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黎光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这些年来,电视媒体推出的综艺节目非常多,但有些节目娱乐有余而文化不足的现象仍然存在。所以,当收到《经典咏流传》节目总导演田梅发来的资料时,我眼前一亮,觉得这档节目既有诗词歌赋的品位,又有文化品质。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始终认为,高等艺术教育不但承载着传播文化和探究真理的社会使命,还包含着坚守精神高地、修养精神文明的历史责任,要有不忘融入平常百姓家的文化意识。我们绝不能把我们的学子培养成仅仅掌握音乐技巧的工匠,要将“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的理念贯穿始终,给我们的后代留下具有中华民族血脉的天然印记。

大家都说古典诗词不容易读懂,殊不知这些作品都是先贤在伟大实践中的所感所悟,来源于真实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如观众所见,我们用心赋予了经典以全新生命之后,得到了男女老幼难得一致的好评。《经典咏流传》以中国音乐元素为依据,以中国风格为基调,以中国作曲家为载体,以中国作品为体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轻盈而亲和地走近大众是这个节目的最大贡献,也让我认识到,语言和音符的完美结合,能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不知不觉被感染、浸润。

我非常喜欢梁俊老师改编的《苔》,清代才子袁枚的一首小诗。经过现代音乐的演绎之后,如此动人心弦,“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无论多么微小的生命,都有自己美好绽放的那一刻。这首作品清新、本真,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使长在贵州山区的孩子们从小就感受到美的教育,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也正是艺术的根本。我一直认为,教育者要具备石拱桥一样的品质:弯下的是腰,铺平的是路。梁俊无私奉献地弯下了腰,搭建了一座从“小天地”通往“大世界”的桥梁,孩子们通过这座桥梁,不但获取了新知还种下了梦想,看到了未来。希望《经典咏流传》让我们对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认识有所改变,音乐艺术绝不是肤浅的吹拉弹唱,它净化我们心灵,塑造我们平凡而卓越的人格。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在我看来,《苔》所传达的“白日不到处”“也学牡丹开”正是一种在艰苦奋斗中磨砺意志、坚定信念的怒放。今天的音乐传承人也必须拥有一份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身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今年两会,我的提案就是如何将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经典咏流传》就是我提案的重要依据。我想,如果我们基层的广大文化工作者都能像梁俊老师一样,那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一定会流传下去。

(作者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




上一篇狂热的自媒体走向何方

下一篇国产动漫“小大正”方可出精品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