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昌俊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一档综艺节目又一次带火了旅游,只不过这次不再是旅游类真人秀,而是一档“正经到骨子里”的文化节目。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自12月初《国家宝藏》开播以来,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骤然上升了50%。有旅游网工作人员预计,随着该节目热度的攀升,尤其寒假临近,不少有亲子游和游学计划的家长,已开始把目光转投“寻宝之旅”。

《国家宝藏》一经播出便获得了口碑与收视率的双丰收,这是继去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之后的又一与文物有关的现象级电视产品。尤其让人欣慰的是,节目的火爆并不只体现在收视率上,更延伸至线下的积极反馈,博物馆旅游热的升温,就是一个重要表现。

在经济领域,有一个专门的“博物馆经济”的说法,它是指以博物馆或博物馆群为依托,通过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特有优势和经济价值,将博物馆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的一种经济形态,能带动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博物馆事业功能发挥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某种程度上,《国家宝藏》所“意外”带动的博物馆旅游热,也就是对博物馆经济的一次间接激励。

在此之前,我们其实也并不缺乏博物馆经济的热点,比如故宫、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都属此列。但中国博物馆经济的整体体量还有待提升,发展状况也不够平衡。这次节目一播出,与博物馆有关的旅游线路就人气大增,也恰恰说明了其可待挖潜的空间。而作为参照,英国旅游局的统计显示,2013年海外游客去英国旅行的超过3000万人次,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行程都造访了博物馆和画廊等英国文化机构,博物馆经济甚至一度成为英国的“出口支柱”。

中国无论是历史文化资源,还是既有的博物馆数量,均处于世界前列。据统计,2016年度全国注册登记博物馆总数达到4873座,比2015年度增加了181座,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且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4246座,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87.1%。可见,发展博物馆经济,我们并不缺乏资源,而《国家宝藏》的走红也说明民众并不缺乏对博物馆、文物的兴趣,但如何让文物资源活起来,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到公众面前,却仍考验我们的创新和服务能力。

《国家宝藏》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让国宝重器“说话”,其实就是拉近文物、历史与公众的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告别了过去的“高冷范”和“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它的成功,既实现了一种高效的历史文化科普,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乃至整个文博、文旅产业,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启示,那就是要有“受众意识”,要创新展现和供给形式,找到市场的“痛点”。

在博物馆这个大文化IP之下,与博物馆直接有关的旅游线路的打造和延伸,仅仅是一个方面。与历史文物有关的书籍、影视作品、文创产品的开发等,都大有文章可做,需要我们打开想象力。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文化需求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博物馆文化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所谓的“不平衡不充分”,表现之一就是创新能力上的不足。现在,《国家宝藏》开了个好头,与此相关的文化产业开发还需勠力跟进,既不辜负民众的文化需求,也不浪费经济发展的良机。




上一篇让跨年节目更有文化内涵

下一篇“恶搞传统名著”,究竟由谁说不?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