构成诗人这一独特生物的,不只是某种智慧,诸如潜意识、挫败感、非理性想象力、直觉、情感的暧昧、反讽的能力、语言晦涩与准确之间的平衡等等,都是要在真正的人类社会,经历命运无常的磨炼才能得到的。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文学艺术,如何不断超越时代。
上一篇: 在共享时代提升文化自信
下一篇: “高考准考证”是对美好情怀的留念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